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瀟,李 藝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51)
政府出于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目標,一直在對緩解中小科技企業融資約束的路徑進行探索。具體包含早年的直接專項撥款補助、提供擔保以及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支持,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存在滋生了嚴重的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問題,對于真正有資金需求的中小科技企業幫助甚微。隨著國有銀行的轉型,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不斷被引入金融領域,豐富了產品種類的同時對貸款資質標的的審核也更為多元化。成都市政府、市財政廳基于成都位于西部地區的地緣特征以及金融資源稀缺、短時間難以自發形成繁榮金融市場的現實情況,秉持敬畏市場、尊重人性的原則設立了盈創動力投資管理公司,塑造了政務位優化營商環境、科創位精準扶持、金融位輸血供給三位一體的服務架構。截至2022年9月平臺累計服務企業超1.5萬家,幫助企業成功融資超2652億元。疫情期間實現了股債發放總額連續雙增的逆周期調節,走出了政府主導+市場化主體+商業化邏輯的成都模式,為成都本土成功培育了一批創新能力強的新興高科技企業和種子企業,具有研究的現實價值。
科技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外部性,對于產業鏈升級改造以及國民生活幸福水平的提高至關重要。在實務中投資者出于自我利益的追逐往往排斥種子期與初創期的企業,導致創業初期資金供給不足,進而形成了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20%、產學分離的現狀(李雪婷等,2018)。為了解決長尾企業融資難的現實問題,學者對中小科技企業深陷融資困境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廣泛討論。現有研究普遍認為科技型中小企業與銀行融資隔離的首要原因是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抵押擔保品與現有評價機制的不匹配(劉兢軼、張興旺等,2019;張敏等,2018)。然而該理論并不能完全解釋民間陌生借貸市場的持續繁榮。因此有其他學者從銀行制度與地方政府的視角出發,對信息不對稱理論進行了補充完善,將商業銀行缺乏自主創新活力、針對性金融產品少(李巧莎等,2018)與地方政府補貼形式與企業日常經營無關的一次性投入(周達勇等,2020)視為產生融資隔離的重要原因。
不同生命周期企業具有不同需求。成熟期的科技型企業可通過長期債務和上市的融資模式來籌集資金,初創期、成長期的企業對外部資金的依賴性更強(馬衛民等,2019)。初創期企業風險較大,很難獨立獲得融資,需要通過設立風險池、量化人力資本等方式緩解融資難題。成長期的企業通常已經獲得一定信譽,通常需要大量資金進行投入再生產,對于金融產品的種類要求較高。
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為傳統商業銀行帶來了更多挑戰,更為中小銀行帶來了更多機遇。由于有了競爭,行業開始追求進步。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不斷引入傳統銀行業,業務靈活性與服務質量得到了提升,信貸產品的種類更為豐富,更能貼合不同周期企業融資需求。數字金融的確能夠有效緩解融資約束,促進中小企業科技創新,且對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作用效果更為顯著(劉莉等,2022)。
對于未落地的企業,信息透明性相較其他企業更差,天使投資人的盡職調查及投后管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約束問題,然而私人資本投資主動性不足,將導致創業企業資本供應不足,國有資本的進入將向市場示范積極信號并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汪海粟等,2017)。政府引領基金作為國有資本的重要載體,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產出新具有正向影響,獲得引導基金投資保障的次數越多,創業企業創新產出越多(程聰慧等,2018)。為了最大程度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作用,市場化與公開化是兩個需要奉行的重要原則(黃曼遠等,2015),同時政府應該在企業不同生命周期扮演不同的角色(何朝林等,2017)。武漢位于中部地區,金融資源稀缺。武漢國資公司順應發展潮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通過有償化使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市場化運作提高財政資金決策效率、戰略性投資彌補社會資本市場失靈、杠桿化運作發揮國有資本引導功能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國有資本市場活力五路并舉緩解武漢融資排斥癥狀,成功走出了值得借鑒的“武漢模式”(汪海粟等,2017)。
成都高投盈創動力投資發展公司成立于2011年,主要負責盈創動力科技金融服務平臺(下文簡稱盈創動力)的運營管理工作。經過十余年深耕科技金融服務,針對中小企業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資體系,提供一站式投融資信息服務,搭建起“兩平臺,三體系”。同時,政務與金融結合以及數字化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重新激發了市場的活力,吸引了眾多商業銀行、投資基金、金融咨詢機構等科技金融供給主體。
平臺建立起企業項目庫,優化信貸決策的信息環境,截至2022年8月末,已經注冊企業14357家,發布融資需求3100家,成功撮合企業1672家,聚集資金規模超人民幣 200 億元,企業發布融資需求額度4795839萬元。累計為112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債權融資超過685億元,累計為470家企業提供股權融資超過95億元,助推100余家中小企業改制上市,為2.5萬余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超3.7萬次投融資增值服務,合作機構共計665家。除成都地區外,盈創動力還先后在樂山、遂寧、德陽等省內15個地區成立了工作站,在蘇州成立了首個省外工作站,與遼寧營口自貿區簽訂合作協議,在貴陽設立了盈創動力分中心,實現了“有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場”的有效結合,取得了不菲成績。
(1)政府引導基金與科技型中小企業融合。首先,融資困境廣泛存在于科技型企業成長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在企業發展的早中期階段普遍存在著成果轉化率不足、產學分離、人才投資高于項目投資等系列問題,需要大量資金支持,風險更大,面臨的融資排斥更強。政府引導基金不以追求短期利益為目標,更愿意支持企業成長,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通過政府引導創業投資行為,融合財政和社會資本共同為中小企業增加創業資本供給,幫扶創業早期的企業創新,彌補成熟期企業發展的不足,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化效應。其次,通過政府引導基金向金融市場投資者傳遞出積極的信號,降低投資者對企業創新項目投資風險的估算,進而彌補企業的融資缺口。最后,引入了市場化運營機制,拓寬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提升了企業創新創業的效率。
(2)普惠金融數字化,銀行數字化、市場化轉型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數字普惠金融作為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借助信息技術提高了企業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時性,極大地降低了在金融市場的獲取信息成本和識別風險成本。商業銀行通過采集平臺數據和企業外部征信數據,利用多維度評價體系等手段,可以有效對貸款申請主體進行精準評估,降低風險成本。通過科技賦能金融體系,有助于加快審批流程,降低銀行運營成本。同時,數字普惠金融利于制定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及多樣化的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個性化融資渠道,緩解創新活動的外部融資約束。
普惠金融強調各參與主體在信息充分的條件下自主選擇,加強了外部投資者對于企業監督和約束的便利性,提高企業的創新融資效率。
盈創動力作為匯集資源的平臺,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充分整合國資背景、數字化融資平臺和社會資本,具有針對性地服務科技型中小型企業,引導參與主體協調發展。不僅有效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高其核心競爭力,也緩解了政府引導資金存在不合理的資源傾向,加快投資進度,健全完善資源整合體系。盈創動力創新模式如下。
3.3.1 基于生命周期的融資匹配模式
盈創動力圍繞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各階段不同需求,從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產業化各階段創新相應服務手段和金融成品,為企業精準匹配投融資產品和服務,全力助推企業成長,引導產業發展。
企業的種子期,具有知識創新的特征,是企業不斷匯集資金、整合資源的過程。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多數發生在這一階段,但是這一關鍵時期也是企業“死亡”的高發階段。企業通過技術突破設計初級產品,需要大量持續的資金投入。企業自身卻存在開發周期長、風險高的種種特點,融資的條件苛刻、渠道窄,直接限制了企業的成長,長期面臨著技術創新能力和融資能力不匹配的問題。近年來,政府采取多項措施,但科技型中小企業自身特征始終存在,政府發揮的作用有限,投資方的態度仍然屬于保守。因此,市場與政策的結合對緩解種子期的企業融資困境十分必要。成都高新區設立了規模為1000萬元、國內首支由政府全額出資的“成都高新區創業天使投資基金”,助推政府資金市場化運作,深化企業投融資服務體系的建設,有效支持中小企業渡過困境,持續發展。盈創動力作為領先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率先破局,通過開展“天府之星”企業培訓計劃,初步篩選出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幫助其享受相關政策,滿足企業該時期內源融資以外的部分資金缺口。政府設立引導基金,吸引和引導社會資本向企業投資。盈創動力同時設立天使基金,基于天使投資支持,在公司研發資金短缺時及時雪中送炭,為公司提供無抵押貸款,助力社會資金進入科技型企業創新研發領域。整合資源優勢,為企業擴大辦公場地,打造科研實驗中心,對企業進行管理類、政策類培訓活動和咨詢服務,豐富企業的經營理念,提供資金外的資源,為企業今后發展打下穩定的基礎。
企業的初創期,是將研發成果產業化的起點,企業開始實體化,但存在市場占有率低、經營不穩定且風險較高的問題。盈創動力協同政府部門、銀行、擔保機構共同助力政策性融資產品創新,推出“園保貸”“新創貸”“成長貸”“高知貸”等產品。并且引入風險池,緩釋擔保公司和銀行的風險,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門檻。盈創動力通過其專業性,充分把握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需求,有效助力企業發展。
在成長期,是企業高速成長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市場、企業具有較為成熟的技術和研發成果,也經歷了市場的檢驗,因此企業面臨的風險已經由技術風險轉化為市場風險和決策風險。企業為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但此時企業已具有一定規模,信用等級也相對提升,可以通過多種融資渠道獲得資金。盈創動力構建多樣化抵押、私募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的多層次融資服務體系,創造了更多資金來源的可能性。同時盈創動力組織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對接會,邀請國有股份制、投資機構、地方商業銀行、小貸等多類型金融機構參加,幫助企業解決擴張和流動資金緊張的問題,并持續跟進企業后續發展。
在成熟期,企業財務狀況良好,有較為穩定的債權融資渠道,日常運營中的風險投資逐步淡化,政府作為投資的角色逐步退出,讓利社會資本。企業以更多的利益增長點為目標,需要鞏固自身競爭優勢,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占領更多細分市場。盈創動力可提供“風險補償金+利息分擔”模式,通過降低改制上市自然人股東上市成本和上市壓力,促進企業上市進程。
3.3.2 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化模式
長期以來,政府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資金支持往往伴隨著扭曲市場競爭機制、使用效率低、腐敗滋生等問題的出現,難以支撐企業長期穩定成長,也不利于市場規則發展。將無償使用財政基金轉化為股權有償使用,專項引導基金替代政府補助的方式逐漸成為政府扶持中小企業成長的趨勢。盈創動力作為政府主導型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深度融合國有資本的有償化使用和信號理論,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在整個投融資過程融入政府信用。基于信號理論角度,政府的參與向外部投資者傳遞出積極信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創新對投資者帶來的不利影響,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更多的外部投資,產生資金的引導作用。政府在平臺中努力實現財政資金扶持和放大效應,及時補位市場空白,助力企業發展的各個關鍵節點。政府間接干預資源配置與平臺科技創新產生交互作用,讓市場發揮主體作用煥發活力。同時,平臺以政府公信力建立的信息庫,不斷積累和共享企業信用信息,助力中小企業風險投資對接,加強各類風投機構的合作。同時也為金融機構、政府和企業提供參考,協同創新主體間多維度、深層次互動,打破資源分散局面,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3.3.3 信息化整合金融要素模式
在市場經濟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多元化、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支撐體系是緩解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突破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關鍵因素之一。首先,盈創動力以“科技金融門戶系統”和“盈企匯”為核心的信息載體,以“天府之星”數據庫為平臺核心,憑借其政府引導的優勢,收集和傳遞信息,大力開展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強化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的針對性服務。其次,平臺通過“金熊貓”創業積分模式,從生命周期出發,探索多維度、多指標的綜合評價體系,助力政府發揮針對性支撐,實現企業更高效的政策申報路徑。盈創動力推出“高新通”,精準化定位企業類型,完善差異化服務政策和服務,補全服務體系空檔。健全“政務+科創+金融”結合的模式,形成產業發展的新格局。基于這套數據互通體系,實現了企業的便利性、可選擇性、高效性的加速發展,為科技金融服務新生態模式提供了新工具。
政府引導基金與數字普惠金融的互動模式更能精準輸血科技型中小企業,尤其是對種子期企業的培育以及科技創新力量的可持續性意義重大。不同周期企業具有不同融資需求,將面臨不同的融資約束現實情況。盈創動力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考慮了企業騙補、騙保的可能性以及社會資本參與過程中的羊群效應,確定了以優化營商環境標的的建設方向。具體涵蓋了通過建立信息門戶網站降低企業獲取信息的成本,設置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立孵化基地、提供孵化資源等方式的確有效緩解了不同周期企業的融資難題。為國有資本扶持特定行業、企業提供了借鑒與指導價值。
對于盈創動力而言,一要吸引更多建設人才,二要進一步完善基金退出機制。成都市處于高級人力資源薄弱地區,而人力資本是發展的基礎力量,因此可以通過提高高知人才薪資待遇、安排落戶等政策吸引人才參與建設。科技型企業投資生命周期長,資金流動性差,對于投資者而言將承擔更大的流動性風險成本。為了進一步吸引社會資本的參與活力,可以考慮對退出渠道進行豐富與完善。
對于國有資本幫扶行業模式而言,可以嘗試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導向。由于企業相較政府、銀行處于天然的信息優勢地位,有動機利用信息不對稱為自身牟利,而“撒辣椒面”式扶持方式對于企業來說獲取資金的機會成本較低,容易產生惡意騙貸現象。因此國有資本在進行幫扶時可以提高企業獲取資金的成本,篩選掉沒有剛需的企業,讓資源流向真正有需求的、干實事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