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蓓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作為近年來黃河系列歌舞藝術創作中的精品之作,舞劇《黃河》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不僅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的視聽盛宴,而且有效促進了黃河文化、黃河精神的弘揚,將我國的舞劇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黃河》是由著名舞蹈家張繼鋼編導、山西省歌舞劇院創排的一部大型舞蹈史詩。這部五點作品以“生命之河,英雄之河,精神之河”立意,從不同的舞臺創作視角展現了黃河兒女的奮斗歷程,歌頌了中華民族的雄偉氣概和斗爭精神。2019 年9 月,舞劇《黃河》在山西大劇院進行了全球首演,受到了廣大觀眾和業內人士的高度認可和廣泛好評。之后,作品依次于2020 年、2021 年入選了文化和旅游部“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及“黃河流域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展播”名錄,從而也體現出了這部舞劇深厚的創作價值。
舞劇《黃河》共由三個樂章構成,以黃河文明的演進過程為線索,向觀眾生動展現了黃河奔騰不息、澤潤萬物的胸懷與氣魄,以及黃河兒女抗爭自然、抵御外辱、發奮圖強的英雄氣概。
第一樂章為《九曲黃河萬里沙》,取自詩人劉禹錫《浪淘沙》中的詩句,以一種夸張的創作手法表現了黃河的曲回蜿蜒、洶涌澎湃。這一樂章共由《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搖籃曲》、《上河》、《拽著黃河走》四段舞蹈構成,多面、立體地展現了人類萌芽時期,黃河兒女英勇奮斗、建設家園、開創文明的生動場景。第二樂章為《黃河之水天上來》,源于詩人李白在詩作《將進酒》中描繪的浪漫意象。這一樂章以抗戰名曲《黃河大合唱》為基礎配樂,將歷史拉回到抗日戰爭年代,通過《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憤》、《保衛黃河》四個部分的動人演繹,展現了黃河兒女萬眾一心、保衛家園的民族精神。第三樂章為《黃河入海流》,源自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借詩人登高望遠中展現的胸襟氣魄,表達了黃河兒女積極進取、勇于變革的創新精神。本章共有四段舞蹈,其中《紅綢舞黃河》展現的是和平年代人們的歡樂和幸福;《黃河灘》訴說的是新時期黃河兒女的美好愛情;《黃河追夢人》表達的是新一代年輕人“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堅定決心;《船歌》為整部舞劇的結尾,彰顯的是中華民族最為壯美、豐沛的精神力量。
史詩是一種嚴肅、莊嚴的文學體裁,內容多以民間傳說、歷史事件為主,具有強烈的敘事風格,對于人們了解早期的人類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藏族人民集體創作的《格薩爾王傳》、古希臘詩人荷馬創作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等均為著名的史詩。在我國的歌舞藝術舞臺上,曾有過《東方紅》、《復興之路》等大型的音樂史詩,而舞蹈史詩的創作難度較大,非常的具有挑戰性。而張繼鋼導演別出心裁,通過擬人化的創作手法,以一艘在黃河上漂泊萬年的獨木舟的視角,向觀眾生動講述了黃河文明、中華文明由上古時代到現代社會的滄桑巨變,場面恢弘莊嚴、震撼人心,使舞劇呈現出了明顯的史詩性質,開創了中國舞蹈史詩新的篇章。
舞劇《黃河》的舞蹈設計強調舞蹈本體的回歸。編導以一種簡化情節、強化情感的創作方式,著力通過舞者的肢體語言和情緒把握表達出黃河的力量與柔美,賦予了舞蹈強烈的表現力與感染力,達到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如,在舞蹈第一章的《九曲黃河萬里沙》部分,向觀眾展現了一群少年身裹泥漿,與黃河融為一體的壯麗場景。他們身姿健碩挺拔、步伐剛健有力,極富原始氣息與雕塑之感,將華夏男兒的陽剛之氣和生機勃勃的生命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舞劇的第二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通過一種樸素、直白的表現手法映射出了舞者的思想情感,如覺醒民族的吶喊,似苦難靈魂的低吟,使觀眾直觀、真切地感受到了黃河兒女所遭受的深重苦難以及他們不畏生死、逆流而上、守護黃河、保家衛國的奮斗精神。舞蹈第三章《黃河入海流》中,最為光彩奪目的當屬《紅綢舞黃河》部分,進行了生動的舞蹈創編。激情澎湃、催人奮進的旋律下,一群少女手舞紅綢婀娜而來,歡欣雀躍、舒展靈動。這段舞蹈以傳統秧歌的語匯為基本素材,沒有高難度的動作技巧,沒有復雜的隊形變化,而是以純粹的舞蹈之美展現了人民群眾翻身解放、當家做主的喜悅之情。
舞劇《黃河》的伴奏音樂主要由交響樂和鋼琴協奏曲兩大部分組成。第一樂章及第三樂章的交響樂部分主要由著名作曲家董樂弦先生擔綱,第二樂章選用了殷承宗先生的《黃河》鋼琴協奏曲。在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部分,董樂弦先生十分注重舞劇中音樂形象的塑造,著力實現音樂與舞蹈的高度貼合,體現舞劇深厚的文化底蘊。一方面,董樂弦先生在舞臺音樂創作中采用了交響樂的形式,使伴奏音樂呈現出了莊重的格調及明顯的抒情性、史詩性、英雄性特點,不僅與舞劇主題形成了鮮明的呼應,成功將觀眾帶入舞臺意境和想象空間,而且與后面的鋼琴協奏曲達到了音樂風格上的統一。另一方面,作曲家在瀏覽了大量的音樂素材之后,提取了山西地方音樂的精髓,使作曲呈現出了濃郁的地方風格,凸顯出山西特色,為這部舞劇的伴奏音樂增添了深厚的黃河底蘊。
其中,第二樂章中最典型的音樂片段《黃河》鋼琴協奏曲是由冼星海先生的《黃河大合唱》改編而來。1960 年,殷承宗先生從原音樂作品中提煉了具有革命性和戰爭性的音樂內容,結合西方音樂創作手法、高難度的鋼琴演奏技巧以及民族音樂“起、承、轉、合”的結構,創作了這首由四個樂章構成的鋼琴協奏曲。舞蹈編導將這段飽含深情、充滿力量的樂曲作為第二樂章的伴奏音樂來描繪黃河兒女與自然、與敵人搏斗的歷史事實,使音樂內容與舞蹈內容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有效地補充和豐富了舞蹈的內涵,烘托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引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此外,舞劇中還巧妙融入了黃河流域民樂的代表歌曲《黃河大合唱》中的《河邊對口曲》、《黃河船夫曲》,以及山西民歌《春節序曲》,使音樂呈現出了濃郁的黃河地域風格,與舞劇的伴奏音樂融為一體,有效渲染了舞劇的氛圍,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刻畫了深刻的思想主題,彰顯了深厚的文化魅力。
在這部舞蹈史詩的創作中,舞蹈編導張繼鋼十分注重通過新穎的表現手法提高舞劇的藝術表現力和情感滲透力,舞臺的整個布局也非常的細膩,追求精益求精的藝術效果,所以在道具的選擇上也頗具創意。這部舞劇篇幅較長,舞蹈內容也非常的豐富,運用的道具簡潔卻不簡單,僅用一艘船、一塊布、幾根繩子、幾段紅綢,便生動講述了上萬年的黃河文明與幾千年的民族歷史,真正的可謂“大道至簡”。比如,在舞劇的開篇,伴隨著潺潺流水,一艘在黃河上漂泊了近萬年的老船映入了觀眾的眼簾。它既是展現黃河兒女航行于黃河之上,開拓黃河文明的舞臺道具,又是見證黃河上萬年歷史滄桑的“船靈”,在每段舞蹈的開端,都會以旁白的形式,或溫情、或沉重、或激情地將一段段黃河故事娓娓道來。除了“一艘船”之外,舞劇中“一塊布”的構思也是十分精妙的。舞蹈編創人員通過對道具不同的放置方式、不同的舞臺燈光調度,賦予了“這塊布”不同的舞臺功能和思想情感,不僅有效豐富了舞蹈語匯,增加了舞劇視覺上的美感,而且巧妙地實現了舞臺場景的轉換。此外,舞蹈編導在第一章的《拽著黃河走》中,采用了“幾根繩子”作為道具,生動描繪了黃河纖夫身負繩索、背水牽灘、逆水行舟的場面,展現了纖夫們的力量與擔當,謳歌了勞動人民的平凡和偉大。而道具“幾段紅綢”主要出現在第三樂章的《紅綢舞黃河》部分。紅綢是黃河流域鄉土氣息的標志,也是傳統文化中喜慶祥和的象征。在我國西北地區,每到逢年過節,總能看到百姓“頭戴白羊肚,腰纏大紅綢”載歌載舞的熱鬧場景。在這部舞劇中舞蹈編導將紅綢作為道具,形象地展現了黃河人民歷經苦難最終迎來幸福生活的歡快景象。
自古以來,受傳統文化審美的影響我國的舞劇舞臺藝術創作便常常追求“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實”指的是藝術作品中所描述的實物、實景;“虛”指的是藝術作品的留白部分,即由實物或實景誘發的想象空間。在舞劇舞臺創作中,“實”與“虛”之間是相對的,同時也是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的,“實”為“虛”的基礎,“虛”為“實”的升華,二者共同構成舞臺藝術作品的意境結構,這一審美特征在舞劇《黃河》的舞臺上得到了豐富的呈現。
從三個不同的舞蹈篇章中,舞劇《黃河》的藝術創作充分體現了“化虛為實、虛實相生”的意境營造手法,使整個舞劇體現出了獨特的傳統文化審美意蘊。比如,第一樂章《九曲黃河萬里沙》的創作中,以華夏先民與自然抗爭、纖夫奮力拉船為“實”,人類的生存意識、生命意識以及中華民族構木為巢、鉆燧取火、墾地種糧、游牧漁獵的發展進程為“虛”;第二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創作中,以黃河兒女的保家衛國、頑強抗爭為“實”,家國淪喪、生靈涂炭的歷史事實下,黃河兒女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感為“虛”;第三樂章《黃河入海流》中,為慶祝勝利“紅綢舞黃河”為“實”,“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追夢為“虛”;整部作品來看,黃河兒女的血肉之軀為“實”,薪火相傳的黃河精神為“虛”。可見,在這部舞蹈史詩中,舞蹈編導通過“虛”與“實”的恰當交織與融合,塑造了情景交融的深邃意境,使觀眾深刻感受到了母親河黃河所蘊含的氣節和力量,以及不畏艱險、大義勇為的黃土高原情懷。
“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齊白石先生的這句名言被眾多藝術家視為中國傳統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而在舞劇《黃河》的創作中,也充分體現了“似與不似”的創作理念。舞蹈編導張繼鋼摒棄了利用LED、干冰等現代手段塑造黃河形象的方式,而是通過充分利用“一塊布”,寫意地展現出了黃河氣勢磅礴、奔騰不息的內在神韻。張繼鋼曾在采訪中分享過他的構思,將這塊布用線扎起來再延展開,使之呈現出明顯的褶皺,視覺上看便是“黃河”;將這塊布平置于地面,在舞臺燈光的照射之下,可以呈現出明顯的凹凸性,猶如浮雕一般。此時,這塊布既是黃河,又是黃土高原;舞者拉動這塊布,仿佛是在“拽著黃河走”,極具藝術美感;將這塊布立起來,又呈現出了油畫般的質感,使觀眾真切感受到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意境與氣勢。編導通過這種創作手法,塑造了多維、立體的舞臺空間,不僅展現出了恢弘壯麗的黃河氣象,而且有效延伸了舞蹈的表現力,巧妙的構思令人拍案叫絕。
總而言之,黃河文明源遠流長,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以黃河文明為創作底蘊的舞臺作品,本身就蘊含了深刻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情感。舞劇《黃河》是山西籍編導張繼鋼老師對黃河文化和舞蹈藝術數十年深刻思考、感悟與積淀的結晶,對于黃河精神的弘揚、當代舞劇的創作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新的時期,文藝工作者應深刻認識到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創作出更多彰顯黃河時代價值的藝術精品,引領觀眾感受黃河底蘊,提升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