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鈺 周 艷*
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怪不得”的釋義為:①作動詞,不能責怪,必帶名詞賓語;②作副詞,表示醒悟(明白了原因,不再覺得奇怪),前后常有表明原因的語句。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怪不得”的釋義為:①作動詞,不能責備,別見怪;②作副詞,表示明白了原因,對某種情況就不再覺得奇怪。可以看出,“怪不得”具有動詞與副詞兩種詞性。“怪不得”的構詞形式為動補短語“V+不得”,在詞匯的發展過程中,這一形式逐漸凝固,由動補短語逐漸凝固為一個動詞,進而詞匯化為副詞,以至成為話語標記,在語法功能上也從作謂語、作狀語逐漸趨向于作句首前位成分。
學術界對“怪不得”的詞性界定持兩種觀點:一是把它看作是動補短語,由動詞“怪”加助詞“不得”組成;二是將它詞匯化為一類詞,多為動詞或副詞。呂叔湘(2016:239)認為“怪不得”有兩種詞性,即可以作動詞表示“不能責怪”和作副詞表示“醒悟”。張富翠(2009)在對“怪不得”的現狀及其歷史屬性的探究中,根據句法組合情況將“怪不得”歸為動詞短語和副詞兩大類。張薇、李秉震(2011)在對“怪不得”醒悟義的研究中指出,現代漢語中的“怪不得”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動詞性結構,表示“責備義”;另一種是詞匯化的短語詞,表示“醒悟義”。王利(2014)在對“怪不得”的語法化探究中指出“怪不得”與它共現的搭配成分從述賓關系向狀中關系逐漸轉化。姜禮立、羅耀華(2019)從歷時的角度考察了“怪不得”的演變歷程,指出動詞“怪不得”是由述補短語“怪|不得”演化而來,又演變為語氣副詞。李思旭(2020)從功能分化和語法化的角度對“怪不得”進行了考察,指出“怪不得”有從副詞進一步語法化為準話語標記的趨勢。
根據前人研究可以看出,“怪不得”具有動詞和副詞兩類詞性,并有不斷向句首前位成分發展的趨勢。在BCC 語料庫中檢索“怪不得”,得到語料13868 條,下面根據語料庫的語料對“怪不得”進行分析,如:
(1)至于搶救技術上的遺憾,那是怪不得人的。(麥家《暗算》)
(2)怪不得父親叫我來了,原來是這位冤家不在座呢。(張恨水《北雁南飛》)
(3)梅麗道:“怪不得,我今天和三哥說話,他總是不大高興的樣子。”(張恨水《金粉世家》)
例(1)中“怪不得”是動詞作謂語,例(2)中“怪不得”是副詞作狀語,例(3)中“怪不得”是話語標記作句首前位成分。可以看出例句中“怪不得”是一個凝固成分而非動補短語,其中不能插入其他成分,由此我們推測現代漢語中的“怪不得”已基本完成詞匯化,凝固為一個成分。
探究“怪不得”的詞匯化演繹可以從構詞、詞性、句法成分等角度分析其詞匯化現象,進而探究其詞匯化演變機制。
“怪不得”可分為“怪”與“不得”兩個部分,從詞義角度分析,“怪不得”中“怪”的初始義來源于“怪”的動詞義項“驚異、覺得奇怪、責備、埋怨”。而“不得”由“不”與“得”構成,其中“得”兼具動詞和助詞詞性。姜禮立、黎耀華(2019)指出其中的“得”最早用作動詞,后來又虛化出助詞“得1”放在動詞前面,表示可能;“得2”放在動詞后面,表示動作實現或有了結果。而“不”作為否定副詞,否定動詞“得”則有“不能得到”之意,否定助詞“得1”則有“不能、不可能”之意,否定助詞“得2”則表示“動作無法實現或動作無結果”。李廣瑜 (2012)認為應區分兩個“不得”,即將謂前“不得”和謂后“不得”作為兩個詞條。謂前“不得”讀音為“bùdé”,詞性為助動詞;謂后“不得”讀音為“bu·de”,詞性為助詞。如:
(4)一似八十老婆嫁與三歲兒子,年雖長大,要且被他三歲兒子索喚,不得自由。(佚名《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大藏經》卷四十七)
(5)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孫武《孫子兵法·軍爭》)
(6)師云:“火焰上泊不得,卻歸清涼世界去也。”(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第八)
例(4)中的“不得”是助動詞,讀作“bùdé”,表示“不能得到”;例(5)的“不得”為助詞“得1”,讀作“bu·de”,表示“不能、不可以”;例(6)中的“不得”為助詞“得2”,讀作“bu·de”,“泊不得”意為“停泊不了、無法停泊”的意思,此處的“得”表示動作的結果。
而“怪+不得”的結構早期在古漢語中以動補短語的形式出現,在BCC 語料庫古漢語類中搜索“怪+S/SV/SVO+不得”的格式類型,可得到相關語料203 條,如:
(7)老姥姥,惜春年紀小,也怪他傷春不得。(高明《六十種曲琵琶記》)
例(7)的“怪+不得”結構中,其構詞核心仍在動詞“怪”上,所以“怪”與“不得”中能插入其他成分,由此可看出在古漢語中“怪不得”的結構并不十分緊密。但在古漢語中,也有“怪不得”的成詞用法,形成“怪不得+O”的結構,如:
(8)又云:“也怪不得州郡,欲添兵,誠無糧食給之,其勢多招不得。”(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百八)
例(8)中的“怪不得”已成詞,為動補結構動詞,在句中作謂語,動詞中心仍在“怪”上,“不得”具有補語功能,“州郡”為“怪不得”后出現的賓語,意為“不能責怪州郡”。此時的“怪不得”結構中仍可插入其他成分,如例(8)中的“怪不得州郡”也可改為“怪州郡不得”。
隨著“怪不得”的詞匯化程度逐漸加深。“怪不得”后成分也由單一的賓語變為較為復雜的小句,形成“怪不得+SV/SVO”的形式,如:
(9)老頭道:“怪不得他幾個月頭都不到我家來問債,卻預先立下這個主意。”(冷時峻《海公大小紅袍全傳》)
例(9)中的“怪不得”后為較復雜的“SVO”小句格式,“怪不得”則詞匯化為副詞,表示“醒悟,恍然大悟”。例句整句為狀中結構,從句義可看出說話人突然明白“他”幾個月都不到我家來問債的原因。
“怪不得”從一個動補短語逐漸詞匯化,變為動詞和副詞,其演變過程一定存在某種原因,可以從以下幾點討論其詞匯化機制。
1.“怪不得”詞匯化為動詞
“怪不得”在古漢語中是動補短語結構,但在現代漢語中“怪不得”已成為一個動詞或副詞。在BCC 語料庫文學及報刊類中以“怪+S/SV/SVO+不得”的形式進行檢索,并未搜索出相關有效語料,而在古漢語類中卻可以檢索出相關語料。由此可以看出,“怪不得”由最初的動補短語結構逐漸凝固為一個詞,“怪”和“不得”之間的關系逐漸緊密,如:
(10)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你不先下手,怪不得人!(沈從文《主婦集》)
例(10)中的“怪不得”為動詞,在句中作謂語,這類用法與古漢語中的用法類似,動詞中心在“怪”上,句子意義突出責怪、埋怨之意,“不得”更偏向于充當“怪”后的助詞補語。
2.“怪不得”詞匯化為副詞
通過觀察語料,可以發現“怪不得”在詞匯化過程中,其詞性從動補短語和動詞發展成為一個副詞,其句法功能也從作謂語趨向于作狀語,意義逐漸虛化。劉堅等(1995)指出,句法位置的改變和詞義變化是詞匯化過程中兩個基本而又互為依存的條件。原來居主要句法位置且意義實在的詞因句法位置變化了,該詞意義走向虛化。在“怪不得”為動補短語或動詞時,其在句子中作謂語,意為“不能責怪”。但當其詞匯化為副詞后,句子中出現了其他謂語,“怪不得”的謂語性質逐漸減弱,句法位置被其他詞語所代替,轉化為句子的狀語,如:
(11)所謂罪及家長,此亦人情之嘗也,怪不得他們。(佚名《枕上晨鐘》)
(12)這畜牲渾身是力,實在不容易對付,怪不得他們這般害怕。(向愷然《俠義英雄傳》)
例(11)中“怪不得”為動詞作謂語,是句子的謂語中心,而例(12)中,除“怪不得”之外還出現了動詞“害怕”,此時句子主要謂語的位置發生后移,“怪不得”變為狀語,于是就具備成為副詞的可能性,且此時的“怪不得”中不可插入其他成分。此外,在語義上例(11)意為“不能責怪他人”,而例(12)根據前句可知,說話人突然明白了“他們這般害怕”的原因,表示“恍然大悟”,在此句中“怪不得”語義虛化,詞性上變成副詞,句法功能也變為作狀語。
綜上可以看出,由于“怪不得”作狀語時其間不可插入其他成分,所以副詞“怪不得”已經凝固成詞。現代漢語中“怪不得”作狀語的頻率也大于作謂語,所以我們認為在現代漢語中“怪不得”已經完成了詞匯化演繹,成為一個動詞兼副詞成分。
通過對“怪不得”詞匯化演繹的研究,可以發現“怪不得”在詞性上從動補短語發展為動詞、副詞,在句法功能上從作謂語發展為作狀語,其在句子中的位置也由可插入其他成分逐漸凝固,因此我們推測“怪不得”有語法化趨向。詞語的“語法化”,有的學者也稱“虛化”或“去范疇化”。方清明(2013)提到語法化的程度是由“非狀位成分→狀位成分→句內副詞→句首副詞→句首前位成分→語用標記”逐步遞進的,從句內中心到句法邊緣,成分的語義發生漂白,使用范圍擴大,以至于最終成為語用標記。
通過觀察語料我們發現,“怪不得”在現代漢語中除在句中作謂語、狀語和在句首作狀語外,還有這樣的呈現方式:
(13)驢子吃上干草子,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黃牙齒露著。怪不得,奶媽的丈夫像誰來著,原來是它!(林海音《城南舊事》)
方清明(2019)提出句首前位成分類似于“話頭”,它是個語用位置,不充當句法成分,主要發揮篇章銜接、表達情態、預示信息等語用功能,有體現話語基調的作用。可以看出例(13)中“怪不得”位于句首前位,在句子中具有銜接前后語句,預示“奶媽的丈夫”像“驢子”的作用,主要用于表達說話人“恍然大悟”的語氣,說話人的話語順序為“先表達語氣,再敘述事實”。這樣的成分更多體現的是語用功能,將其刪去也不會影響整個句子的意義,如:
(13’)驢子吃上干草子,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黃牙齒露著。奶媽的丈夫像誰來著,原來是它!
例(13’)中,將“怪不得”刪去后句子意義不變,但句子語氣中的“恍然大悟”之意明顯減弱,由此可見“怪不得”在句首前位時,其意義比較虛化。
在BCC 語料庫中檢索“怪不得,”,可檢索出400條語料,可以看出“怪不得”在現代漢語中作句首前位成分的現象并不少見。由此可知,“怪不得”在詞匯化發展過程中,其構詞成分不斷凝固,詞性不斷虛化,句子位置由句中不斷向句首前位移動,具有語法化的趨向。
除了“怪不得”,現代漢語中還有許多“V 不得”類詞,如“恨不得”“怨不得”,在古漢語中是一個短語,在現代漢語中則演變為一個穩固的詞,這些詞語都產生了詞匯化現象。在現代漢語表達中,人們對語言語用功能要求不斷提高,趨向于將復雜的短語凝固化,甚至傾向先傳達語氣再敘述事實。因此,我們認為詞匯化與語法化是“V 不得”類短語發展的趨勢。在這類短語中,“V”和“不得”之間的關系日趨緊密,逐漸凝固成詞,在句法功能上逐漸語法化,有向句首前位成分發展的趨向。限于篇幅,我們只對“怪不得”的詞匯化和語法化進行了研究,而關于其他“V 不得”類詞語的詞匯化和語法化進程,有待今后進行更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