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坤雷,劉生闖,周立坤
(莒縣水利事務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莒縣 276500)
莒縣共有大中型水庫庫區7 處,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涉及15 個鄉鎮、70 個整體搬遷安置村、68個分散安置村、10 個淹地不淹房村、9 個直接調地村,移民扶持人口49 369 人,移民人口位居全省第6 位。2018 年以來,莒縣圍繞破解移民產業發展規?;潭炔桓?、產業鏈條短、帶動能力不強等問題,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問題導向和改革導向,創新推行了“334”模式(建立三項制度、做好三篇文章、實施四化聯動),累計投入產業扶持資金9 900 余萬元,實施產業扶持及相關配套項目170 余處,全縣移民產業呈現出規?;?、特色化、鏈條化發展的新局面,有力提升了移民群眾的獲得感。
立足“一鎮一業”發展理念,莒縣從產業規劃、建設、收益分配三個環節構建機制,推動全縣移民產業集群化發展。3 年來,先后在15 處鄉鎮培育起大棚高端食用菌、鮮切花、桑蠶、葡萄、黃桃、櫻桃等特色產業集群。一是建立“雙論證”制。把特色農業發展規劃與鄉鎮產業發展、群眾意愿進行需求性論證;組織農業、水利、企業等專家對特色農業發展規劃進行可行性論證,保障規劃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找準了縣鄉村間發展契合點,有效推動產業從“規劃圖”到“施工圖”的轉化,形成同頻共振推動產業發展的合力。二是建立“四方監管”制。針對項目點多、面廣的實際,實施了“四方監管”機制。第一方,審計部門全程跟蹤審計;第二方,縣水利局定期巡查和監理全程旁站監管;第三方,鄉鎮水利站每天巡檢;第四方,借力受益村老黨員、老干部進行監督。該項監管機制的實施,有力提升了項目建設質量,贏得了干部和群眾的認可和肯定。三是建立“三方利益”連接機制。立足項目收益分配的關鍵環節,建立了鄉鎮、村、群眾三方利益連接機制,項目建成后移交給當地鄉鎮政府,由其統一組織招標租賃,收益一方面用于支付項目所在村的土地流轉金,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一方面由鄉鎮統籌兌現給脫貧后的移民群眾,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如:在莒縣碁山鎮,投資153 萬元建設扶6 座扶貧大棚,建成后鎮政府每年以9.73 萬元價格,承包給日照川江環保有限公司運營,受益村莊每年增收1.4 萬元,受益移民每人每年分紅280 元。
堅持以產業基地為扶持重點,圍繞打造一處基地、延伸一條產業鏈的思路,通過“四化聯動”,提升基地產業發展的規?;?、示范化效應。一是實行“全過程化”扶持。莒縣碁山鎮桑蠶產業是移民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為提高該鎮桑蠶產業的規模效應和附加值,莒縣實行前端配水、中端建大棚、末端建設儲存車間的全過程化扶持。在該鎮桑蠶基地投資350 萬元,發展滴灌面積133.33 hm2,建設桑蠶大棚4 座,建設儲存車間1 處,帶動發展了桑蠶大棚30 座。二是招引“智力化”扶持。莒縣嫘祖部落是全縣桑蠶產業重要發展基地,莒縣通過招才引智,促成該基地與中國農科院“聯姻”,作為高端食用菌推廣基地,推廣夏蠶冬菇的循環種養模式——春夏秋三季養蠶,冬季利用桑枝制作菌棒發展食用菌,菌渣作為有機肥還田。該項模式實施,既保障了設施全年運轉、延展了產業鏈條,又增加了收入。去年,該基地全年桑蠶收入125 萬元,食用菌收入達100 萬元。三是推動“融合化”扶持。為加速膨脹榛子產業發展規模,莒縣在做好碁山鎮榛子產業區內水利設施配套的基礎上,投資200 多萬元,建設了1 處面積近4 000 m2,集加工、展覽、銷售于一體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廳,對全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四是實施“持續化”扶持。著眼于提升招賢鎮玫瑰產業園區的承載力和規模化發展水平,莒縣堅持規模化扶持,持續投入移民資金1 000 萬元,建設4 座高標準大棚、建設排水渠6 100 m,并硬化道路、配套太陽能路燈;建設交通橋1 座,實現了園區跨河發展,拓展了園區發展空間。截至目前,該園區共發展玫瑰大棚1 800 座,其中日光溫室大棚1 200 座,帶動12 個村2 000 余戶村民從事玫瑰種植,戶均年增收5.5 萬元。
圍繞“特色產業發展到哪里,基礎設施就配套到哪里”的思路,做實“三篇文章”,夯實產業振興基礎。一是做好水文章。莒縣將移民資金和其他水利資金捆綁使用,做大資金盤子,下好水利發展“先手棋”,2018 年至今,共投入資金3 208萬元,建設節水灌溉、塘壩、攔河壩、揚水站等水利工程55 處,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支撐。二是做好“后半篇”文章。針對黃桃、葡萄等產品集中上市、不宜儲存、增產不增收的問題,莒縣積極做產業扶持“后半篇”文章,投資480 萬元,建設恒溫庫3 座,儲存量達1 800 t,實現了削峰填谷、助農增收。三是做好“產業+市場”文章。為扶持庫山鄉蔬菜產業發展,莒縣將產業發展與交易市場同步規劃和建設,投資150 萬元,在該鄉大棚蔬菜基地配套建設了一座面積1 000 m2的室內交易市場,實現了產銷就地無縫對接,投資300 萬元新建蔬菜大棚9 座,帶動發展蔬菜大棚30 多座。
“343”產業發展模式的實施,初步實現產業扶持由“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構建起精準規劃、精細建設、精心運營的工作新格局,蹚出了產業扶持的“莒縣路徑”,推動了全縣移民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為下步移民產業扶持提供有效遵循。
2018 年以來,莒縣共發展移民特色產業項目29 處,建成了以碁山鎮桑蠶和榛子、招賢鎮的玫瑰、安莊鎮的葡萄和黃桃、桑園鎮的櫻桃等千畝以上產業發展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模式,移民群眾通過收益進行分紅,又可在基地打工獲得工資性收入。如:在碁山鎮桑蠶基地,每天吸納30 多名群眾采桑養蠶,日均收入120 余元。
隨著冬暖大棚快速發展,莒縣一大批特色水果進入盛果期、反季節上市,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上山下鄉”,品時令水果、嘗農家風味,各移民鄉鎮應時而動、順勢而為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游,形成了安莊鎮的葡萄采摘節、桑園鎮櫻桃采摘節等節慶活動,為當地群眾帶來人流、物流和資金流。
莒縣移民產業扶持發展的新模式取得較好成效,基于做好了如下幾點:
1)政府大力扶持,多部門積極聯動,全社會廣泛參與。
2)本著實事求是原則,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的規劃。
3)持續跟蹤產業發展和運營狀況,為產業發展運營出謀劃策,精心生產,精心運營的產業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