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超
(濟寧市水利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濟寧 272002)
“十三五”期間,濟寧市全力打造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管理“濟寧樣板”,農村供水建設成效顯著,城鄉供水一體化格局基本形成,工程布局更加合理,工程體系更加完整,運行管理步了新臺階。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全市累計新建水廠42 處,完成改擴建水廠25 處、實施城區管網延伸工程8 處,受益村莊5 302 個、受益人口503.6 萬人,完成投資46.4 億元,農村集中供水率達到100%,規模化供水覆蓋率達到95%。全面解決了全市806 42 戶貧困群眾165 542 人飲水安全問題,順利通過國家和省考核評估。
新修訂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水質標準明顯提升,更加關注感官指標和消毒副產物指標,并考慮了供水風險變化,同時體現了加強水質精準管控的要求,對小型集中供水水質要求更高,取消了在水源或凈水條件受限制時對部分指標限值的放寬。但部分中小型工程,由于缺乏適宜的凈水工藝和設施,設施設備配備不完善,一體化設備難以適應水源變化,消毒設備運行不規范,水質檢測能力不足,存在供水水質不滿足標準提升后新要求的可能,造成水質安全風險。
農村供水工程是農村地區重要的基礎設施,屬民生工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公益性顯著。為夯實鄉村振興水利基礎,加強供水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工程長效良性運行,更加穩妥地保障農村供水安全和群眾身體健康,努力提升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大力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不斷提升工程運行管理能力,所需工程建設與管理資金量大。當前雖然通過發行專項債券、申請政策性貸款等方式積極拓寬投資渠道,多方籌集建設資金,但農村供水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資金仍有缺口,而各級財政資金在工程建設方面還未形成穩定的投入機制,運行管理兜底方面維修養護資金、財政補貼等機制還未真正建立。
《山東省農村公共供水管理辦法》于2009 年制定,2012 年修訂,至今已實施多年,是濟寧市農村供水管理的主要法規依據。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行業、部門職能的調整變化,以及農村供水建設和管理的日趨成熟,其規定要求與當前實際存在明顯的不適應。在促進農村供水健康發展,規范供水、用水行為,保護雙方合法權益方面,其效力明顯不足。
農村供水工程建設管理能力與供水保障水平還需提高。區縣水利部門缺乏農村供水工程設計管理技術力量,新技術推廣應用不夠;季節性干旱、工程損壞維修不及時等原因造成的缺水或停水問題仍然突出,且對群眾的告知工作不到位;運行管理標準不統一、不規范,管理責任落實不到位,缺乏建設與運行維護經費,管理人員報酬低等問題,制約著農村供水工程供水效益的正常發揮。
在充分認識目前農村供水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切實提高農村供水保障能力,提升廣大農村居民用水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助力鄉村振興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提出以下措施建議。
山東省已把農村供水問題及處置情況作為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評分依據,并將把水質達標率納入最嚴水資源管理考核,因此各級政府應落實好農村供水管理的主體責任。以政府為主導,協調水利、發改、財政、住建、生態環境、衛生健康、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各部門履職盡責,統籌城鄉發展做好供水規劃,抓好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水源保護、水質監管,加強監管排查和問題整改,鞏固供水成果實現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補助和兜底機制,確保農村供水健康發展。
一是對照水質新標準要求開展供水水質自評估,對供水水質安全風險進行全面摸排,對達不到新標準要求的,從工程建設、設施設備配備、維修養護水平、運行管理效能等維度深入分析原因,并明確提升改進措施。二是加強農村供水水質檢測能力建設,一方面加強各級水質檢測,落實制度、機構和經費;另一方面提高水廠自檢能力,健全完善水質自檢與凈水工藝控制的聯動機制,確保供水水質合格。三是水利部門應充分履行行業監管職能,建立供水水質監測制度,加大對供水水質監管力度,各級財政對水質監測工作經費予以保證和支持。
一是明確農村供水重要民生基礎設施的定位和公益屬性,落實農村供水政府主體責任,加大對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的財政投入力度。二是對供水效益低,存在運行困難的工程,縣級財政應予以兜底支持,保證工程長期運行,保障區域供水安全。三是健全完善維修養護資金制度,足額落實水費計提、財政補貼等維修養護資金,并專款專用加強資金管理。
加快制定出臺農村供水管理法律法規,突出農村供水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特點和公益屬性,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兼顧、建管并重的原則,以推進農村供水規模化、經營管理企業化、供水服務專業化,逐步實現縣域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服務、同監管”的目標,從法律法規層面規范工程建設管理、供水與服務、用水與保護、水費計量與收繳等農村供水、用水行為,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切實保障供水、用水雙方的合法權益。
構建農村供水運行管理標準體系。農村供水的建設和發展較城鎮供水晚,相關技術標準體系處于構建中,還不完善。農村供水技術標準體系建設要充分分析農村供水技術標準需求,深入梳理各技術標準之間的內在聯系,力求構建一個科學的有機的技術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標準體系的強制約束、綜合協調、推動創新、提高質量、促進發展、規范治理等功能,從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水質保障、供水服務、行業監管等方面提出建設標準、規范運管行為,豐富和完善農村供水地方標準體系,發揮標準的力量,確保農村供水健康穩定地發展。
加快構建智慧水務信息系統,應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工程運行和監管水平。主要是構建服務于本級,同時滿足上級監管需要的城鄉供水監管平臺和運管平臺。以供水服務標準化、調度智能化、管理精細化為目標,構建覆蓋“原水—引水—制水—配水—用水”全過程的智慧水務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