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菲莉
幼兒階段是人一生中掌握語言最為迅速、也是最關鍵的時期。在幼兒時期,他們通過看、聽、摸、嘗等感官接收訊息,同時又以肢體語言來表達對外在事物的需求和意見。然而,語言發展往往存在個體差異,語言發展慢的幼兒常常會讓家長感到著急無助。
小班幼兒剛剛入園,他們正處于學習、使用語言的初階時期,教師需要借助一切積極因素和機會激發他們的說話興趣,幫助他們積累運用語言的經驗,使其聽說能力及交往技能得到初步發展。但在幼兒園小班年段里有相當一部分幼兒存在初期語言困難現象,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清,只講單字、單詞,知道意思無法表達、不喜歡與同伴、老師交流等。經過小班教師平時有意識的觀察統計,我們發現小班99名幼兒中約有36%的幼兒存在初期語言困難。對此,教師就想了解幼兒具體在語言學習的哪些方面存在問題,從而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輔導,在小班時段矯正,應該是最易取得成效的時間點。
將“因材施教”理念融入一日生活各環節,借助MME皮紋檢測了解幼兒語言弱勢區域,使教師對幼兒的語言弱勢有更加全面的了解;選擇和制定相應的學習內容,發揮幼兒的優勢,鼓勵幼兒的弱勢,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學習,讓每個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首先,對小班幼兒進行皮紋判讀。主要從幼兒皮紋的三個方面來判讀幼兒語言弱勢區域。一是詞的概念或構音干擾型:MME檢測判讀為第二指不平衡的狀況,不同紋路或有反箕者,謂之不平衡;二是句子的組合困難型:MME檢測判讀為左三指的百分比低;三是聯結力不足型:MME檢測判讀為右五指的百分比低。如果幼兒符合這三個條件,就可以判讀為初期語言困難者。根據皮紋檢測,針對語言干擾部分做統計,小班99名幼兒約中有33%的幼兒存在初期語言困難,皮紋判讀的結果和教師平時觀察到的結果只相差了3%,可以說成立條件吻合度是高的。
其次,對全園的幼兒進行皮紋判讀。我們發現全園327個幼兒中有88個幼兒存在初期語言困難,占27%。我們再訪談存在初期語言困難的88位幼兒的大班教師,發現有些幼兒在小班剛入學時確實存在初期語言困難,但升入大班語言表達方面漸漸有了進步。

案例一:從MME皮紋檢測語言特質顯示:該幼兒溝通意愿不足,初學困難,詞句表達慢,語言功能區弱。教師的教育輔導策略:在音樂表演中,增強其表現信心;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鼓勵回憶講述;以賞識的眼光看待他的點滴進步。該幼兒2歲半才開始講話,在小班沒有溝通意愿,不愿與人交流,喜歡用哭來解決問題,無法清楚表達自己想法。升入大班后能與教師、同伴交流,喜歡表現,上課積極發言,能清楚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案例二:從MME皮紋檢測語言特質顯示,該幼兒存在初學困難,構音有問題,詞句表達慢,聯結力弱。教師的教育輔導策略:鼓勵多說、多練,增強其表達信心;以優勢帶動弱勢學習法則;以“放大鏡”效應來看待他的發展。該幼兒在小班剛入園時溝通意愿不足,不喜歡講話,只會講單詞、詞匯量少。升入大班后喜歡和同伴、教師交流,能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
從以上案例可以發現,幼兒期語言發展具有一定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恰當有效的教育輔導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語言活動中的教育輔導策略 在研究開始,我們將幼兒按照皮紋判讀的語言弱勢區域分成構音、聽音弱一組和詞、句聯結弱一組。同時,根據幼兒相應的弱勢區域尋找相適宜的教育內容,選擇生動、有趣、有效的教育輔導策略,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層次的提升。
首先,針對構音、聽音弱的幼兒采取的教育策略:一是圖譜學習,在兒歌、繞口令教學中,將兒歌和繞口令內容設計成相應圖譜,幫助幼兒借助圖譜在理解詞義基礎上發出準確字音。二是看嘴形仿說,構音弱的幼兒相對聽音能力也較弱,因此教師在朗誦和示范時可以要求幼兒看著教師嘴形跟著仿說,借助視覺學習,這樣他們發音準確率也會提高很多。三是在游戲中鞏固練習,將枯燥的口語練習融入有趣的游戲,讓幼兒在輕松游戲氛圍中、在教師陪伴下主動學、開心表達。四是以強帶弱同伴互助學習:同伴互助學習策略能避免幼兒在教師面前的害羞和不敢在眾人面前表現的心理,使他們更愿意學、更容易學會。
其次,針對詞、句聯結弱的幼兒采取的教育策略:一是情境創設法,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可讓其發揮文學想象的語境和空間,為其理解作品做鋪墊。二是圖示法,運用簡單的符號來代表句子中的關聯詞,這樣幼兒在講述時就能一邊看著圖示引導,一邊自主學習。三是仿編兒歌、散文,在教學中選擇一些內容生動,有一定句型、重復結構,事物之間有聯系的兒歌、散文,讓幼兒進行仿編。
最后,針對溝通意愿不足的幼兒采取的教育策略:一是給予表現機會,針對那些會說但不愿意溝通、表達的幼兒,在午餐前或離園前為他們搭建自由表達表現的平臺,鼓勵他們展示自己最有把握、最擅長的節目,或者可以請幾個人一起說、表演。二是放大點滴進步,允許不敢在集體面前發言的幼兒將自己的想法悄悄地告訴教師,并由教師轉述,以“放大鏡”效應看待幼兒的點滴進步,增強其大膽表現的動力和信心。
音樂活動中的教育輔導策略 結合奧爾夫的音樂教學理念,將語言活動與音樂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好玩的音樂活動中輕松學習語言。一是利用班級幼兒的人名做節奏基石,將比較難發、拗口的名字編入節奏,并進行三聲部合說,通過節奏和韻律使幼兒既容易掌握發音,又不覺得枯燥。二是在音樂活動中融入閩南童謠學習,通過閩南童謠學習,感受閩南語特別語音,練習難發的音。三是在兒歌和歌曲中引入二聲部卡農,并學習卡農式重復句練習及前后輪誦,剛開始幼兒覺得有困難,引導幼兒通過對卡農式重復句的練習及前后輪誦,將語言與音樂節奏巧妙融合在一起。四是嘗試讓幼兒創編歌詞,歌詞創編過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歌詞的簡單替換到創編歌曲的句式,在音樂活動中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的教育輔導策略 一是在語言區域提供一些圖片、圖書、指偶,鼓勵幼兒自由操作講述、創編故事;幼兒們還可利用卡片和同伴一起玩“你說我猜”的游戲。二是引導在構音方面存在問題、舌根比較緊的幼兒在每次進餐后做漱口練習,頭半仰把漱口水含在嘴里,發出“咕嚕咕嚕”聲音,進行舌根后音練習,也可以要求家長帶孩子在家中進行這個訓練。三是針對語言表達能力較差、不愛說話的幼兒,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主動親近和關心他們,有意識地與他們交談,消除他們的表達顧慮,創設語言交際的情境,有意識通過設置一些問題來誘發他們回答,鼓勵他們大膽說話。通過多講多練,使他們逐漸習慣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總之,在還未接觸MME皮紋檢測工具時總會想,采用同樣的教育方式,為何有的幼兒學習接受起來很快,有的幼兒卻看不到學習成效。當真正走進幼兒的腦世界 (皮紋檢測),去探索、了解腦與認知行為的關系,就會對幼兒的行為釋懷。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以積極的態度,耐心地發現幼兒身上的優勢,并引領他們發展自身的弱勢,以同理心去對待有初學語言困難的幼兒,這也是我們實踐因材施教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