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袁景
(紹興市新聞傳媒中心,浙江 紹興 312000)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不斷發展。各種移動設備也得到了廣泛普及,人們可以通過移動設備及時了解各大媒體平臺發布的新聞消息[1]。為了維護新聞媒體行業的秩序,更好地約束新聞工作者的行為,我國政府部門正進一步完善新聞數據方面的法律法規。相關政策的出臺不僅提升了我國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而且還有利于幫助社會快速實現數據資源共享,為群眾帶來更加便利的數據信息服務。
在大數據時代,新聞傳媒數據呈現“海量、價值、多元、時效”等特點,大數據時代擁有各種各樣的數據信息。尤其在現代新聞媒體發展過程中,行業人員不需要過高的專業性,所有人都可以通過信息社交軟件完成新聞傳播,使得新聞傳媒數據浩如煙海,難以利用傳統信息分揀、識別完成準確的信息篩選[2]。同時,新聞傳媒數據包含文字、圖片、視頻、音頻、表格等多種形式的內容,使得新聞傳媒擁有不同方式的傳媒數據,極大程度上增加了數據信息量,完成了新聞傳媒對社會受眾的覆蓋,加深了受眾對新聞的理解,完成有效的信息傳播。
面對紛繁的新聞傳媒數據,傳統的數據分析和處理分揀方式很難精準有效地完成數據提純。大數據時代擁有海量新聞傳媒數據信息,要想直觀、全面地獲取準確信息,需要采用難度較高的分析方法處理相關數據,從數據庫中找到信息規律與頭緒,使新聞傳媒能夠準確地向受眾傳遞信息,從而推動行業的發展。雖然我國的信息技術已經發展得較為完善,但由于技術難度較高,使其數據處理和信息挖掘依然缺少精準度。大數據的處理流程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內容篩選、信息導入存儲、內容分析挖掘,最后完成應用,數據處理流程較為細致和復雜,從而為用戶提供合理的決策依據[3]。數據挖掘會基于對用戶現有數據的全面計算,達到預測效果,完成高級數據分析,這也讓數據挖掘擁有較為復雜的算法難度。
新聞傳媒數據可以準確挑選受眾用戶,通過合理利用數據,挑選合適的受眾用戶,提升新聞傳媒的影響力和用戶喜愛度,促進新聞傳媒在大數據時代實現良好發展。還可以通過新聞傳媒的播放數據,了解用戶對不同新聞傳媒內容的關注度,并針對關注度較高的內容制作新聞,完成新聞傳媒賬號的準確定位,同時確認內容傳播方式和節目基調,使新聞傳媒得到長久有效發展[4]。同時,可通過利用新聞傳媒行業數據,了解近期內行業發展重點、行業市場方向和競爭對手的近期發展,使新聞傳媒準確了解市場形勢,結合市場形勢制定發展策略,使新聞傳播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我國正在逐漸完善數據安全保障環境,建立數字安全審核制度,加強環境監管,減少視頻內容和拍攝手法抄襲的現象,使新聞傳媒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有效保障新聞傳媒數據安全,嚴禁出現泄露的風險。同時,我國嚴格監管把控大數據擁有者,規范大數據擁有者的信息安全管理和數據保護標準,完善明確數據擁有者的責任,并結合實際情況設立隱私官,通過隱私官進一步完善內控制度,規范風險操作,建立數據泄露風險報告、數據泄露處理、賠償機制。通過數據安全保障方面的高要求,使新聞傳媒數據擁有良好的保存性,促進新聞傳媒數據的應用和發展。
在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傳媒數據被極致利用,用戶的各種信息都被大數據所記載、整合和分類,根據數據的挖掘和分析,能夠總結出用戶的閱讀喜好,比較關注哪個方面的新聞。傳統的新聞媒體在傳播新聞的時候,會根據新聞傳播范圍和大部分受眾的關注情況來制定新聞內容,而現在通過對大數據的利用和分析,新聞傳媒在制作新聞內容的時候,完全可以不用考慮這些問題,就能夠對受眾進行精準定位,將新聞內容加以精準推送,針對受眾不同的關注點,將相關的新聞內容放到優先的位置,并根據受眾的閱讀情況進行實時的新聞更新,保證新聞內容能夠更加符合受眾的喜好。在對傳媒數據挖掘和利用的情況下,擴大了新聞精準推送的范圍,提高了推送的精準度,使受眾越來越多,新聞傳播效果明顯提升。
大數據時代新聞傳媒數據的挖掘和利用,讓新聞逐漸可視化,并在現如今新聞可視化已經成為一種主要的新聞表現形式,打破了傳統新聞呆板、枯燥的局限,讓新聞邁進一個全新的時代,并帶來了無限的活力。現代新聞更新的速度十分快,受眾接收新聞的速度也在逐漸加快,新聞可視化抓住了受眾轉變的特點,將煩瑣的新聞內容簡潔化,從海量的新聞內容中,快速地搜索出最有價值的新聞,并制成可視化新聞,比如視頻、音頻、圖片等形式,能夠在短短的幾分鐘中之內,就讓受眾了解新聞的內容。而可視化新聞以大數據為背景,具有高效的傳播效果,并且容易讓受眾產生較為深刻的印象,各種傳播形式的產生,也讓新聞更加有趣和易懂。
對新聞傳媒數據的挖掘和利用,可以實時觀測到新聞熱點和地域熱點,實現了智能化新聞的編創。以大數據為基礎,新聞編創由智能媒體和技術平臺相結合,以大數據提供的內容為主,可以將新聞內容自動進行智能加工、選擇等,并對新聞內容自動進行評價,根據其所具有的價值進行精準把關和推送,讓智能化新聞編創變得更加有意義,在智能篩選下,進一步提高新聞內容的質量,保證新聞內容具有積極正向的導向。智能化新聞編創的產生,改變了傳統的新聞編創方式,節省了編創時間,又提高了編創效率,同時也加強了新聞內容的編創創新,豐富了新聞內容,智能化新聞編創也讓新聞內容的創作、創新等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數據新聞的本質就是數據,在報道數據新聞前,必須要完成的就是數據的采集,但當下媒體在這方面的能力明顯不足。第一,新聞媒體單位受新聞監管的限制較大,從而使數據收集缺乏廣泛性。第二,缺少相關法律促進信息公開。比如,有些政府職能部門,并不會公開詳盡的數據,而且基于互聯網來說,用戶缺乏自生成信息,此外,各種民間機構的信息不夠透明,比如,慈善公益的公開指標等,由于此類渠道的數據收集匱乏,進而導致新聞媒體的選題不夠靈活、寬泛。另外,團隊協作性有待加強,單打獨斗很難形成可視化的數據,且在收集數據上也會面臨很大的挑戰。
如今社會正處在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但是新聞媒體對市場發展趨勢的理解與認知不夠清晰,這就導致信息傳播的方式僵化,缺乏優化與創新,而且在傳播的便捷性上也差強人意。此外,當下一些新聞從業人員依舊延續著傳統思維進行新聞工作,注意力只停留在新聞媒體工作最基礎的內容上,對于新型傳播技術缺乏了解與熟練應用的能力,這就使得在實際的新聞工作中,從業人員無法依靠新技術獲得更充足的信息數據,進而導致受眾不能全面、精準地了解有關的信息。
從21 世紀開始,我國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網絡科技的發展速度持續加快,信息傳播的速度也有了質的飛躍。所以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夠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新聞。同樣,人們也能夠通過網絡在各種平臺上發布各類新信息與言論,不過受主觀思維的影響,部分受眾發布的信息不具有準確性,而且還會帶來負面影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謠言。且隨著大數據的發展,網絡上的信息繁雜多樣,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受眾的關注度,不過由于這些信息魚龍混雜,也增加了媒體的審核難度。同時,由于部分媒體人受傳統思維的影響很深,無法精準科學地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編輯,這就造成了信息在后續傳遞期間會發生混亂的現象,也會影響媒體的權威性。
第一,數據可視化能力不足。可視化是依靠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還有計算機圖形學,把數據改變為圖像或圖形投射到屏幕上,并完成交互處理。但當下由于該性能不夠完善,所以造成了新聞受眾參與度非常低。第二,數據敘事化能力不足。缺乏敘事化能力,就會導致新聞的可信度降低,也會使得新聞枯燥乏味。而且敘事化能力不足,也會導致報道的易讀性較弱,同時也不能滿足受眾深入閱讀的需求,進而還會加劇受眾的排斥心理,影響新聞的有效傳播。
新聞傳媒行業應與時俱進,高度重視受眾信息網絡調研,在傳統媒介受眾調查研究的理論基礎上,探索大數據線上媒介的用戶偏好信息調查方法,尋找二者功能上的差距,研究其社會影響。對此,新聞傳媒行業首先應當認識到網絡數據挖掘的先進性,比如,與傳統媒介相比,網絡媒介用戶信息調查不需要借助專門的機構,受眾用戶調查工作量相對較小。再比如,線上數據挖掘調查費用遠低于傳統方法,且數據收集手段多種多樣,可在免費條件下收集海量的用戶信息并維持較高的調查頻率。傳媒行業應當利用網絡受眾用戶偏好調查的實時性和跨地域性,向用戶提供如電子郵箱、線上論壇、信息訂閱注冊服務,從性別、年齡、學歷、職業和住址等方面收集和調研用戶的基本信息與個人愛好,實現大數據技術的全面覆蓋。
首先,為適應大數據時代發展趨勢,新聞傳媒行業應當跟進當下潮流,根據新媒體新聞傳播模式的時效性、互動性、多樣性和全時性,強化新聞平臺的技術創新,比如在主流新聞報道中納入自媒體,在傳播平臺中增添自媒體板塊,開發新聞信息追蹤程序,第一時間發現有價值的社會信息。其次,為進一步增強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規范性,傳媒行業應當建立信息篩選機制,以便于過濾掉夸大事實、缺少深度和內容失真的信息,為受眾營造積極向上的閱讀氛圍,擴大受眾的思考空間,減少低質量信息和過激言論對受眾的負面影響,打造正能量新聞平臺。此外,新聞傳媒行業應當進一步創新廣播電視等傳統平臺的傳播模式,比如開發圖文視頻制作技術,將視覺和聽覺進行有機結合,立體展現電視新聞現場報道,進一步更新升級Flash 動畫等技術,將其融入到報道中,通過提升節目的趣味性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讓新聞媒體平臺能夠脫穎而出。
新聞傳媒行業應當針對用戶需求,進一步完善新聞信息采集和編輯系統,優化信息傳播流程。對此,傳媒行業首先要在原有系統構建模式的基礎上,針對信息采集的體系結構如表現層、應用層和數據儲存區,將傳媒事務和主干任務分離開來,使二者形成互相獨立的系統,減輕信息采集工作負擔,填補傳統新聞信息采集系統結構的缺陷。其次,傳媒行業應當從數據編輯方面入手,在信息采集環節設立新聞信息資源庫,以便于有效管理視頻、圖文和創建信息,為用戶提供質量更高的新聞信息,進一步增強信息編輯工作的先進性、簡易性和穩定性。
傳媒行業應當通過融入人工智能完善新聞傳播系統架構,積極探尋媒體產業轉型的新思路,比如借助人工智能的高級文本分析技術提升新聞工作者的寫作能力,開發如新聞摘要等NLP 產品,通過自動抽取新聞信息,快速整合信息數據,提升新聞推薦和語音播報工作效率。再比如,傳媒行業可將人工智能的圖像和視頻識別技術應用于新聞媒體工作的內容審核和質量檢測環節,通過視頻畫面追蹤來識別和過濾掉不恰當內容、違法內容和敏感話題,強化新聞信息的內容生產,抓住智能時代的新機遇,進一步完善新聞平臺功能。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新聞媒體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很多網絡企業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滿足受眾的新聞需求,不斷利用大數據技術深度挖掘新聞傳媒數據的多種價值,積極了解受眾關注的重點。這種新型發展趨勢雖然推動了我國新聞傳媒行業的快速發展,但是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部分新聞工作者沒有對數據加以準確分析就進行相關報道,嚴重影響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總體來說,大數據技術的應用不僅發揮出了新聞傳媒數據的多方面價值,而且也讓人們可以輕松地獲取各種信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