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陽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識字與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茅盾先生曾說過:“文字是經過錘煉的語言的精華。”漢字經過長期發展演變,盡管形體有所變化,但表意特點仍然熠熠生輝。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透視漢字的結構規律進行理趣分析,探尋文字背后的傳統文化,找準契合點進行析解滲透,會使閱讀教學充盈著濃濃的語文味,煥發出厚重而又具有靈性的啟德開智的活力。
那么,漢字理趣對于閱讀教學的推動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能起到何等深遠的影響?怎樣才能借助漢字字理引導學生進入閱讀殿堂,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受益呢?下面就教學中的一些嘗試談一談粗淺的認識。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基石。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抓住緊扣單元主題的核心詞語,析解字理,由詞入文,深入學習。學生不但學起來興趣盎然,還能準確把握主題,學習思路清晰、內容理解深刻,極大地提高閱讀效率,滋養學生的人文情懷。
例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六單元《識字六》是一首以愛為主題的對子歌,單元主題為“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得更美好”。教學時,為了引趣激情,教師從單元主題中“美”的字理故事引入學習:古時候人們以打獵為生,捕到羊后,把肉吃了,就戴起羊頭美美地跳舞,表示歡樂的心情。上面的部分表示羊頭,下面的部分表示一個人,這是最早的“美”。后來經過不斷的演變,從甲骨文到金文、篆書、隸書,最后就成了現在我們學習的楷書。這一導入環節借助故事溯源及圖字對照,形象、直觀地再現了“美”字的演變過程和意義,豐富了學生對美的理解,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中始終圍繞“美”字深入理解韻文奠定了良好基礎。學生圍繞“美”這一核心內容學習韻文,發現美、鑒別美、踐行美,不僅陶冶了美好的情操,也培養了關愛他人的情感。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題目中那些能夠產生輻射性作用的詞語,引領學生探究詞語的本源,并充分解讀它們。這樣,學生對整篇文章的理解都將被激活,課文解讀與人文滋養也就變得豐滿起來。
例如,教學一年級上冊《陽光》一課時,在學生齊讀課題后教師可以先出示“陽”字的甲骨文,請學生猜一猜“陽”的本意是什么?接著,出示旭日從山巔初升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太陽從連綿不斷的群山后面升起,由紅彤彤變成了金燦燦的。通過這樣的圖字對照,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有關“陽光像金子,灑遍田野、高山和小河”的景色描寫。而后,再引導學生讀文質疑:為什么文中說“陽光像金子,陽光比金子更寶貴呢”?此時,學生已經了解了“陽”的字理,且在頭腦中形成了陽光照耀大地的畫面,他們邊想象邊讀文,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陽光和金子一樣閃閃發光,但是它還能使小花、小草生長,讓小河更漂亮;小動物和我們都離不開陽光……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沒有了陽光,世界會怎樣呢”?如此引導學生感受陽光像金子一樣漂亮、有價值,但是比金子更重要!字理析解和圖文對照,增進了學生對陽光的感性認識,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陽光的作用,既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又解決了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很難理解的問題。
課文中的核心詞是對理解文本含義起到突破性、關鍵性作用的詞語。這些詞語往往能夠起到一詞帶全文、領全篇的作用。在教學時,教師應該抓住這類詞語,適時地在閱讀教學中靈活、隨機地滲透字理教學,運用字理析解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之效。
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21課《從現在開始》的主要內容是:貓頭鷹和袋鼠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騰”。而小猴子卻讓大家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過日子,受到了大家的擁戴。生詞“命令”是牽動全篇的核心詞語。教學時,教師首先從生字“令”的字理解析入手,出示“令”的古字并告訴學生:“令”上面的部分是屋頂的形狀,下面的部分表示跪著的人,合起來表示人在屋檐下發號施令。接著,告訴學生“命”和“令”是同源字,也表示發號施令,請他們想象著人發號施令的樣子讀一讀這個詞語。在借助字理理解詞語后,由詞入文,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文中誰向小動物們下命令了呢?你能想象著他們的樣子讀一讀嗎?有了對“命令”一詞的字理學習基礎,學生在朗讀課文時自然能夠將貓頭鷹和袋鼠下命令的樣子表現出來,讀得活靈活現,自然也就理解了小動物為什么不選它們,而是選小猴子當萬獸之王,懂得了“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的道理。這樣,整節課就被一條線給貫穿了起來,脈絡非常清晰,學生學得不亦樂乎。
閱讀教學中,不是每一個字都要講字理,選取的漢字要能夠讓學生從漢字的構形特點了解該字音、形、義之間的關系,了解這個字為什么這樣寫,進而理解文章用此字的準確性,從而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雷雨》這篇課文時,學生讀到“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一只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這句話時提出問題:“為什么蜘蛛從網上垂下來而不是落下來、爬下來?”當學生思維受到局限時,教師可以借助“垂”的字理幫助他們突破難點。教師先出示古人寫的“垂”字 ,請學生猜一猜它的意思:上面的部分像樹枝,下面的部分表示樹枝上結的果子。后來經過不斷演變,就成了現在的楷書——“垂”。通過析解字理,學生認識到這個字的本意是樹上的果子垂下來。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果子沒有落在地上,有什么東西牽住了它?”學生發現枝條上的小柄牽住了它。在此基礎上,請學生邊看動畫演示邊思考質疑問題:“為什么蜘蛛從網上垂下來而不是掉下來、爬下來呢?”學生很快就明白了是因為有蛛絲的牽扯。此時,學生在感嘆課文用詞準確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漢字文化的精妙。這一教學案例生動地闡明了字理析詞能加深學生的體驗,并且能夠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感悟作者遣詞造句之精妙,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也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中華漢字的精妙,產生熱愛祖國文化,探求漢字理趣的強烈愿望。
有些文章中表現主旨與核心內容的關鍵詞非常明朗,這些關鍵詞或盡表情達意之美,或現褒貶喜怒之情,或呈峰回路轉之妙,或有點石成金之用。教學時,通過字理析詞,并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便能使學生深刻領會文章主旨,真正走進文本。
例如,“奉獻”一詞是《識字6》一課的重點詞語,它比較抽象,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學時,教師首先出示“奉”字將學生引入字理情境,了解奉獻之意。告訴學生古人造字時,上半部分表示很精美的玉串,是古人看作最珍貴的物品,下半部分學生根據字理知識猜出是一雙手。再引導學生做動作來理解。伸出雙手,把最珍貴的東西恭敬地舉起就是“奉”。和“獻”組詞奉獻就是滿懷情感,無私、恭敬地付出。接著,將學生引入生活情境,感受奉獻之情。請學生結合生活填詞理解,說說生活中奉獻愛心的小故事,而后輔以反映汶川地震時人們捐錢捐物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最美女教師張麗莉在車禍來臨時為了保護學生失去了雙腿、身患重病的學生無償地把眼角膜捐獻給社會的圖片。從這些事例中學生深深感受到將自己最珍貴的東西無私地獻給社會、獻給最需要的人就是奉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韻文情境,指導朗讀,表達奉獻之美。這樣,將字理與學生生活和閱讀理解建立起聯系,達到字理識字、字理品讀、字理育人的功效。
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張表情奇特的面孔,一段源遠流長的故事,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對奧妙無窮的漢語言文字,我們在教學時巧妙地將字理分析融入課堂,能極大地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將漢字理趣合理運用到閱讀教學中并將其傳承下去,我們語文教師應首當其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