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麗蘭
子癇前期是妊娠期常見并發癥,是引起早產、流產、母體損傷的重要產科因素,且再次妊娠后子癇前期再發風險顯著升高,給孕婦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1]。國外研究發現,不良心理是引起新生兒不良結局的重要因素[2]。因此如何促進子癇前期病史再次妊娠患者心理健康,對改善妊娠結局具有重要意義。妊娠壓力是引起產婦流產的重要因素,也是導致產科并發癥的風險標記[3]。孕婦在面對妊娠事件時易在心理層面感受到困惑與威脅,主要表現為身心緊張與不適感,生理與心理受環境影響,出現妊娠反應與心理波動,形成妊娠壓力[4]。尤其對于子癇前期病史再次妊娠患者而言,前次的不良孕產史,會使患者產生極大恐慌從而增加患者妊娠壓力。因此本研究對具有子癇前期病史的再次妊娠者進行妊娠壓力評價,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選擇2020 年5 月—2022 年2 月醫院產檢的具有子癇前期病史的再次妊娠孕婦90 例作為調查對象。診斷標準[5]:子癇前期依據《婦產科學(第9 版)》中診斷標準即妊娠20 周后出現收縮壓≥14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90 mmHg,尿蛋白≥3.0 g/24 h,或無尿蛋白但出現以下1 項: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腎功能損害;肺水腫;新發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納入條件:前次妊娠期確診為子癇前期的再次妊娠患者;孕周≥28 周,孕晚期;宮內妊娠,單活胎。排除條件:已出現流產征兆,即出現腹痛、陰道不規則出血;認知功能障礙或智力低下,不能完成問卷調查;非自然受孕或距上次分娩時間<2 年;既往有胎兒畸形、復發性流產史;合并嚴重基礎疾病,如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疾病;合并精神系統疾病或服用抗精神類藥物;既往有長期飲酒史或藥物依賴史;入組1 個月內經歷過嚴重創傷。患者及家屬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
(1)一般資料調查:內容包括患者年齡、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大專及以上)、居住地(城鎮、農村)、職業(在職、非在職)、人均月收入、醫療付費方式(醫保付費、醫保+商保)、流產史(有、無)、前次分娩方式(自然分娩、剖宮產)、再次妊娠計劃(計劃妊娠、非計劃妊娠)、妊娠結局。
(2)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SAS 由Zung 編制,收錄于《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6]中,量表包括20 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4 分,總粗分為20~80 分,將總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數作為標準分,標準分越高表明焦慮程度越嚴重,標準分<50 分表示無焦慮,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70 分為重度焦慮。
(3)領悟社會支持量表(PSSS):PSSS 由姜乾金于2001 年翻譯修訂為中文版,量表包括家庭支持(4 個條目)、朋友支持(4 個條目)、其他支持(4 個條目),共3 個維度,12 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7 分,總分12~84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社會支持水平越高[7]。
(4)妊娠壓力量表(PPS):PPS 由潘穎麗等[8]翻譯,量表包括為確保母子健康與安全引發的壓力感(8 個條目)、為身體外形與身體活動改變引發的壓力感(4 個條目)、為認同父母角色引發的壓力感(15 個條目)及其他因素(3 個條目),共4個維度,30 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3 分,量表得分=總分/條目數,0 分為無壓力,1 分為輕度壓力,2 分為中度壓力,3 分為重度壓力。
護理人員經專業培訓并考核合格后參與問卷調查,于產檢時發放一般資料調查表及SAS、PSSS、PPS 問卷進行調查,護理人員使用統一指導語指導患者填寫,統一回收,檢查錯填、漏填選項。由2名護理人員采用雙錄入法錄入數據。
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用Pearson 相關系數分析妊娠壓力與焦慮、社會支持水平的相關性;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妊娠壓力的影響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共發放90 份問卷調查,最終回收有效問卷88 份。隨訪過程中失訪8 例,最終納入80例患者進行研究。80例患者PPS評分為1.07~2.17分,妊娠壓力處于中重度水平,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妊娠壓力評分(分)
結果顯示,受教育高中及以下者PPS 評分高于大專及以上者,非計劃妊娠者PPS 評分高于計劃妊娠者,發生不良妊娠結局者PPS 評分高于未發生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影響調查對象妊娠壓力的單因素分析
經Pearson 相關系數檢驗發現,子癇前期病史再次妊娠患者PPS 評分與SAS 評分呈正相關(P<0.05),與PSSS 評分呈負相關(P<0.05),見表3。

表3 妊娠壓力與焦慮、社會支持相關性分析(r)
將子癇前期再次妊娠患者妊娠壓力作為因變量,將受教育程度、非計劃妊娠、是否發生不良妊娠結局、焦慮、社會支持作為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4),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受教育程度、非計劃妊娠、焦慮、社會支持是子癇前期再次妊娠患者妊娠壓力的影響因素(P<0.05),并且妊娠壓力與不良妊娠結局有關(P<0.05),二者之間為正相關關系,見表5。

表4 變量賦值表

表5 妊娠壓力的影響因素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妊娠期是女性特殊生理時期,對自身內外環境刺激易產生非特異性心理與緊張性反應狀態,引起身心失衡狀態,影響母體與子代正常生理與心理功能[9-10]。本研究中子癇前期病史再次妊娠患者妊娠壓力處于中重度水平。說明子癇前期病史再次妊娠患者妊娠壓力高,因患者既往疾病經歷,恐懼未知風險的發生,促使其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心理波動較大,增加妊娠壓力[11-12]。因此分析影響子癇前期患者再次妊娠患者妊娠壓力的因素,可為制訂有效干預措施減輕患者妊娠壓力提供參考。
本研究經過單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發現,受教育程度、非計劃妊娠、焦慮、社會支持是子癇前期再次妊娠患者妊娠壓力的影響因素。非計劃妊娠患者對此次妊娠未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能應對妊娠分娩的應激,導致患者對此次妊娠把控力較低,進而影響患者自信心,且非計劃妊娠患者在妊娠初期會因擔憂物質基礎能否滿足生產需要而陷入困擾中,增加患者妊娠壓力;同時部分患者因未提前與子女進行溝通,擔憂其受到二胎影響打破原有的家庭氛圍,進而增加患者妊娠壓力[13-14]。受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下的患者,可能會對孕期與子癇前期相關知識認識不足,對疾病與分娩產生恐懼心理,而產生“為確保母子健康與安全而引起的壓力感”,導致妊娠壓力升高[15]。焦慮程度較高的患者會表現出消極自我-積極他人模式,表現為對自我認識不足,缺乏自信,在妊娠應激后,急于尋求他人幫助,依賴他人,導致安全感缺失,進而產生心理負擔,增加患者妊娠壓力[16-17]。社會支持對個體身心健康起到保護作用,高水平社會支持能為患者提供更多的物質、精神支持,不僅能消除患者對妊娠、分娩所需費用的擔憂,也能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有助于減輕患者妊娠壓力[18-20]。且在社會支持中,家庭支持發揮重要作用,臨床研究顯示,再次妊娠孕婦妊娠期間給予有效的家庭支持可降低孕婦不良體驗[21]。
本研究中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28.75%,與傅勤等[22]研究結果相近,說明子癇前期再次妊娠患者發生不良妊娠結局風險較高。本研究發現,高水平妊娠壓力是子癇前期病史再次妊娠患者不良妊娠結局的影響因素。分析原因在于妊娠壓力會使患者產生焦慮、緊張情緒,引起身體與生理上的應激反應[23]。妊娠壓力一方面會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并發癥的發生,導致不良妊娠結局;另一方面也會影響患者神經內分泌系統,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失調,進一步影響生殖軸,導致大量皮質醇分泌,并通過母體-胎盤-胎兒途徑影響胎兒內分泌與代謝功能,導致流產、早產的發生[24-25]。此外,妊娠壓力過高還會引起母體內兒茶酚胺水平升高,導致胎盤血流量減少,增加新生兒早產、窒息及低出生體重等不良結局風險[26-27]。另有研究顯示,具有較高妊娠壓力的產婦所生的新生兒可能存在生物行為缺陷(如易怒、注意力不集中)[28]。
醫護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可通過建立孕期心理咨詢機構,針對非計劃妊娠患者進行心理輔導,并指導患者做好分娩準備工作,并加大對子癇前期與再次妊娠相關知識的普及,尤其對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患者,通過構建微信平臺,推送相關知識圖片、視頻等方式,加強健康宣教,糾正患者錯誤認知,有助于減輕患者負面情緒,減輕妊娠壓力[29-30]。同時鼓勵患者家庭成員,尤其是配偶更應重視關心患者,積極陪同患者進行產前檢查,給予患者更多的支持鼓勵,減輕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以減輕患者妊娠壓力[31-32]。本研究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從正性事件、負性事件不同角度,探討了子癇前期再次妊娠患者孕期妊娠壓力對妊娠結局的影響。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如納入研究樣本量較少,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外推性,其次本研究僅觀察了患者妊娠壓力對妊娠結局的影響,不能全面了解妊娠過程中患者心理狀態的變化,未來可選取不同孕期患者心理狀況進一步調查分析,為制訂有效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子癇前期病史再次妊娠患者妊娠壓力水平較高,可能受患者受教育程度、非計劃妊娠、焦慮、社會支持水平影響,且高水平妊娠壓力會增加不良妊娠結局風險,護理過程中針對妊娠壓力高危因素進行干預,可減輕患者妊娠壓力,改善妊娠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