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登卓瑪 劉婷婷

電影《向著明亮那方》是由七部國產原創繪本改編的動畫合輯。七個短片以“愛”為主軸串聯在一起,向觀眾呈現了一個溫馨治愈的世界,被譽為“中國首部原創繪本電影”。電影用中國審美(水墨、剪紙等)呈現了親子關系、人與自然、兄弟手足、睦鄰之情、異地成長等極具中國特點的溫情故事,傳達了中國的價值觀,喚起了人們的情感共鳴,展現了中國人的“愛與美”。
作為一部動畫合集,導演沒有為追求影片的完整性而強行統一畫風,七部短片皆運用了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在影片的第一個短片《小兔的問題》中,導演采用“水墨寫意”的畫風刻畫了旗袍、鴻雁、山水、荷花等中式意象,奠定了濃郁的中式風格基調。而在短片《哼將軍與哈將軍》中,導演采用的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藝術形式,用定格動畫的手法,為人們呈現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不同畫風的短片會影響電影的連貫性,但對“單元化敘事”的影片來說不僅不能算是缺點,反而很好地還原了繪本的畫風,增加了影片的藝術旨趣。
七個短片分別講述了七個獨具中國特色的溫暖故事。
《小兔的問題》記錄了小兔和媽媽關于成長的一個個問答,母愛會默默地守護你,也會激勵你勇往直前。
《哼將軍與哈將軍》將雙胞胎的故事與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哼哈二將的故事進行意象聯動,極具東方幻想的浪漫色彩,同時也讓人們看到手足共同成長的動人故事。
《外婆的藍色鐵皮柜輪椅》展現的是小男孩在河南鄉村的童年生活,這也是很多“80后”“90后”童年的美好記憶。在那個手機通信還不太發達的年代,一切娛樂活動都來自生活與自然。村里的某個地方常常有一群小伙伴聚集在一起,展開一場關于彈珠的精彩競技。傍晚,孩子們乘興而歸,和家人一起在院子里吃飯、乘涼,聽父母聊些家長里短,有時還有機會看戲班表演。
《蒯老伯的糖水鋪》里,準備上夜班的出租車司機、剛下夜班的護士、搶險的消防員、巡邏的警察……都習慣到蒯老伯的糖水鋪喝碗糖水,街坊鄰居也在以各自的方式回饋蒯老伯。這是由一碗糖水連接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是善意在人們之間的緩緩流動,是中國平凡而溫馨的市井故事。
《翼娃子的星期天》帶人們回到了改革開放后的年代,當時一大批人離開鄉村前往城市艱難打拼。小男孩翼娃子就是跟著父母在城市生活的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翼娃子一家在城市生活的一天,是許多外出打拼的家庭生活的縮影,甚至是那個時代中國城鎮化的縮影。
《小火車》讓人們再次回憶起了15年前那場慘痛的災難——“5·12”汶川大地震。透過影片,人們感受到的是災難中的溫情和勇敢。
在《螢火蟲女孩》中,鄉村客車司機在漫天飛舞的螢火蟲中,接受了動物們的感謝與敬意,一場特殊的退休儀式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式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樸素的生活用一幕幕具象的畫面串聯起溫情的故事。影片里有中國的過去,也有中國的現在,有中國的城市,也有中國的鄉村。人們可以在這些動人的中國故事中喚醒情感共鳴,收獲心靈感動。
除了時代記憶,人們還可以從影片中捕捉到煙火人間的生動氣韻,感受到質樸而動人的中國式情懷。《翼娃子的星期天》里,翼娃子的爸爸媽媽勤勞樸實、夫妻恩愛,經營著一家小吃店。無數的異鄉人在小店里來來往往,他們是城市中平凡而又偉大的存在,小店是他們忙碌生活中休憩的驛站。一口熱飯撫慰他們疲憊的身體和心靈,一口鄉音也喚起人們對故鄉的回憶。除了翼娃子,人們在影片中還能看到在菜場攤位邊一盞小小的臺燈下看書的小女孩以及在柜臺后面、攤位旁邊寫作業的孩子們,他們在這個城市里努力地學習、生活。父母和孩子相互陪伴,一起經歷生活的磨煉,尋找歸屬感,同時也讓熒幕前的觀眾感受到家的溫暖與愛。
短片《小火車》中,小男孩一家是這次地震的親歷者。地震之后,小男孩一家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安置房中。小男孩不幸失去了雙腿,只能用假肢行走。在短片里,導演將小男孩的假肢意象化為一輛開往遠方的“小火車”。最后,男孩終于穿過隧道看到了小火車,人們也通過正在建造的新房子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災難過后,大人與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創傷,但人們能從短片中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相互支持。他們心懷希望,從不氣餒,小男孩與父母一起等待著小火車開來,勇敢地向前走……當小男孩學著小火車“哐哧哐哧”的聲音走出隧道、再見光明的那一刻,人們仿佛與他共同完成了一次苦痛后的蛻變與成長的歷程。中國人從來不會向苦難低頭,也不會因苦難而舍棄愛與親情。不管在任何災難面前,人們都會迎難而上,在黑暗與困苦中堅定地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影片以獨特的國風美學、濃厚的情感溫度、平淡的美好生活,向人們展現了中國家庭、市井的煙火味道,以及成長中愛與溫暖的故事。在這個充滿愛與美的中國童話世界里,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幸福。愿我們都能向著明亮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