楊劍 張譽露 孫晨玲 黃紫瓊
(廣州華商學院 廣東廣州 5113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對健康生活的關注,藥膳以其藥食同源的特色功效備受人們青睞。“十四五”規劃強調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作為朝陽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藥膳產業的發展前景良好。本文通過對CNKI2003—2023年有關藥膳產業研究文獻分析,了解我國藥膳產業研究的發展歷程,并對藥膳產業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本文采用文獻分析法對2003—2023年在知網發表的有關藥膳產業的研究文獻進行數量統計和內容分析。數量統計分析主要包括年度文獻數量分析、刊期發表數量分析和作者發文量分析;內容分析主要是對所發表文獻研究內容的分析,包括藥膳產業的涵義、藥膳產業發展潛力、藥膳產業發展問題和藥膳產業發展對策。
以“藥膳產業”為主要主題和次要主題,并對2003年1月—2023年5月在知網發表的文獻進行檢索,共檢索到論文149篇。考慮到現實中對“藥膳”“食療藥膳”及“藥膳產業”的界定不是很清晰,以及與研究主題的相關性,為確保選篇質量,提高研究的科學性、有效性,經過篩選,最終確定樣本文獻為120篇。
本文選定的樣本文獻為120篇,其中學術期刊論文76篇,碩士論文21篇,博士論文3篇,會議論文12篇,報紙文章8篇,文獻發表時間和數量統計如圖1所示,整體呈上漲趨勢。

圖1 文獻發表時間和數量分布
通過對期刊發表論文數量的分析,可以獲知某個領域的研究主要的發文刊物陣地。本文選定的120篇樣本文獻分別發表在30個期刊上,發表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統計如圖2所示。
按照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的數量來表征作者發文量,相關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發文量最多的是湖南中醫藥大學的謝夢洲,累計發文5篇,其次是湖南中醫藥大學的黃惠勇、夏新斌、李玲等,論文發量為1~2篇的作者合計占比高達91%,可見“藥膳產業”相關研究尚未形成穩定的核心作者群。
對第一作者的署名單位進行歸類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發文數量超過5篇的單位共有4家,分別是湖南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和廣東藥學院,湖南中醫藥大學遙遙領先。同時,此表表明“藥膳產業”的研究基地主要是醫藥類普通本科院校,其次是醫院、健康協會等。

表2 作者署名單位數量排序
由表3可以看出,在關于藥膳產業的研究文獻中,被引用頻次超過10次的只有2篇,被引頻次在5~10次的僅有4篇。在這些論文中,有2篇在《食品與機械》期刊上被引用,被引用率較高。其中,期刊被引用的時間大多在2010年以后。

表3 被引頻次最高的前10篇文章
本文通過對2003—2023年CNKI藥膳產業相關文獻資料梳理發現呈現以下演進軌跡:從研究對象上看來由,單純的研究藥膳本身發展到對藥膳產業發展、產業政策的研究;從研究內容上來看,由藥膳的涵義、作用研究發展到對藥膳產業發展問題、發展對策、藥膳集群產業的結構和藥膳產業鏈發展研究等;從研究范圍來看,由全國性的藥膳產業研究發展到對地區特色藥膳產業研究;從研究方法來看,從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常見方法發展到RMP分析法、基于CiteSpace的可視化分析方法等。
本文通過梳理有關藥膳產業的相關研究,發現學者主要是圍繞以下四點展開的。
關于藥膳產業的定義,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看法。單國旗、周小燕(2011)認為,藥膳產業是指在醫藥食品的制造、加工、儲存及營銷基礎上,以相關的醫藥食品為原料,經過一系列的加工生產,進行營銷等過程中形成的一大批上下游企業;譚興貴、衛志華(2012)認為,藥膳產業是指以藥膳為核心產品,以食療、藥療為主體功能,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中藥、中醫、中醫食療學為支撐,以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為主體,集科技研發、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鄧沂、馬波(2015)將藥膳產業界定為以中藥和食品為原料,遵循中醫理論組方原則,以烹制為手段,通過一定的工藝制作而成的膳食產品。
韋進藝等(2012)認為,藥膳作為一種藥性食物,必須食用恰當,才能發揮其作用,而中國有大于70%的民眾不懂如何恰當食用藥膳,為了滿足人們對健康的需求,市場上迫切需要具有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大眾化的藥膳產業。孫多友(2017)認為,近年來大城市的藥膳產業發展趨勢良好,涌現出大批藥膳飯店和藥膳餐館,其中藥膳燉湯和藥膳火鍋備受游客的喜愛和商家的經濟追求,大大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單國旗(2011)對我國藥膳產業生產集中區域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廣州和深圳的藥膳生產產值占全國藥膳產業總產值的61%,僅王老吉在2008年的產值就達到120億元,藥膳產業發展大有可為;鄧沂、馬波(2015)提出藥膳產業是在傳統中醫藥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的龐大產業體系,涉及第一、二、三產業,具備巨大的經濟潛力和社會價值。藥膳產業作為中醫藥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成為新的國民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能改善人們的醫療保障,滿足人們對健康的追求,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關于藥膳產業的發展問題,有大量的研究文獻,學者們主要從藥膳產業發展與市場、藥膳產業與政府監管以及藥膳產業發展創新多個角度展開討論。鄧沂、馬波(2015)認為,目前在我國藥膳產業的發展中,存在著國家的宏觀規劃與配套的政策不明晰、主管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聯動不充分、地方政府對此不夠重視等問題;孫多友(2017)認為,藥膳產業尚未普及,發展潛力巨大,但當前社會上普遍存在重疾病、輕保健的錯誤觀念,缺乏對藥膳產業相關知識的普及;夏新斌等(2018)認為,中國藥膳產業的市場監管不到位,缺乏健全的質量監督體系,藥品食品生產、經營、使用等方面存在諸多不規范現象,市場上充斥著假冒商品,讓人們對藥膳產生了懷疑;白華等(2020)認為,目前我國缺乏藥膳的基礎理論研究,缺乏高層次專業人才,阻礙了產業的發展;王丹(2020)提出,在通過新媒體傳播藥膳過程中,藥膳食療文化傳播的內容質量良莠不齊,人們對藥膳的認識水平和接受程度都存在很大差異,對藥膳產業食療傳播的可靠性和科學性提出了疑問;肖建才等(2022))認為,藥膳產業存在同質化嚴重、過度包裝、對食品價值夸大等問題;王丹萍等(2021)認為,在藥膳產品研發前期投入大、投資回報期長、風險較高,很容易被人模仿,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藥膳產業的發展。
行業專家對我國藥膳產業的發展提出了許多對策和建議,黃秋云等(2013)提出,要從政府和教育兩個層面推進藥膳產業發展,政府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藥膳產業進行監管,在社會方面積極推進藥膳在各領域的應用,尤其是在醫療保健等行業,在教育方面可通過高校開設專門的課程,積極開展藥膳產業交流會,深化藥膳知識的研究,強化藥膳人才的培養;夏明、管婧婧(2015)認為,應意識到中國傳統藥膳的前瞻性,對藥膳產業進行挖掘、整理和傳承,形成系統的藥膳食療食譜;鄧沂、馬波(2015)認為,國家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應把藥膳產業的發展作為中醫藥產業、健康服務業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特別是加大對藥膳產業的扶持力度;夏新斌等(2018)提出,要加強企業科技創新,努力開發新產品,提高中醫藥膳產品的科技含量;林佩(2022)建議打造多渠道、多形式的藥膳產業鏈,通過建立藥膳的種植基地,進行專業化、規范化的種植,提供有保障的供應渠道,構建藥膳產業發展新模式;王丹萍等(2021)提出,構建以“認養認購”為核心、多種營銷方式相結合的綜合性藥膳產業營銷模式,定制個性化的藥膳產品,以滿足顧客多樣化的需要;方曉、孫慧婷(2021)認為,要充分發揮藥膳大數據平臺的作用,將藥膳產業與大數據平臺相結合,實現藥膳大數據的采集、存儲、計算和挖掘,推動藥膳向個性化消費、精準生產、科學管理、藥膳科研和健康文化等方向的轉型和創新。
本文通過對CNKI2003—2023年發表的相關研究文獻梳理后發現,學術界主要從藥膳產業的涵義、藥膳產業發展潛力、藥膳產業發展問題和藥膳產業發展對策等方面進行研究,成果頗為豐富。未來,有關藥膳產業的發展研究還可從以下幾點深入探討。
政策對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進行相關的政策研究有助于引導藥膳產業健康發展,產業發展與政策方針相融合能有效降低經營風險,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從而做到可持續發展,目前缺乏相關研究,值得深入探索。
藥膳產業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與藥膳的質量和安全有直接關系,與藥膳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緊密聯系。目前,藥膳產業的專業人才十分匱乏,發現和培養專業人才工作成為重中之重,加強相關研究可以為藥膳產業的人才培養提供方向與指導。
在技術、市場、資源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產業的發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營銷策略和營銷手段的選擇,單一的營銷手段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研究多樣化的營銷手段才能為藥膳產業的發展提供機遇。
產業數字化改造是促進經濟穩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式。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對藥膳產業進行改造和升級,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求和變化,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雖然廣東藥膳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目前產業體量相對不大,規模效益還不夠強,整體發展存在產品同質化現象。廣東省應充分發揮其在藥膳資源、中藥材種植基地、藥膳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優勢,凝聚廣東地區藥膳行業的力量,依托自身的雄厚基礎,進一步拉動廣東地區藥膳產業協同發展。政府要積極引導廣東地區藥膳產業走品牌化、國際化發展之路,打造藥膳行業頭部企業。藥膳企業要充分發揮移動營銷、互聯網運營的作用,通過不斷推動品牌建設、延伸藥膳產業鏈,加快引導和推動藥膳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