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麗 吳美娟 胡慧敏 張春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臨床常見慢性氣道疾病[1],王辰等[2]研究顯示,我國20 歲以上人群中COPD 發病率約為8.6%,40 歲以上人群中COPD 發病率約為13.70%,且隨著國內老齡化加劇,COPD 發病率仍保持上升趨勢。穩定期COPD 患者癥狀穩定或輕微,且病情基本恢復,但為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增強運動耐力,還需加強肺功能鍛煉[3];肺康復鍛煉對穩定期COPD 患者肺通氣功能、運動耐力改善有促進作用,因鍛煉頻次、鍛煉依從性各異,康復效果各不相同,提示肺功能鍛煉行為與穩定期COPD患者康復效果具有相關性[4]。風險感知是指個體對風險事物、風險特征的感受、認識或理解,診療期間風險無處不在,患者極易被各種因素影響,難以做出理性決策,可能造成病情延誤[5]。現有文獻對COPD 患者肺康復訓練主要集中于訓練方式、療效,對COPD 患者肺功能鍛煉行為的研究則傾向于鍛煉依從性,暫未明確風險感知與穩定期COPD 患者肺功能鍛煉行為的關系,難以提供臨床參考依據。本研究通過臨床調查,探討影響與穩定期COPD 患者肺功能鍛煉行為的因素,現報告如下。
選擇我院2021 年1 月—2022 年9 月收治的200例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調查對象。納入條件: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指南》[6]中相關標準,確定為穩定期COPD 患者;經臨床治療病情穩定;按要求參與肺功能鍛煉;患者認知、溝通能力正常,能配合開展量表測評。排除條件:合并其他臟器功能異常;合并肺結核、肺癌及自發性氣胸;近4 周有COPD 急性發作史;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調查對象對研究知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一般資料問卷:內容包含性別、年齡、文化水平、是否在職、年住院次數、肺功能分級、活動后呼吸困難、周圍康復病例、藥物依賴、家庭支持、疾病不確定感、運動自我效能。
(2)肺功能鍛煉行為問卷:采用自制的肺功能鍛煉問卷對穩定期COPD 患者進行評價,問卷分為肺功能鍛煉主動性、肺功能鍛煉依從性、肺功能鍛煉堅持性3 個維度,共15 個條目,維度條目數分別為3 個、8 個、4 個,條目評價采取5 級評分法,有“從不~總是”5 級,分值范圍0~4 分,總分60分,評分高低與肺功能鍛煉行為優良保持一致。問卷Cronbach’sα系數為0.843。
(3)慢性病患者風險感知問卷:采用方蕾[7]編制的慢性病患者風險感知問卷對穩定期COPD 患者進行評價,問卷分為經濟風險、身體診療風險、社會心理風險3 個維度,共12 個條目,維度條目數分別為4 個,條目評價均采取5 級評分法,有“非常不擔心~非常擔心”5 級,總分60 分。
(4)疾病不確定感量表:采用葉增杰等[8]重新修訂的中文版Mishel 疾病不確定感量表測定穩定期COPD 患者疾病不確定感水平,量表分為模糊、缺乏澄清、不可預測3 個維度,共有20 個評價條目,維度條目數分別為8、7、5 個,條目評價均采取5級評分法,“完全不同意~非常同意”5 級,分值范圍1~5 分,總分100 分,<60 分為低水平,≥60分為中高水平。
(5)運動自我調控效能量表:采用吳麗榮等[9]翻譯、修訂的中文版COPD 患者運動自我調控效能量表對穩定期COPD 患者進行評價,該量表屬于單維度量表,共16 個條目,涉及天氣、疼痛、單獨運動、自我感覺等方面,條目評價均采取10 級評分法,有“毫無自信~非常自信”10 級,分值范圍1~10 分,總分160 分,<64 分為低水平,64~127 分為中等水平,128~160 分為高水平。
研究人員從病例系統調取對應時間段符合要求的病例,讀取患者信息。正式開展問卷調查前,向患者說明調查目的,介紹問卷或量表結構及內容,而后根據問卷或量表向患者提問,據其回答填寫問卷或量表,完成后將問卷或量表交予患者,由其核查調查結果是否準確。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變量間相關性采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顯示,COPD 患者風險感知問卷評分為36.40±7.38 分,肺功能鍛煉行為問卷評分為40.20±7.38 分,具體各項得分見表1。

表1 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問卷調查結果
單因素分析顯示,穩定期COPD 患者肺功能鍛煉行為影響因素有年齡、文化水平、是否在職、活動后呼吸困難、藥物依賴、家庭支持、疾病不確定感、運動自我效能(P<0.05),見表2。

表2 穩定期COPD 患者肺功能鍛煉行為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Pearson 相關性分析顯示,肺功能鍛煉行為問卷總分及各維度評分與慢性病患者風險感知問卷總分及各維度評分呈正相關關系(P<0.05),見表3。

表3 穩定期COPD 患者肺功能鍛煉行為與風險感知的相關性(r)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顯示,穩定期COPD 患者肺功能鍛煉行為影響因素有年齡、活動后呼吸困難、藥物依賴、家庭支持、疾病不確定感、運動自我效能、經濟風險、身體診療風險、社會心理風險(P<0.05),見表4。

表4 穩定期COPD 患者肺功能鍛煉行為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通過單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得到,穩定期COPD 患者肺功能鍛煉行為的影響因素有年齡≥60 歲、活動后呼吸困難、藥物依賴、家庭支持較差、疾病不確定感、運動自我效能、經濟風險、身體診療風險、社會心理風險。①年齡≥60 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發人群為中老年人,且男性居多,中年人多處于在職狀態,在家庭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盡快康復有助于其發揮角色作用,故患者參與肺功能鍛煉的積極性、配合度較高;同時,與老年人相比,中青年患者機體功能較好,機體組織修復能力較強,能盡快、更好地適應肺功能鍛煉模式與強度[10]。鄒穎等[11]研究顯示,年齡屬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因素,與本研究結論一致,但該研究所涉患者年齡為42~88 歲,缺乏對42 歲以下患者的分析。②活動后呼吸困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病早期僅在體力勞作時有氣短或呼吸困難癥狀,但隨著病情加重患者在日常活動或休息時也會出現氣短或呼吸困難情況;穩定期COPD 患者雖病情穩定,癥狀得到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情況,增大了肺功能鍛煉實施難度,導致患者參與肺功能鍛煉的積極性下降。孔令利等[12]研究發現呼吸困難程度與呼吸訓練依從性無相關性,與本研究結論不同,但訓練依從性僅為肺功能鍛煉行為評價的一方面,因訓練方式、強度不同,訓練依從性表現也有所不同。③藥物依賴。急性加重期COPD 患者多采取藥物、物理的治療方法,癥狀得到改善進入穩定期后,如患者肺功能鍛煉效果不明顯或出現癥狀反復,則仍需繼續接受藥物治療;癥狀反復易造成病情進行性發展,肺功能恢復進程緩慢,而反復藥物治療可導致呼吸道藥物治療耐受性,形成藥物依賴,呼吸困難等癥狀改善不明顯,對肺功能鍛煉開展形成阻礙[13]。④家庭支持較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復進程緩慢,且因呼吸功能受限,患者體力活動表現較差,肺功能鍛煉過程中遭遇的阻礙因素較多;穩定期COPD 患者肺功能鍛煉依賴于家屬的陪同或監督,尤其是鍛煉依從性較差的患者更是如此,良好的家庭支持能為患者創造舒適、清潔的生活環境,并能有效監督患者開展按時按度開展肺功能鍛煉,有助于改善肺功能鍛煉行為。洪涵涵等[14]對COPD 患者肺康復運動訓練實施質性研究發現,家庭成員態度、鍛煉環境屬于COPD 患者肺康復運動訓練的影響因素,與本研究結論一致。⑤疾病不確定感。疾病不確定感是一種可感知的慢性壓力源,是指對疾病相關事件或未來的失控感,研究顯示[15],COPD患者疾病不確定感處于中高水平,且研究認為疾病不確定感對患者生活質量有顯著影響;疾病不確定感高水平的COPD 患者對疾病、治療的認知水平較低,患者對自身現狀缺乏正確認識,自護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較差,難以盡快適應穩定期肺功能康復鍛煉生活;而疾病不確定感低水平患者對COPD 病情反復保持著高度警覺,穩定期能積極尋求康復對策,并參與肺功能鍛煉,提升其在肺功能鍛煉中的主動性。⑥運動自我效能。運動自我效能是指個人有信心利用所掌握知識或技能開展康復運動的信心,研究顯示[16],自我效能感是個體生活行為轉變及依從性的預測因子。運動自我效能高水平提示患者對肺功能鍛煉重要性的有深刻認識,且能掌握肺功能鍛煉方法,有信心適應以肺功能鍛煉為主的康復生活節奏,故肺功能鍛煉行為表現較好,能配合醫護人員積極開展訓練,對肺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17-19]。
肺功能鍛煉行為問卷評分、維度評分與慢性病患者風險感知問卷評分、維度評分呈正相關性。經規范診療COPD 患者相關癥狀可得到有效控制,延緩疾病進展,但康復進程緩慢,加之患者伴有其他并發癥,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且病情易反復,患者身體診療風險感知水平明顯偏高;該情況下能強化COPD 患者對肺功能鍛煉重要性的認知,有助于患者了解肺功能鍛煉的正向作用,可提升其參與肺功能鍛煉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改善其鍛煉行為[20-22]。
為控制呼吸困難等相關癥狀,應對病情反復,促進肺功能恢復,COPD 患者穩定期仍需接受相關藥物治療或物理治療,患者及其家庭仍需承擔相應的治療費用,故患者經濟風險感知水平較高。通過護理宣教能強化患者對肺功能鍛煉的認知,認識到穩定期開展肺功能鍛煉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即能緩解呼吸困難、增強機體運動耐力;經濟風險感知高水平患者多擔憂因復發治療產生系列費用,對于低成本康復療法關注度較高,而肺功能鍛煉正好迎合了患者需求,有助于提升其鍛煉依從性與堅持性[23-26]。
穩定期COPD 患者癥狀雖基本得到控制,病情穩定,但行動能力仍受限,對家屬照護存在一定的依賴性,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嚴重,重返社會受到一定的阻礙,故患者社會心理風險感知水平較高;考慮肺功能鍛煉能改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為緩解家屬照護負擔,盡快返回社會、工作,COPD 患者參與肺功能鍛煉的意愿強烈,肺功能鍛煉行為表現多較好[27-30]。
綜上所述,風險感知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鍛煉行為有正向促進作用,且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鍛煉行為受多因素影響,臨床應積極開展相關護理宣教,強化肺功能康復指導。本研究存在觀察時間較短之不足,今后需延長觀察時間進行深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