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泗磊
(泰安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泰安 271000)
隨著國家互聯網、電信網和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項目的落地,我國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壁壘被打破,互聯網成為各媒體新聞信息傳播的共同空間。互聯網具有全天候信息傳受、交互傳播、時效性強、信息呈現豐富的優勢,因人工智能、大數據、5G 技術的介入而更加凸顯。一方面,傳統主流媒體爭相把互聯網納入自己的傳播體系,以提高新聞報道的傳播效率,開始了媒介融合。另一方面,互聯網技術催生了大量的新媒體和互聯網商業傳播平臺,這些互聯網賦能的新媒體發展迅猛,其傳播特點迎合了廣大互聯網受眾獲取信息的需求,并對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沖擊。基于互聯網技術深度嵌入媒體傳播體系,當前傳媒生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并不斷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業界把這個以媒體融合為特征的信息傳播時代稱為融媒體時代。
當下的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5G 等信息傳播技術大幅拓寬了新聞信息傳受渠道。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使得廣大受眾進入互聯網更為容易,網民數量大幅增加,互聯網的傳播觸角已經伸向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互聯網+”新聞傳播成為傳統主流媒體融入融媒體時代的主要模式,互聯網傳播的參與使得傳統的媒體類別劃分界限逐漸模糊,全媒體傳播成為當下新聞媒體采用的主要傳播形態。
在融媒體語境下,電視媒體面臨的媒體生態格局發生了改變,電視新聞傳播的手段和方式也隨之變化。傳統單一的電視節目傳播渠道已經無法適應媒體融合的時代需要,電視媒體紛紛向融合傳播轉型。互聯網傳播被電視媒體納入節目傳播體系,電視新聞傳播向呈現形式多元化、個性化、短視頻化轉變。尤其是近年來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傳播技術的廣泛運用,為電視新聞報道進行融合傳播鋪設了渠道。IPTV 集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多種信息傳播技術于一體,是一種可以向電視用戶提供包含數字電視在內的多種交互式服務的互聯網技術。IPTV 還可以提供視頻、音頻、文本、圖片和數據等各類多媒體業務。傳統的電視傳播是單向信息傳播,限制了電視受眾與電視媒體之間的互動,也影響了電視節目的個性化和時效性。而IPTV 技術則使得電視受眾在家中可以自由選擇IPTV 的接收終端,如網絡機頂盒+普通電視機、PC 端、互聯網移動終端(智能手機、手提電腦、IPad等)。IPTV 技術適應網絡廣泛運用的現實,有利于高效利用互聯網資源。IPTV 具有很強的交互特性,其IP 網的對稱交互先天優勢,使得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心儀的節目、選看錯過的欄目,并可以在收看時實時快進、快退等。IPTV 技術使得電視新聞傳播從單一的電視傳播,轉向以互聯網為傳播底座的融合傳播,即實現了媒介融合[1]。
隨著當下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廣泛運用,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都已經以不同形式把不同的媒介與互聯網融合起來,形成了“互聯網+傳統媒介”的新聞傳播模式。由于傳播平臺融合、內容呈現形式多樣化、信息傳播即時化,電視媒體對新聞內容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電視新聞從單一的傳統節目內容形式,逐漸向適應于融媒體語境的差異化采編制作發展。比如,采寫一條關于某地義務教育現狀的新聞稿件,記者不能只考慮將其作為電視新聞稿件進行策劃采寫,還要考慮該稿件在不同媒介平臺發布的實際要求,為電視和“兩微一端一抖”等新媒體平臺撰寫不同形式的稿件。也就是說,媒介融合導致電視新聞稿件同題異形表達成為常態,這就是業界常說的新聞融合。電視新聞融合成為常態,隨之而來的是策采編播(發)工作體系的變化,這對融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采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融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傳播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對電視新聞內容的要求也有別于過去。因此,在新的媒體生態下,積極學習并獲得新的采編工作方式,已經成為電視新聞采編記者完成順利轉型的必然選擇。突破過去工作的思維定式,構建新的工作思路,提升融媒體語境下的新聞采編業務能力,是當下每一名電視新聞記者迫在眉睫的任務。在此形勢下,電視新聞傳播機構新聞采編人員要提高站位,牢記自身的使命,勇于擔當,強化理論學習,提升業務能力,結合實際重塑新的工作體制機制,為電視媒體承擔新聞宣傳輿論任務夯實基礎。
2014 年以來,在不同的場合,中央多次強調了媒體融合戰略的重要性,2023 年3 月5 日,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扎實推進媒體深度融合”首次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媒體融合已經成為當下構建新型主流媒體的重要戰略,國家層面已經制定并下發了媒體融合戰略的實施意見,各省、市則根據自身實際制定了媒體融合實施方案。這些國家、省、市有關媒體融合的指導性文件,為媒體融合提供了理論和政策依據,明確了方向和目標。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要積極學習國家、省和當地有關媒體融合的文件精神,從政治的高度深刻理解當下推進媒體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強使命感,為進一步開展新聞采編創新提供思想基礎。
電視新聞采編人員要牢固樹立媒體融合意識,順應時代發展,在新聞宣傳輿論實踐工作中貫徹媒體融合思想,樹立“互聯網+”思維,堅持移動優先策略,確保新聞采編工作順利開展,為廣大受眾做好新聞報道服務。在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既要認清采編工作的“變”,更要深刻采編工作的“不變”,即主流媒體開展新聞宣傳輿論工作的黨性原則不變,堅持政治家辦報、辦臺的原則不變。唯其如此,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時代,圓滿完成黨委、政府交給的新聞宣傳任務[2]。
媒體融合使得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電視媒體新聞報道需求,這對電視新聞記者的采編方式、采編內容、工作流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適應融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采編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就要轉變角色,從傳統的單一媒體采編記者向融媒體記者轉變。這是一個面上的問題,而不僅僅是采編記者個人的問題,需要電視媒體管理層和記者個人推進電視記者的角色轉型,并最終實現新聞采編團隊的重塑。
1.電視媒體管理層
作為管理層,要從整體上做好新聞采編人才的摸底和調度。一方面加強培養核心團隊,對業務骨干進行重點培訓,增強其新聞策采編播(發)的能力,以及在新聞采編工作中的協調與領導能力。在對核心團隊的重塑過程中,既要重視其業務能力,更要重視其思想政治素養,保證其在開展宣傳輿論中的把關作用。另一方面,要對新聞采編隊伍進行分類使用,知人善用,給新聞采編人才安排適合的崗位,從而完成對新聞采編團隊人力資源的系統性開發,讓每一個員工都能充分發揮優點和長處,保證其有用武之地,從而避免人浮于事或挫傷員工積極性的工作安排。對于年長的采編人員,可以讓其負責傳統的電視新聞采編業務;對于相對年輕的員工,則應重視其可塑性,采取培訓、輪崗等方式促進其向融媒體記者轉型;對于年輕的新聞采編人員,則應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其知識結構新、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優勢,加快其職業成熟的速度。
2.新聞采編記者
對于個人而言,新聞采編記者應在媒體生態劇變的時代,提高思想政治覺悟,提升融媒體記者素養,積極實現角色的轉變。一是要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新聞采編工作中,每個記者都有自己的特長,或善于拍攝,或善于寫稿,或善于協調采訪事務。采編記者要善于在團隊中補位,貢獻自己的長處,積極跟上隊伍的“隊形”,在采編實踐中實現角色轉變。二是要善于學習新技術、新理論。電視新聞采編記者要對融媒體時代的新聞采編有清醒的認識,明白“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在時代劇變下,曾經的那些能力已經無法滿足新的需求,要善于學習,要有從零開始的勇氣,盡快實現從傳統的電視記者向融媒體記者的角色轉型。三是要賡續電視媒體人的優良傳統。在長期的新聞宣傳輿論實踐工作中,電視媒體人形成了講原則、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的優良傳統。這些優良傳統是無形的寶貴資源,無論是在傳統的媒體生態下,還是在融媒體時代,都是新聞采編人員應該踐行并大力弘揚的[3]。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宣傳輿論工作的視野變了,電視媒體的新聞采編機制也要隨之改變。一是要踐行移動優先。在融媒體時代,基于互聯網傳播的話語空間改變了新聞傳播的維度,電視媒體新聞傳播體系已經從單向傳播、定時傳播轉向互聯網的隨時、隨地傳播。“兩微一端一抖”等便攜式移動終端逐漸成為電視媒體新聞信息傳播的主要平臺,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要堅持移動優先原則,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傳播效率高的優勢,提升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和公信力。二是要重塑新聞采編播(發)流程。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改變了新聞信息傳播格局,電視媒體要結合自身實際,針對當下的媒體生態重塑新的采編流程。在新的采編流程中要突出移動傳播,將媒體融合思維體現到新聞策采編播(發)全過程中。在新聞選題和策劃階段,負責統籌的工作人員要明確選題預期,做好內容投放平臺、欄目的規劃,為具體負責新聞采編的記者提供明確的工作方向。在通常情況下,在此階段要向記者明確稿件的體裁,首先完成移動傳播平臺的稿件采編,再完成電視欄目和其他平臺的新聞稿件編輯制作。在采訪階段,當前的信息傳播技術使得新聞素材傳遞易于實現,通常要安排團隊協作完成,團隊根據實際進行分工,前方記者和后臺編輯人員配合是常用的工作方式。在編輯播(發)階段,編輯人員根據選題和策劃的要求,實現內容的差異化編輯和分眾化投放。在重塑新聞采編流程的過程中,除了堅持移動優先,還要平衡好新聞傳播的“時、度、效”,確保新聞采編任務的圓滿完成。不能一味求快,為了爭取“新聞首發”,導致稿件質量不高、傳播效果不佳的后果[4]。
在媒體融合語境下,雖然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但是傳統主流媒體的主業并沒有改變。電視新聞傳播機構的管理層要理解媒體融合并不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替代發展,而是迭代發展,在開展新聞宣傳的過程中,不能顧此失彼,重新媒體而輕傳統媒體,更不能丟了傳統媒體這個宣傳輿論陣地。因此,電視媒體新聞采編工作應兼顧網上網下兩個陣地,雖然互聯網傳播有很好的傳播效果,但是也要兼顧那些喜愛收看電視節目的其他群體,從而做到傳統與融合并重,圓滿完成新聞宣傳任務。
第一,新聞采編工作要高標準完成傳統電視節目的新聞采編任務,保證傳統電視新聞報道順利開展。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要充分考慮受眾傳統的思維定式,切實在新聞采編工作中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踐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全面提升新聞采編質量,確保電視傳統節目質量。
第二,新聞采編要以傳統電視新聞采編的技能,賦能新媒體平臺的內容編輯制作,提升新媒體平臺的內容質量,增強其競爭力。新聞采編記者在采訪現場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拍攝技能,精心設計,用好遠、全、中、近、特等鏡頭,要善于捕捉現場的重要瞬間,為后期的剪輯制作提供豐富的素材。這些高質量的新聞素材,對于提升新媒體平臺內容的質量至關重要,也是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媒體區別于其他自媒體平臺的重要特點。
第三,新聞采編人員要加強對新媒體內容呈現特點的學習和研究。一是新聞采編記者要熟悉新媒體器材、新媒體編輯軟件。這些新器材和軟件是針對新媒體平臺制作或設計的,在開展新媒體內容編輯制作和發布過程中,有其傳統設備和軟件所不及的特長。二是新聞采編記者要適應互聯網敘事風格,有針對性的加強互聯網稿件的寫作訓練。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的時代,廣大受眾習慣于碎片化、快餐化的電子閱讀,新聞記者在新媒體內容采編工作中,標題擬制、內容剪輯、配音、背景音每一個環節都應精心打造,才能在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中贏得受眾。
在融媒體時代,媒體生態因互聯網信息傳播技術的廣泛運用而被解構、重構。傳統主流媒體之間的界限被互聯網抹平,媒體融合成為融媒體時代最為顯著的特征,也是電視媒體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在新的形勢下,新聞報道呈現多媒介融合、內容豐富多樣的局面,也使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成為了現實。傳統的電視新聞采編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的傳播需求,電視新聞采編要順應時代需求,切實厘清融媒體語境下的電視新聞傳播,堅持求新求變,采取理論武裝,牢固樹立媒體融合意識;角色轉型,重塑新聞采編團隊;創新機制,重塑電視新聞采編流程;兼顧兩個陣地、傳統與融合并重等策略,提升新聞采編能力,進而增強電視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