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海 胡斌 陳學玲 李美娟 劉冰 趙浩延
腎絞痛是泌尿外科常見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上尿路結石引起的反應性肌肉收縮所致,結石嵌頓于腎盂或者輸尿管引起急性部分或完全性梗阻時會產生劇烈的腎絞痛。在中醫學中,根據急性腎絞痛的癥狀特點,可將其歸類于“淋證”“腰痛”“痛證”等范疇,病位在腎與膀胱,急性發作期病因主要是由于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所致[1]。在診療方式上,多數腎結石引起的腎絞痛需要手術治療,但在術前,腎絞痛發作時,西醫常規選用解痙藥物、非甾體抗炎鎮痛藥及阿片類鎮痛藥等來緩解患者的急性疼痛癥狀,部分患者因合并某些高危因素而存在用藥禁忌,同時這些藥物也會產生許多不良反應,如口干、面部潮紅、心悸、視物模糊、腹脹、排尿不暢等,前列腺增生者及老年患者也會引起或加重尿潴留[2]。中醫護理技術對緩解腎絞痛具有較好效果,具有操作簡單、無不良反應、鎮痛范圍廣等特點,龔欏伊等[3]研究發現,撳針可緩解腎絞痛。腎絞痛術后由于麻醉藥物、疼痛和尿管等原因,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腸功能障礙,中醫護理技術在恢復術后胃腸功能方面,能促進腸蠕動,解除腸麻痹,具有一定療效性和安全性,彌補常規治療方式不足[4-6],其中,穴位貼敷有利于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促進患者早日康復[7-8]。本研究在中醫加速康復外科的理念下,將撳針聯合穴位貼敷中醫護理技術應用于腎絞痛患者圍術期護理中,取得了較好效果。
選取2021 年6 月—2022 年5 月在我院泌尿外科手術治療的腎絞痛結石患者120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分為撳針組、穴位貼敷組和撳針聯合穴位貼敷組,每組40 例。腎絞痛在中醫上稱為“石淋”,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9]:發作時腰腹絞痛,痛及前陰,面色蒼白,身體出冷汗,惡心嘔吐,可伴有發熱惡寒,小便澀痛頻急,或排尿中斷;肉眼可見血尿,或小便有結石排出;尿常規檢驗有紅細胞;作腎系B 超檢查,或X 線腹部平片、腎盂造影等檢查,可明確結石部位,必要時作膀胱鏡逆行造影。納入條件:經B 超、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泌尿系造影(CTU)等影像學檢查診斷為上尿路結石患者;突發性腰腹部疼痛不適,經數字疼痛評分法(NRS)進行疼痛評估,NRS 評分4 分,且排除因其他疾病而引起的疼痛;自愿選擇手術治療。排除條件:未能控制的全身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傾向者;無法耐受手術的嚴重心肺等臟器功能不全者;術前未能完全控制的尿路感染者;妊娠等其他原因導致不能手術以及不能耐受全身麻醉者;因尿道、輸尿管嚴重狹窄等原因導致手術失敗或更改手術方式者;便秘或其他胃腸功能障礙者;存在表達障礙、精神疾病、器官功能障礙、暈針者。剔除或脫落條件:患者不配合或因身體等原因自動放棄參與本研究者。
干預過程中,穴位貼敷組1 例患者因過敏退出,撳針聯合穴位貼敷組1 例患者因過敏退出,按脫落樣本處理。最終,撳針組40 例,穴位貼敷組39 例,撳針聯合穴位貼敷組39 例完成研究。3 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學歷、婚姻狀況和疼痛評分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2020 倫審臨字第(013)號],所有參與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3 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1.2.1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小組由8 人組成,護理部主任(主任護師)1 人,負責方案的指導;護士長(副主任護師,課題負責人)1 人,負責方案的設計和質量控制等;泌尿外科醫師2 人(副主任醫師1 人,博士1 人),負責研究對象納入、手術治療、數據的統計分析指導;中醫護理專科護士2人(副主任護師和主管護師各1 人),負責中醫護理技術的培訓、方案的實施和數據的收集;二級護士2 人(主管護師),負責方案的實施和數據的收集。
1.2.2 護理方法 3 組患者均根據中醫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做好圍術期常規護理,術前禁食4 h,禁水2 h。術后鼓勵患者早期活動,做好飲食指導,若無明顯腹脹、腹痛、嘔吐的癥狀和體征,術后2 h 即可進食流質飲食,并逐漸向正常飲食過渡,飲水量>2000 ml 以上。對于患者術后出現膀胱痙攣等不適癥狀,以解痙等為主。
(1)撳針組:腎絞痛患者入院后,給予撳針治療;術后繼續實施撳針治療。術前和術后均不使用止痛藥物,術后也不實施穴位貼敷治療。操作由醫院培訓并考核合格且具有豐富中醫護理操作經驗的護士完成,具體如下:①穴位選擇。參照《耳穴名稱與定位》(GB/T13734—2008),選取神門、交感、腎、輸尿管、膀胱等穴位。②操作方法。先用探針選取穴位,患者以局部痛、麻、脹為得氣的感覺。選用型號為0.2 mm×0.6 mm 的撳針,讓患者取坐位或臥位,用75%酒精常規消毒選取的耳穴2遍待干,護士一手固定所刺部位的皮膚,另一手用鑷子夾住針尾直刺入耳穴所在的皮內,固定膠布確保粘附穩妥。每穴按壓時間為1 min,按壓的強度以患者自身可耐受為宜,并告知患者或家屬按壓方法。③撳針治療頻次。術前即實行1 次按壓,然后每4 h 按壓1 次。術后回病房即按壓1 次,2 次按壓間隔4 h,每天按壓3~4 次,直至出院。④治療結束取針。先掀起撳針的膠布四角,再反向對角捏住膠布,撕掉膠布即可直接帶出撳針。取出后,查看撳針完整性,棄于銳器盒內。⑤健康宣教。治療過程中,告知患者如出現任何不適,要及時報告醫護人員。⑥觀察不良反應。多觀察埋針處的皮膚有無發紅、疼痛,有無全身發熱,有無暈針等不適情況,如出現以上情況,應立即停止治療,并報告醫生做好對癥處理。
(2)穴位貼敷組:腎絞痛患者入院后,給予心理護理,分散注意力,不使用止痛藥物和撳針;術后回病房即給予實施穴位貼敷,但不使用止痛藥物和撳針。操作由醫院培訓并考核合格且具有豐富中醫護理操作經驗的護士完成,具體如下:①穴位選擇。參照《經穴名稱與定位》(GB/T12346-2021),選取神闕、中脘、足三里和內關4 個穴位。②貼敷藥物。將20 g 吳茱萸研成粉末,用20 ml 蜂蜜調勻。貼敷膠貼6.0 cm×6.0 cm(內徑3.0 cm),術后即將藥物貼敷于所取4 個穴位處,每8 h 更換1 次,直至肛門排氣。③觀察不良反應。密切觀察貼敷部位的皮膚,有無水皰、灼熱、瘙癢等過敏癥狀,若有則停止治療,退出研究,并報告醫師,給予對癥處理。
(3)撳針聯合穴位貼敷組:腎絞痛患者入院后,給予撳針治療,不使用止痛藥物和穴位貼敷。術后回病房即給予穴位貼敷,并繼續實施撳針治療,但不使用止痛藥物。
1.2.3 質量控制 研究小組由護士長(課題負責人)負責管理,在研究前,先對人員進行培訓,介紹研究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臨床醫師嚴格把控納入、排除和脫落條件。中醫護理??谱o士負責對方案實施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合格方可進行干預,保證干預的規范性和一致性。收集數據使用統一表格,并用統一指導語,數據錄入時雙人核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護士長在整個過程中進行管理,如選穴的準確性、操作的規范性和過程的安全性等。
(1)疼痛: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10]評估不適程度,總分0~10 分,0 分無痛,1~3 分為輕度,4~6 分為中度,7~10 分為重度。入院疼痛干預后30 min 進行評分,術后12 h 進行再評分。
(2)術后相關指標:首次下床活動時間、首次通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住院時間,采用自制表格,記錄各項數據。
(3)滿意度:采用Freiburg 滿意度評分表,Freiburg 滿意度評分(FIPS)=各項問題得分之和÷5,評分從1 分(非常好)到6 分(非常差)。
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3 組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P25,P75)”表示,組間中位數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采用多樣本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3 組患者入院疼痛干預后30 min 的NRS 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兩比較顯示,撳針組、撳針聯合穴位貼敷組與穴位貼敷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撳針聯合穴位貼敷組與撳針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 h 行NRS 評分,3 組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 組患者NRS 評分比較(分)
3 組患者首次下床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撳針組比較,撳針聯合穴位貼敷組和穴位貼敷組患者首次通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均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 組患者術后指標比較
3 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滿意度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撳針聯合穴位貼敷組住院時間短于撳針組、穴位貼敷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撳針組和穴位貼敷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撳針聯合穴位貼敷組滿意度評分低于撳針組、穴位貼敷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撳針組和穴位貼敷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 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滿意度比較
腎絞痛是泌尿外科急診常見病種之一,患者就診時多數疼痛難忍,臨床上需要進行迅速、準確地診斷并及時緩解患者的疼痛,控制癥狀。西醫對于腎絞痛的處理一般使用藥物止痛,但藥物在治療腎絞痛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不良反應。近年來,中醫護理技術在治療腎絞痛方面的研究增多,通過針刺、點穴等方法,可以達到有效緩解疼痛的效果[11-15]。有研究表明,撳針對緩解腎絞痛具有較好效果[3]。撳針由《靈樞·官針》中所載的 “十二刺”中的“浮刺”針法發展而來,如“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16]。撳針療法作為一種新型皮內針技術,能夠通過長時間的埋針延長穴位的刺激時間,發揮其針刺作用的持續性,以增強其臨床療效,同時還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有效、刺激量小等特點,易于被患者接受[17]?!鹅`樞·口問》所載的“耳者,宗脈之所聚也”。古代醫家認為,“耳為泉穴”,當機體發生功能障礙時,對耳穴上的刺激區域進行適當的刺激時,可以對病理過程進行逆轉。耳與經絡臟腑密切相關,通過刺激耳部穴位可疏通經絡、消滯化瘀,達到調節心血管、呼吸、泌尿生殖等系統功能狀態的目的[18]。通過撳針刺激耳穴,可以達到止痛效果,從而可以減少或不使用藥物,進而避免藥物止痛帶來的不良反應。
根據耳穴止痛機制,針對本病的病機特點,選取腎、輸尿管、神門、交感為主穴,神經系統皮質下為配穴等穴位。“腎為先天之本”,針對本病選取腎為主穴,有利水道的作用。輸尿管耳穴是治療輸尿管結石的要穴。神門是鎮靜安神要穴,按壓此穴,可起到鎮痛的作用。交感可緩解內臟平滑肌痙攣,按壓此穴位,可起到鎮痛、解痙的作用。神經系統皮質下穴,可調節大腦皮層功能,解除結石引起的痙攣后,有利于結石的排出[20]。從本研究結果來看,撳針組和撳針聯合穴位貼敷組患者術后12 h NRS 評分,與穴位貼敷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撳針療法可減輕腎絞痛患者術后疼痛,對圍術期具有良好鎮痛效果,也可以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與韓濟生[21]研究結果一致,可以達到使用藥物止痛的效果,避免了使用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另外,撳針產生的穩定刺激,可以發揮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22],對穴位、經絡進行持續的刺激,也可促進阿片肽釋放,調節5-羥色胺,有效預防術后胃腸道并發癥發生[23]。
中醫學理論認為,術后胃腸功能障礙與手術創傷及麻醉有關,損傷機體陰陽,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腑氣瘀滯、脾失健運。有研究指出,穴位貼敷能調節機體的胃腸氣機,使機體胃腸功能恢復,促進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使首次排便時間提前[24]。穴位貼敷是中醫一種外治療法,以經絡學說為基礎,選擇特定的穴位,采用適當的藥物制作成的貼劑進行貼敷,在經絡與藥物的滲透刺激下,達到調理陰陽,疏通氣血,防治疾病的目的?,F代藥理研究證實,經絡系統是低電阻通路,藥物貼敷于特殊經穴,經穴對特定藥物產生外敏感性和放大效應,迅速在相應組織臟腑器官產生藥效[25]。中藥穴位貼敷通過經絡學說與中藥的緊密結合,使藥力直達病灶,且藥物毒副作用小,藥物釋放時間長,不僅具有經皮給藥的優勢及特點,還能通過穴位刺激增強機體的調節作用協同發揮藥效,明顯增強治療效果[26]。結合本病特點,本研究選取神闕、中脘、內關和足三里等穴位。神闕穴位于臍部,是人體任脈上的要穴,能溝通五臟六腑和上下內外諸經百脈,臍部有豐富的靜脈網,有利于藥物的彌散,可以直接進入體循環發揮藥物的作用。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貼敷此穴位具有溫通腑氣、和胃降逆的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之一,又是胃的下合穴,貼敷此穴位具有行氣和血、益氣升陽、健脾和胃、溫通經脈的功效。內關穴屬于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之一,貼敷此穴位具有和胃疏肝、養心安神、行氣止痛之功效。足三里配伍內關,能起到理氣通腑、和胃健脾和鎮痛止痛的作用。在藥物的選擇上,吳茱萸性辛、熱,味辛、苦,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之功,能刺激腸蠕動,促進胃腸積氣的排出。有研究發現[7,27],吳茱萸穴位貼敷能促進腎結石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并緩解患者的腹脹情況,減少或避免了腸粘連等并發癥的發生。本研究表明,撳針聯合穴位貼敷組、穴位貼敷組與撳針組比較,可縮短首次通氣時間、首次進食時間和住院時間,提高患者滿意度。此結果表明,撳針聯合術后穴位貼敷,可以縮短通氣時間,患者可以早期進食,減少術后長時間禁食帶來的相關不良反應;進而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從而提高患者的滿意度,與刁兆香等[28]研究結果相近,均符合中醫加速康復外科的相關理念。
本研究還表明,3 組患者在術后12 h 的NR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主要是術后結石清除,梗阻解除,雙J 管置入,進而緩解疼痛。首次下床活動時間上3 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此結果符合中醫加速康復外科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理念[29-30]。
綜上所述,中醫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臨床的應用正在普及,撳針聯合穴位貼敷中醫護理技術在腎絞痛圍術期的應用,可以有效止痛、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符合中醫加速康復外科的理念。同時,此兩項中醫護理技術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不良反應少等特點,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集中在短期疼痛的干預效果,對于出院后疼痛的觀察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