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啟菊
文化與語言存在共生關系。一方面,文化促使語言向前發展;另一方面,語言是文化發展的產物之一,語言具有文化性,二者相互影響,缺一不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文化景象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長久以來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加速,單一陳舊的形象已經無法滿足多文化視閾下陜西發展的需要。
本文以多元文化視閾下的陜西文化資源為切入點,深入探究陜西文化的現狀以及陜西文化資源的定位、傳承與傳播策略以及創新方向。如何挖掘陜西省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構建多元化的陜西文化形象成為新的命題。
陜西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絢爛奪目。陜西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多個朝代都建都于此,同時它也是中國的革命圣地,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為中華兒女的生存、繁衍和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陜西省的歷史文化與中華文化映射出的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陜西擁有漢文化、方言文化等,是中華文明的溯源之一。陜西蘊含著獨有的精神氣質,幾千年中華文化滲透的思想道德體系深深在此扎根維系。陜西歷史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生動形象地反映了中華歷史文化變遷的軌跡。政治、經濟、歷史以及地理等各方面的積淀,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文化氛圍,是活的文化化石。可以說,陜西文化滋潤了漢語,而漢語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陜西文化。
陜西是從有人類出現以來歷史文化最完整的區域。所謂的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一個特定區域內經過長期發展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生活方式、禮儀風俗、風土人情等。就地理位置而言,陜西處于我國西北一帶,黃河流經此地,充足的水資源灌溉著這片土地,因此這里也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據歷史記載,早在幾百萬年前,陜西藍田就已經出現人類生存的痕跡,藍田的上陳遺址是東北亞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陜西地理位置特殊,成為連接中國東、中、西北、西南地區的重要樞紐。陜西為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的歷史文明,留下了豐富的寶貴文物。陜西省會西安,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自古就有著“八水潤長安”之美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81 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歷史上先后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西安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語言符號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語言源自文化,文化的發展離不開語言,所以要想推廣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就必須重視語言。而語言文化與地域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遍布華夏大地,各個區域的語言又各不相同。泱泱華夏,其方言、地名、碑刻以及出土文獻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語言文化資源。比如,陜西地名中保留的古漢語讀音,可以為漢語歷史研究提供相應的材料。陜西方言代表和承載著底蘊深厚的三秦文化,如咸陽“阿房宮”的“房”是上古漢語“古無輕唇音”的體現。這一古老的語音現象在穩定性較強的成語中比較常見,如“否極泰來”中的“否”。陜西方言類型繁雜、多姿多彩,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語言文化資源。陜西方言所展現出來魅力,使人們從中既可以回望悠悠華夏文明的發展歷程,又可以展望明天溢于言表的美好期待。由于陜西東西狹、南北長的地理特點,各地方言大相徑庭。可以說,陜西文化滋潤了漢語,而漢語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陜西的語言文化。
1.了解陜西歷史文化,有利于理解中華文化
在多元文化激蕩的社會局面下,陜西作為中國的一大歷史古城,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若能就地取材,充分挖掘陜西文化資源并將其應用到文化傳播中,讓在陜旅游的中外游客深入了解陜西歷史文化,也有利于他們理解中華文化。
2.了解陜西地域文化,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由于風俗習慣、歷史背景、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的差異,陜西文化想要走出去,必然要加強對陜西地域文化的推廣,加強文化傳播途徑的多樣化研究。了解陜西地域文化,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傳播中華文化就是向外傳播地域文化知識,在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同時,也解決了文化共享的問題。陜西幾千年發展歷史形成的鮮明地域特征,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我們要善于利用互聯網平臺,將陜西特色文化,如方言、美食等運用照片、視頻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和網絡語言進行傳播,建立以互聯網為基礎、以自媒體為渠道的傳播途徑;在網絡媒體上設立討論專區,圍繞城市文化建設的不同主題成立論壇,加深人們對城市文化的認知,使城市文化更具凝聚力和人文精神;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對陜西紅色資源文化做正面推廣。除此之外,還要拓寬華人華僑、海外留學生等的人際交往傳播渠道,讓更多中國人及外國人講好陜西故事,弘揚陜西文化。
1.建立多元化的投資體系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以及文化企業創新能力尚有明顯的差距。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化興則國家興。文化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被提上日程,國家的總體發展迫使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對于陜西區域文化而言,可以借鑒其他地區或國外的成功經驗,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深入探究投資效力,積極拓寬投資渠道,形成具有陜西特色的文化投資產業,助力陜西文化永久地傳承下去。
2.加大文化資源的研發力度
為了打造陜西文化名牌,要加大文化資源的研發力度。陜西雖然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文化符號多,文化遺址多,但是文化產品同質化嚴重,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少,豐富的文化資源沒能得到有效傳承和創新發展。陜西要構建新的文化資源研發模式,并在此基礎上加大研發力度,爭取在全省上下形成“眾星捧月”般的文化發展繁榮之勢。
3.加大文化傳承力度
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地域文化扮演著符號性的角色,各地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地域文化展現出獨有的精神魅力。但是當前有些研究的價值取向過分注重多元化,而忽視文化一體化發展。在文化傳承的過程中,要結合陜西的區域文化特色和時代要求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區域文化,致力于打造更具影響力的陜西文化品牌;要加大文化傳承力度,擴大陜西文化的影響力,彰顯陜西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好地凝聚陜西文化精神。
1.提升陜西的旅游服務水平
當下,旅游已經成為人們休閑放松的主要方式。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旅游服務水平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提升服務水平,才能促進旅游業的健康快速發展。陜西是我國重要的旅游大省,每年有很多的國內外游客來此觀光,要以良好的旅游環境和優越的配套服務使廣大國內外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開心。對此,可以采取如下對策:完善旅游公共配套服務體系,營造良好的環境;加強市場監管,規范經營行為;加強市場誠信建設,維護游客合法權益;預約出行,安全有序,打造智慧旅游新體驗。
2.加強多元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多元化人才是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無論哪一領域,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文化領域亦是如此,如何加強多元文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是決定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主要對策有:出臺文化領域人才引進政策,吸納國內國外高層次人才加入陜西文化工作隊伍;積極在陜西各高校舉辦文化專題講座,擴大文化交流范圍,為多元文化人才的吸納奠定基礎;利用陜西文化資源優勢,多方向進行文化交流與傳播,扶持文化產業,培養文化傳播領域的多元化優秀人才。
文化傳播者各方面的素養對傳播陜西文化具有決定性作用。首先,高素質的文化傳播者應該認同和了解陜西地域的文化,其自身的思維方式和言談舉止應葆有中華優秀文化的烙印。其次,高素質的文化傳播者還要具備深厚的陜西文化以及中國歷史文化知識儲備。文化傳播者一定要對文化行為背后的文化觀念有深入的理解,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文化傳播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念解釋的相對一致性。最后,要熟悉被傳播者的文化價值觀念和表達方式,能進行高效的溝通。
此外,陜西文化傳播不能只靠自己講,還要利用互聯網擴大參與的主體,利用網絡視頻等將陜西文化傳播出去,與國內外多元文化人才培養形成合力,增強文化傳播的效果。
3.創新對外貿易模式,加大文化傳播力度
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國的文化交流形式也變得多元化,世界各地的人可以借助互聯網觀看陜西旅游景區宣傳片,或者通過實地旅游、和當地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陜西省的歷史。加強社會組織與市場方式相結合,需要我們在“走出去”的同時,提高讓陜西文化走向世界的能力,逐步構建起“以政府引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基礎,以版權輸出為核心,以人才為支撐”的對外文化貿易格局。國際文化傳播更應該具備跨文化意識,在尊重各個國家、地區的文化和了解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將陜西文化傳播出去。
陜西省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在多元文化共生的時代有非常大的價值。從文化共享這一層面來看,我們承擔著傳播文化的職責且有其深刻的現實必要性。陜西文化資源是我國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多元文化視閾下陜西文化在線上線下的傳播途徑,不僅有利于陜西文化的對外傳播,還能助推陜西文化的發展,促進陜西當地經濟的繁榮。陜西作為我國的旅游大省之一,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地域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可以幫助中外游客更好地了解當地的環境,達到多元文化共享的目的。我們可以用禮儀風俗、風土人情、語言文化、美食文化等感染、熏陶游客,從陜西省這個特定的區域入手來研究區域文化傳承與傳播的寬度及廣度,從而讓旅游者對陜西文化產生更濃的興趣,實現陜西文化的傳播。多文化視閾下,文化共同繁榮發展,陜西省作為文化大省,在對外傳播過程中應保持特色、關照差異、共同發展,實現更強的文化傳承與傳播的輻射力,從而讓更多的人走進陜西、了解陜西、愛上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