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馬麗
婦科腫瘤患者術后通常采取靜脈化療,以往常用經外周淺靜脈穿刺給藥,但會造成患者的生理疼痛。在穿刺的時候,還會損傷到血管,引發靜脈炎等,對化療不利[1-2]。經外周穿刺中心靜脈置管(PICC)在腫瘤術后化療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其利用建立良好的靜脈通道,有助于降低穿刺時的血管損傷,同時藥物稀釋度較好,臨床上有很高的應用率[3-4]。但腫瘤患者長期PICC 置管可導致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其中深靜脈血栓是目前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最多發的一種并發癥,因此,為了減少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圍術期的病死率、提高預后效果,分析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影響因素并制訂相應的干預措施非常重要[5-6]。目前,對PICC 術后深靜脈血栓相關影響因素的研究尚無統一定論[7]。基于此,本研究通過臨床調查,探討PICC 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相關危險因素,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0 年3 月—2022 年3 月醫院收治的婦科腫瘤患者200 例為調查對象,將其PICC 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30 例患者作為深靜脈血栓組;未并發深靜脈血栓的170 例患者作為無深靜脈血栓組。納入條件:患者均行PICC 置管術;醫療病例記錄完整者;原發腫瘤者;PICC 置管時間≥1 個月等。排除條件:合并血栓性靜脈炎;瘤體遠處轉移者;穿刺位置皮膚損傷等。本研究設計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一般資料收集:根據醫院電子病歷系統收集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包括年齡、體質量指數(BMI)、全血白細胞(WBC)、纖維蛋白原、凝血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淋巴細胞計數、住院時間、高血壓史、置入靜脈、分化程度、腫瘤直徑、TNM 分期、PICC 留置時間、免疫功能、導管材料、導管位置、單次置管穿刺次數、冠心病史、既往血栓病史、糖尿病史、使用紫杉醇類與烷化劑等化療藥物、PICC 相關知識缺乏等。
(2)實驗室指標檢測:術前1 d,采集兩組5 ml 空腹靜脈血,取3 ml 全血,使用NH21 全自動流式血細胞計數儀檢驗其全血WBC、纖維蛋白原、淋巴細胞計數指標;另取剩余2 ml 離心,通過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兩組TT 以及APTT。
采用SPSS 21.0 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比較采用χ2檢驗;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深靜脈血栓相關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模型。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深靜脈血栓組年齡大于無深靜脈血栓組,纖維蛋白原、TT、APTT、淋巴細胞計數低于無深靜脈血栓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BMI 值、全血WBC、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PICC 術后出現深靜脈血栓的單因素分析(計量資料)
深靜脈血栓組置入靜脈為頭靜脈、TNM 分期III~IV 期、PICC 留置時間≥60 d、免疫功能低下、導管材料為硬質纖維導管、單次置管穿刺次數≥2次、既往血栓病史、使用紫杉醇類與烷化劑等化療藥物、PICC 相關知識缺乏均高于無深靜脈血栓組,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高血壓、分化程度、腫瘤直徑、導管位置、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PICC 術后出現深靜脈血栓的單因素分析(計數資料)
將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作為因變量,將年齡、置入靜脈、TNM 分期、PICC留置時間、免疫功能、導管材料、單次置管穿刺次數、TT 指標、APTT 指標、淋巴細胞計數、纖維蛋白原指標、既往血栓病史、使用紫杉醇類與烷化劑等化療藥物、PICC 相關知識缺乏作為自變量(變量賦值見表3),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偏大、置入靜脈為頭靜脈、免疫功能低下、TNM 分期III~IV 期、APTT 指標過低、使用紫杉醇類與烷化劑等化療藥物、PICC 相關知識缺乏是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

表3 變量賦值表

表4 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分析
在國內,婦科腫瘤的發生率較高,而且病情惡化程度高,患者整體預后不良。最近幾年,隨著醫學領域的發展,很多婦科病的患者都傾向于選擇手術,一是因為手術更直接,二是因為他們更相信現代醫學的外科技術[8-9]。尤其是在發現自己體內有腫瘤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手術,然而手術并不是完全沒有風險的,術后往往會出現一些并發癥;由于深靜脈血栓的患者比較多,而且這個問題也受到了醫學領域的重視,所以目前許多醫學領域的專家都在積極的研究如何防止這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以及如果發生了應該怎么處理。由于腫瘤患者術后長時間不能進行正常的運動,因此,血液的回流速度會變慢,特別是下肢靜脈血管的血流速度比較慢,如果有血液凝結,就會導致深靜脈血栓的發生[10-11]。因此,加強對婦科腫瘤的治療是非常必要的。PICC 主要指經周圍靜脈導入,而末端處在中心靜脈的深靜脈置管技術[12-13]。PICC 因其方便維護、穿刺風險較低和操作簡便等特點而被廣泛采用。PICC 置管是婦科腫瘤化療中常用的一種技術,它對患者的傷害很小,可以有效地保護血管,降低刺激性,是婦科腫瘤術后化療的重要手段[14-16]。但是PICC 術后仍然會發生一些并發癥,其中深靜脈血栓是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17-18]。血栓會引起局部組織、器官缺血,一旦脫落,就會順著血液循環到達心臟、腦血管等部位,從而危及生命。因此,分析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影響因素,對降低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關鍵[19-20]。
本研究結果顯示,深靜脈血栓組年齡大于無深靜脈血栓組,纖維蛋白原、凝血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淋巴細胞計數低于無深靜脈血栓組;而兩組BMI 值、全血WBC、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深靜脈血栓組置入靜脈為頭靜脈、TNM 分期III~IV 期、PICC 留置時間≥60 d、免疫功能低下、導管材料為硬質纖維導管、單次置管穿刺次數≥2 次、既往血栓病史、使用紫杉醇類與烷化劑等化療藥物、PICC 相關知識缺乏占比均高于無深靜脈血栓組;而兩組高血壓、分化程度、腫瘤直徑、導管位置、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可能與患者年齡、置入靜脈、TNM 分期、PICC 留置時間、免疫功能、導管材料、單次置管穿刺次數、TT 指標、APTT 指標、淋巴細胞計數、纖維蛋白原指標、既往血栓病史、使用紫杉醇類與烷化劑等化療藥物、PICC 相關知識缺乏等相關,這與周琦等[21]研究相符。進一步分析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影響因素發現,年齡偏大、置入靜脈為頭靜脈、免疫功能低下、TNM 分期III~IV 期、APTT 指標過低、使用紫杉醇類與烷化劑等化療藥物、PICC 相關知識缺乏是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影響因素。分析原因可能為,年齡偏大的婦科腫瘤患者,其生理儲備功能逐漸衰退,抵抗能力降低,靜脈血流減緩,更易誘發術后深靜脈血栓;由于頭靜脈管徑較細和扭曲,置管時需呈一定的角度,易造成導管推進困難,從而引起局部血流阻滯,導致PICC 深靜脈血栓形成[22-23];由于婦科腫瘤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身體虛弱,需長期進行PICC 置管,這不利于患者的肢體血液循環,更易誘發PICC 相關血栓;TNM 分期III~IV 期患者的腫瘤細胞可以產生相關促凝因子,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使血液容易凝結,另外,由于婦科腫瘤患者缺乏抗凝血酶,使得纖維系統的活性降低,造成血小板黏性提高,從而導致深靜脈血栓[24-25];APTT 指標作為反應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其水平過低可導致人體凝血功能下降,血液處于高凝狀態,PICC 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增大;使用紫杉醇類與烷化劑等化療藥物容易造成患者凝血因子水平改變,導致纖溶活性降低,進而對內皮細胞造成損傷,導致深靜脈血栓;部分患者由于缺乏PICC相關知識,無法正確地活動置管側肢體,加之長時間輸液壓迫置管側肢體,可造成血流緩慢,導致血液瘀滯,形成PICC 深靜脈血栓[26-28]。因此,臨床應當重視年齡偏大、置入靜脈為頭靜脈、免疫功能低下、TNM分期III~IV 期、APTT 指標過低、使用紫杉醇類與烷化劑等化療藥物、PICC 相關知識缺乏的婦科腫瘤患者,并給予積極的處理措施,旨在降低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概率[29-30]。
綜上所述,婦科腫瘤患者PICC 術后出現深靜脈血栓的影響因素包括年齡偏大、置入靜脈為頭靜脈、免疫功能低下、TNM 分期III~IV 期、APTT 指標過低、使用紫杉醇類與烷化劑等化療藥物、PICC相關知識缺乏等,臨床需盡早識別影響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相關影響因素,以預防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本研究存在觀察時間偏短之不足,以后需延長觀察時間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