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歡
(上海歌舞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050)
我國民族文化具有內容豐富多元、地域特色鮮明的特點,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中國民族舞蹈藝術也具有獨特的風格。在千百年發展歷史中,民族舞蹈不斷吸收民族文化的內涵,彰顯出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體現出特殊的美學魅力,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民族舞蹈來自傳統民間藝術,是各民族人民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具有較高辨識度的肢體語言,民族舞蹈通過律動和節奏的表達深刻表現了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民族舞蹈流傳在我國各個地區,深入影響著各族人民的生活,為人們帶去持久的藝術熏陶,人們通過舞蹈可以表達對國家和自然的贊美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祝愿,抒發對未來的熱切期盼。
民族特性是每個民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生活方式、積淀的民族文化傳統,其能夠體現民族的精神風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國豐富多樣的民族民間舞蹈有著無窮的魅力。千百年來,各個民族的人民都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藝術娛樂活動,人們在勞作間隙自發創作了具有地域風格和民族風格的舞蹈,可見,舞蹈從生活中來。經過歲月的洗滌篩選,各個民族的代表性舞蹈逐漸具有了地方特色,表現了本民族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就是民族舞蹈的民族特征。56 個民族的舞蹈以漢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朝鮮族五大民族的舞蹈為代表,還有眾多具有鮮明個性的民族舞蹈,如苗族、土家族、傣族的舞蹈,還有一些地域舞蹈如東北秧歌、膠州秧歌等,這些舞蹈都表現了所在地區的地域風情和所屬民族的文化氣質。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傳承著他們所熱愛的民族舞蹈,這些民族舞蹈就像一條條小溪流,匯聚成我國民族舞蹈的汪洋大海,形成中國民族舞蹈藝術體系,承載著鮮活的民族記憶。
在舞蹈藝術中,只有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的舞蹈才是真正成熟的民族舞蹈。比如,維吾爾族舞蹈包含許多大跳、旋轉、翻跟頭、向上騰起等大幅度的肢體動作以及扭腰、擺臀、快速進、快速退等具有韻律感的肢體動作,表演者的面部表情也會跟隨音樂的節奏、伴舞的旋律出現豐富的變化,呈現維吾爾民族舞蹈與眾不同的風格。與之不同的是,來源于傣族的舞蹈——孔雀舞,其風格偏向細膩優雅,舞姿婀娜輕盈,體現出傣族兒女的獨特風采。成熟的民族舞蹈無論流傳到哪里,都會讓人喜愛,因為其體現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各民族舞蹈攜帶著本地文化的“基因密碼”,復刻著各個民族的文化記憶,包括農耕或者游牧的生活方式,婚喪嫁娶的民俗風情,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文化傳統,以及千百年來的歷史發展脈絡等,這使得民族舞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較為常見的是,各民族人民通過跳世代流傳的舞蹈來表達原始信仰,比如彝族聞名世界的“火把節”彰顯了當地人對火的崇敬,“火把節”是彝族人民通過舞蹈進行慶賀,表達對火神的重視的節日。藏族人民對宗教文化和祭祀禮儀的重視,對大自然的敬畏,也體現在藏族的舞蹈中。蒙古族人自古以來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鷹圖騰,于是,其舞蹈渾厚、豪邁,具有鮮明的力量感,其部分舞蹈逐漸由民間藝術發展成現代舞臺藝術,表現為那達慕盛會上的歌舞。朝鮮族舞蹈有很多即興動作,他們長于表現瀟灑、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多變。總之,民族舞蹈滲透著鮮明的文化“基因密碼”。
由于生活環境和民族文化的差異,不同民族的舞蹈會因為“基因密碼”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個性,民族舞蹈的特征也會呈現出較大差別。例如,蒙古草原孕育的舞蹈偏向于自由奔放、歡快灑脫,而受西域文化影響的維吾爾族舞蹈的肢體動作細節較豐富,節奏輕快、情緒愉悅,比如,舞者頸部、手腕的舞姿變化極為豐富,身體運動形態比較多樣,結合輕快的音樂,能給人帶來一種活潑輕快的感覺。在古代,維吾爾族人常常在山區遷徙、打獵,因此,他們擅長把打獵時的進攻動作創作成舞蹈,體現馳騁四方、狩獵野物的豪情。又如,湘西地區的苗族和土家族人民能歌善舞,他們擅長跳花鼓子、歡聚擺手、八寶銅鈴等傳統舞蹈,這些舞蹈的肢體語言具有鮮明的本地文化特色,包括搖動胯骨、屈下膝蓋、彎下腰身、圍繞擺手等動作。
民族舞蹈韻律優美、形式多樣、文化意蘊深刻,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舞蹈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作的,民族舞蹈的美學價值蘊藏在民族舞蹈獨特的審美體系中。
中國舞蹈在上千年的流變過程中形成了“虛實相生”的美學品格。“‘虛’、‘空’是‘相生’的契機,‘虛空即氣’(張載),氣聚生萬物,氣即生命。虛空使生命之氣流蕩通透,靈氣往來,化育著生命的節奏韻律,其化育過程體現著‘宇’、‘宙’——空間和時間的作用過程,即宇宙之運化。”[1]而“虛”“實”結合的美感體現在中國各民族舞蹈之中,其以漢族舞蹈為典型代表。漢族舞蹈非常注重手、指、眼、頸、腰的運用,表現出的身體語言以及“圓、曲、擰、傾”的審美規范比較含蓄、內斂。例如,流傳于江南的扇子舞是誕生于華東地區的漢族民間舞蹈,其舞蹈動作充滿唯美和飄逸的韻味,旨在表達受江南文化熏陶的女子所具有的詩書氣息和含蓄內斂的性格。江南傘舞主要表現了江蘇和安徽地區的女子的柔美與清純,舞蹈節奏舒緩,是為“虛”,而傘則體現了純情少女在江南細雨的環境中的生活,是為“實”,兩者的結合傳達出傳統民族舞蹈側重神韻、情調的美學風格。當代新民間舞蹈的創作和編排即是在民族民間舞中融入現代舞元素,借鑒西方舞蹈激情澎湃的風格和頭、臂、軀干、大腿、小腿等部位的大幅度動作,在尊重和保存民族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利用西方舞和現代舞的動作處理方式和表現手法,以華夏舞蹈之“實”結合西方舞蹈之“虛”,增強舞蹈的美感,為表達作品的核心內涵服務。
民族舞蹈通過形體動作體現靈巧、嫵媚、迷人等風格,讓欣賞者體味人類共有的形體藝術之美。舞蹈美學最重要的內涵之一是形體美,如頭、頸、臂、肩、胸、臀、腿、足的肢體語言運用。在民族舞蹈中,與女性相比,男性的身體更為健壯有力,具有臂膀寬大、腰部粗壯的特點,所以,男性的舞蹈常常表現出勇武、豪邁的雄姿。女性具有小巧的四肢、婉轉的曲線,男性與女性的形體美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高度和諧統一的形體藝術。
音樂的韻律與舞者的形體表演相配合可以更好地體現舞蹈美感。一個優秀的民族舞蹈作品需要音樂和舞蹈的完美搭配,每個地域、每個民族都有不同風格的音樂,能帶給觀眾全然不同的審美觀感,例如,當音樂動感強烈時,肢體語言變換很快,可以讓觀眾感到興奮;而當音樂呈現出舒緩的風格,舞蹈演員也要細膩輕柔地表演,把舞蹈動作和自身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使舞蹈表演藝術的特色更加鮮明。
進入到當代,傳統民族舞蹈如何演化為新型民族舞蹈?這需要當代編創者的傳承與創新。著名舞蹈教育學者孫天路十分強調不同的民族舞蹈語言具有各自的特點和價值,“正如音樂的樂句、樂段一樣,舞蹈語言也是通過動作和動機的變化、發展、組織形成舞蹈的句子、段落,以此展示某種特定的風格魅力,或表達某種特定的情感、情緒,或表現某種特定的理念。”[2]舞蹈語言的編創效果決定了舞蹈品質的高低。
首先,舞蹈編創者要懂得正確選用民族音樂。要選擇與編舞風格相近的舞曲,用合適的音樂節奏來表現舞蹈的風格,才能創作優秀的民族舞蹈作品。根據學者于平的研究,中國民族舞蹈的教學體系是在傳承本民族舞蹈的基礎之上,吸收國外科學的舞蹈規范建構起的現代舞蹈體系,“當代中國民族舞蹈之主體——‘中國古典舞’的建構,一是從20世紀50 年代的舞者訓練體系走向20 世紀80 年代的舞劇語言體系,其先后以崔承喜、李正一為領軍人物;二是從戲曲舞蹈的移植走向漢唐舞蹈的重塑,其代表人物為孫穎和高金榮。”[3]因此,編創新的民族舞蹈,既要使之有傳統舞蹈的美學價值,又要使之符合當下中國人的審美情趣,這樣的作品才能獲得廣泛的流傳。
其次,編創者要有獨立的審美觀念。民族舞蹈中的形體動作要體現肢體律動的審美韻味和審美意象,編創者必須注重舞蹈潛在的韻律美感。在創作新型民族舞蹈時,只有表現特定的民族文化內涵,能帶給觀眾愉悅感,才能產生寓教于樂的作用。在大部分民族舞蹈作品的編創中,對動態美的處理方式非常重要,動態舞蹈可以表現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讓觀眾深刻感悟各民族舞蹈藝術與眾不同的美感,最大限度地提升舞蹈的生命力與感染力,這需要舞蹈編導深入感受生活,剖析各個民族舞蹈誕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凸顯各地人民的人文觀念。針對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進一步挖掘人們內心的良好品質,以情動人,更好地用舞蹈來表現人性美。
例如,筆者創編的雙人舞《只為途中與你相見》,表現了藏族漢子經歷的一段突破世俗觀念且有情有義、漸行漸遠的凄美愛情故事,突出了藏族兒女對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對愛情的深刻思考。編導思想為“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在創編舞蹈情節時,筆者將人物情感和舞臺符號元素貫通起來,使觀眾的心靈與舞蹈藝術作品相融合,形成視覺上的震撼,使觀眾融入整體美感之中,感受心靈美和人性美。
每一個編舞者都要學習掌握各個民族舞蹈的特色,深入體會民族舞蹈蘊含的文化內涵,熟悉各民族舞蹈的創作規律,不斷豐富自己的藝術積淀,才能夠活學活用,把學習到的知識融入到新編創的舞蹈動作中,使觀眾深刻領悟舞蹈所表現的內涵。如果沒有民族文化的基礎,編創出來的舞蹈藝術作品就會顯得空洞。
民族舞蹈體現出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即民族特征,并且具有豐富的美學價值,編創者要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熟知民族舞蹈的肢體動作特點、民族音樂的獨特風情,掌握扎實的舞蹈創作基礎理論,并通過對演員眼神、肢體動作的刻畫,配合音樂、化妝、服裝等塑造舞蹈形象,展現民族舞蹈藝術作品的美學價值。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當代民族舞蹈創作離不開對傳統民間舞蹈的繼承和借鑒,我們要不斷學習傳統民族舞蹈的精華,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推動我國民族舞蹈藝術事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