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長鼓舞”文化創意產品課程以傳統文化為精神內核,以視覺化創新設計為表現形式,通過傳統文化與創新設計的融合與嘗試,探索課程新模式。該課程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對非遺文化的重視程度與保護意識,同時增強文化自信。本文對連南非遺文化與數字文創的《IP設計與制作》課程開發展開思考,以期為相關領域從業人員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瑤族長鼓舞(小長鼓舞)是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是瑤族人民在長期生產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舞蹈形式,瑤族長鼓舞的舞蹈動作元素源于本地瑤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是最能體現瑤族人民文化精髓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幾彘L鼓舞是勞動人民可貴勞動精神的一種體現,蘊含著古人獨有的智慧。長鼓舞早期在民間有祭祀祖先、祭拜神明的作用,瑤族人民將獨特的舞蹈動作視為與神明溝通的方式。沿襲至今,瑤族長鼓舞的寓意也隨著時間的沉淀變得更為深刻。
IP是指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譯為“知識產權”,是指能帶來效益的包括文學、影視、動漫等在內的產品,與文化創意產業聯系緊密。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以文化為基礎背景,通過設計者的創造力、智慧、能力創造出來,并通過技術產業化去生產具有被消費能力的產品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及運用,為其增添高附加值。以動畫文化產業為例,美國知名的迪士尼動畫公司,在推出了系列廣受歡迎的動畫作品之后,又建立“迪士尼樂園”,在樂園內售賣“米老鼠”“唐老鴨”之類的玩偶等具有知識產權的周邊產品,延長了產業鏈,實現了經濟效益的躍升。隨著產業不斷的發展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日漸完善,現在的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更愿意發揮自己的能力、底蘊、創造力去設計出真正具有高創意性,容易被接受、消費的文創產品。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本課程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或職業素養養成起主要支撐作用,旨在培養學生在IP形象設計中所需的造型能力、項目溝通能力、根據需求設計IP形象及衍生品的職業崗位能力,提升學生繪制卡通IP設計方案、制作IP模型、設計IP衍生品的專業技能。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愛國敬業、樂于溝通、善于協作的職業素質。
瑤族長鼓舞是瑤族人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民族舞蹈形式,是瑤族民族文化的藝術符號,其中蘊含著神話故事、宗教文化、藝術文化等多樣的文化形式。舞蹈動作蘊含的寓意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種體現。連南瑤族長鼓舞是具有廣場舞性質的喜慶舞蹈,每逢春節、“三月三”“六月六”等傳統節目,排瑤民眾都會聚集到村前曠地或收割后的田野中,吹著牛角、敲動銅鑼、跳起長鼓舞,以歡慶節日,祈福安康。長鼓舞以獨特的擊鼓節奏、剛勁敏捷的舞蹈動作,展示了瑤族人民勇敢堅強的民族性格,彰顯了特色鮮明的藝術風格。
瑤族長鼓舞的舞蹈語匯豐富,從各個方面反映了排瑤民眾的生產生活習俗和原始宗教信仰。它將瑤族的歷史、藝術、文學、宗教等有機聚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長鼓舞文化,具有民族學等豐富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瑤族長鼓舞值得走出國門,為更多人熟知。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本課程借助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豐富精神內涵,提升當代年輕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認同,讓他們自覺承擔起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責任。同時通過制作IP模型、設計IP衍生品,繪制IP衍生品效果圖的課程內容設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設計思維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瑤族長鼓舞歷史悠久,脫胎于古時的祭盤王儀典以及融合了一些巫術活動中的舞蹈,現已發展為群眾性的文娛活動。連南瑤族長鼓舞是隋唐時期排瑤祖先遷徙到連南時帶入的,其后隨著耍歌堂的興盛而流行起來。
長鼓舞文創IP及衍生品從傳統的圖案、紋樣方面入手,提煉其中風格鮮明、獨特的文化符號,通過融合創新,賦予其新的生命力。結合瑤族的慶典習俗等,使IP兼顧審美價值與文化底蘊。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文化價值,廣東省連南瑤族長鼓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該課程依托于連南瑤族歷史悠久的長鼓舞文化,結合文化創意,為傳統文化賦能,在課程設計上緊跟行業發展,以行業需求為培養目標,以情境教育為模式,將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與崗位能力需求融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文化、紅色主題等引入設計中,讓思政元素與教學全流程、多角度融合,從而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實現“德才雙育”。
目前,虛擬仿真和虛擬現實技術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能運用到課程教學中來。信息化教學資源不斷更新,為教學方式的創新提供了途徑。本課程充分運用虛擬仿真、虛擬現實技術等技術開發實操項目,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職業體驗感。
本課程創新“基于任務完成”的動態循環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針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教師并不是直接指出學生問題所在,而是通過一個或多個有層次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讓他們“樂為、敢為、有為”。
本課程創新教學方式,采用職業崗位情境教學,以小組為單位,小組與小組配合,互為甲乙兩方,通過“小組協作,客戶(甲方學生組)評議,企業導師評價,設計師團隊比賽晉級”的流程,讓學生加強合作、動手實踐,不斷提升能力。
《IP設計與制作》主要面向動漫制作技術專業學生開設,共48學時。課程內容分為“卡通IP設計基礎”“卡通IP形象設計”“卡通IP模型制作”和“卡通IP衍生品設計”四個模塊、12個項目、16學時。教學貫穿“以學生為中心”任務驅動的教學理念,實施“基于任務完成”的情境教學模式。在該教學模式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為甲乙兩方,老師參與其中,共同對學生的設計按步驟實施“設計進度和質量控制”,每一個任務力求模擬市場真實情境和需求,動態調整教學任務與教學進度,以學定教,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課程通過以非遺文化與IP設計結合為主題的實訓項目來實現傳統文化的新血液注入,以及學生創新設計思維的培養與鍛煉。
5.1.1 理論基礎
一方面,傳承與弘揚非遺文化,要善于運用具有符號功能及情感價值的IP形象。在功能上,IP形象具有典型的符號性,有利于非遺文化的識別、記憶、喚醒、推廣、傳播;在情感上,IP形象可以通過豐富的形式快速拉近非遺文化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促發受眾對非遺文化的心理認同與積極情緒。
另一方面,“生命感(ALIVE)”的注入有助于IP形象設計。從“ALIVE”的設計概念來看,生命感是科技與智能的高階表現;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對事物的審美愉悅產生于對生命的自我發現。任何事物只要能夠呈現出生命的表現特征,就能從中觀察到事物發展的動態平衡和奮求過程,從而產生審美愉悅。具有生命感的IP形象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從而體現自身價值,同時也可以最大化地發揮自身效用。
5.1.2 非遺文創IP選題以及設計元素提取的實踐
非遺文創IP的元素提取以連南瑤族長鼓舞非遺文化為例。
連南瑤族自古以來就有“?!边@一動物崇拜,所以提取牛角作為設計元素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將現代服飾的設計風格與瑤族男士的傳統服飾特點進行結合,創新設計出具有現代潮流風范的菱形格子衫、“面包鞋”、發帶等,打造出一個全新的潮流IP。
3D打印技術,即快速成型技術的一種,又稱增材制造。隨著科技的進步,3D打印技術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應用技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青睞。對于今后可能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相關領域的人員而言,應更早地注意到這一神奇的技術,并將其應用到許多創意3D打印產品中。因此,3D打印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應用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和作用。
3D打印技術可以更全面地將教師的課程理論與學生實操結合起來,對于IP設計表現來說是一種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對于該項目的實際落地,包括與社會對接都是一種非常良性的發展方式。
以新技術為依托,使教學對接企業真實項目以及行業標準。通過學習通平臺、智慧實訓教室等,構建以學生為主導中心的多元化新型教學方式。通過運用新科學技術、參與真實企業項目等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了解行業規范,成為兼具審美能力與專業技術手段的新型復合人才。
課程進入尾聲階段,可以通過對接企業所提供的虛擬現實展廳,讓學生整合課程知識、完成作品并連接設備進行展示。學生在實操過程中,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三維化自己的作品,從而更全面地觀察結構、材質等特征,更直觀地了解到自己作品的進步空間,在此基礎上,更好地鍛煉操作能力,掌握行業規范。學生將所設計的文化創意項目通過虛擬數字化的新興技術手段展現在大眾視野中,也實現了文創產品的數字化、智能化、多維互動。比起以往的單一展示手段,數字化展示可以帶來更強烈的感官刺激與互動效果。通過切換場景、調整包裝配色等多功能互動設計,參觀者可以360度瀏覽產品。還可以與企業深度合作,實現產品等的線上銷售。
綜上所述,將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傳統文化、民族特色融入數字化課程設計中,借助“非遺進校園”活動構建綜合體系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多元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實現學生技能深入發展,培養“懂傳統、會數字、有技能”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