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冰潔 湖南華菱線纜股份有限公司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比特認為,稀缺資源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源泉,創新專利、知識產權是重要的稀缺資源,當企業獲得唯一的、稀缺的創新成果時,其在市場上就獲得了核心競爭力或壟斷優勢,因此企業只有不斷進行創新活動才能持續獲得顯著的市場競爭優勢。在“科技興國”戰略提出后,科技創新投入水平與效率成為衡量企業研發投入強度的關鍵要素,而技術創新作為企業高質量、快速發展的戰略活動,必然受到企業治理模式的影響,包括促進性因素和障礙性因素[1]。因此從實踐層面探究公司治理模式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對于提升企業科技水平與市場競爭力具有積極的意義。
市場經濟研究領域并沒有對公司治理總結歸納出清晰、科學與系統的定義和概念內涵體系。在學術理論研究中,制度理論認為,企業治理實質上是企業制度的設計與安排,旨在明確企業權責分配;結構理論認為,公司治理是股東、董事會、高級管理者形成的具有相互制約關系的一種結構,各主體各司其職,共同推動企業發展;制度經濟學認為,科學的制度是公司治理的基礎,公司治理是立足于制度約束與支撐而調節與協調各方利益,包括控制權、管理權、收益權等[2]。綜合學術界對公司治理內涵的詮釋,公司治理的概念內涵應該是,以制度為約束與支撐,從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兩個方面保證公司穩定發展,其中內部治理是針對股東、董事會等主體的結構、權利義務的安排,外部治理則是在外部環境中實現各利益主體關系的協調,外部治理影響企業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分配的外部市場環境。產權理論認為,公司治理只有在產權制度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其功能,尤其是產權制度明確提出了技術創新活動的投入與產出相關性,即投資者權益最大化的協調治理。產權理論不僅協調安排企業內部的創新產出分配,而且也明確外部環境中技術創新成果的所有權,因此產權理論與技術創新密切相關。委托代理理論認為,公司治理結構能夠有效克服“經紀人”的一些弊端,使企業在制度設計、機制約束方面達到最佳狀態,盡量減少代理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其在市場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美國經濟學家惠特曼·羅斯托將技術創新提高到創新的核心地位,認為技術創新使企業或經濟發展走向成熟。克里斯托弗·佛里曼認為技術創新是首次將新產品、新服務或新系統等進行商業化的過程,包括產品創新、過程創新以及技術擴散。從市場經濟理論來看,企業的技術創新目的在于獲取超額利潤,創新途徑是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創新范圍包括產品、市場、工藝、材料等,表現是產生新產品、新服務或推出新工藝、新方法,從而開拓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呈現突出優勢。熊比特的“新的生產函數”理論和Kaman 的“創新模型”理論認為,創新行為是企業內生的,同時又受市場的影響,在這種理念下,企業的技術創新動力的理論研究又呈現三種主流理論,即需求拉動論、技術推動論、推-拉綜合作用論。需求拉動論認為,市場需求推動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從而為滿足市場需求而創新生產與銷售;技術推動論認為技術創新遵循“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成果轉換”的流程,社會需求推動了技術創新;推-拉綜合作用論則認為,市場需求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共同推動了應用研究,從而創新出新產品、新服務等。
通過分析公司治理理論與技術創新理論可知,從企業層面來看,技術創新的根本原因是市場需求與利潤最大化,技術創新活動的進展依賴于公司治理結構與模式,公司治理與技術創新是同步進行、相互作用的。不同的治理模式對技術創新帶來不同的影響,不同治理理念使企業對市場需求的敏感度、對技術創新活動的投入存在較大差異。公司治理通過制度安排與約束,對企業技術創新決策產生深遠影響。治理模式不同,企業創新投入的激勵與約束存在顯著差異。從公司治理與技術創新二者的概念理論分析來看,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影響企業外部治理環境,從而影響企業治理模式的轉變,推動其技術創新活動的重視與投入。此外,公司的股權結構、董事會制度、監事會制度、高管激勵機制等內部治理與技術創新也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公司治理分為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內部治理機制是通過章程與文化為企業運營提供監督、激勵、決策,包括企業的創新活動[2]。研究表明,公司的內部治理機制是其技術創新投入決策的關鍵影響因素,內部治理機制不同,企業技術創新意愿與行動差異顯著。股權結構層面,上市公司的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是適當分離的,這造成控股股東與小股東追求的目標不同,前者追求公司長遠、穩定、可持續發展,后者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這使得控股股東對技術創新的意愿更強烈,因此股權集中度越高,控股股東對企業經營的監督力度越強。從股東性質來看,國有產權的社會效益屬性更突出,其更追求就業率、社會穩定、社會效益等目標,而且領導者多為任命,市場屬性較低,影響創新意識和行為[3]。機構投資者更注重短期股票上的收益,對企業長遠發展關注度低,因此國有股權與機構投資者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是消極的?,F代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形成了經營者對所有者的代理、控股股東對小股東的代理兩種委托代理問題,因此董事會成為重要的激勵與監督機構,以及企業最高決策機構。從企業經營管理實踐來看,技術創新活動的決策屬于企業重大經營決策,是企業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屬于董事會的重要監督管理內容。董事會制度對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影響巨大,其中董事會獨立性與領導權結構是主要影響因素[4]。由于技術創新活動具有投資周期長、收益不確定、風險較高等特征,這就要求董事會對技術創新活動的決策更加科學、客觀,以內部股東為主體的董事會制度容易造成短視經營問題,而引入獨立董事則十分必要,而且獨立董事持股比例越大,董事會獨立性越強,創新決策質量越高。在企業“內部人控制”現象普遍存在的情況下,監事會制度的有效運作與激勵作用能夠規范董事會決策,提高決策效率與科學性,完善的監事會制度能夠對董事會關于技術創新的決策進行有效監督與激勵,從而提升技術創新效率。因此監事會成員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對董事會決策的監督與激勵效果越明顯,越能保證技術創新決策的科學性。企業高管是企業經營管理的受委托代理主體。如果在正常薪資基礎上,給予其一定的股權激勵,則能使其在追求業界聲譽的同時,更加注重自身價值實現與利益實現。在股權激勵下,企業的長遠穩定、高質量發展,與企業高管的財富與價值密切相關,從而使其更關注技術創新。而且股權激勵程度越高,其對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意愿越強。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技術創新受到多維因素的影響,而且不同的因素帶來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市場結構、公司負責、企業產品供應鏈系統、產品市場、政策環境、金融服務等,其中公司負債對企業來說是一種硬約束,產品市場與供應鏈是企業競爭能力的體現。企業負債水平直接影響企業的現金流與繼續投資能力,企業債務如不能及時處理,則會減少企業未來融資機會,增加融資成本,以此企業的負債融資使其在經營管理中更趨于穩健,這必然會影響技術創新的投入意愿[5]。受到技術創新投資周期長、收益不確定、風險較高等特征的影響,企業負債率越高,其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越謹慎,而且其資金投向也會受到債權人的嚴格監督,這使得負債成為約束或阻礙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外部因素。從產品市場與供應鏈的視角來看,企業為在產品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在供應鏈上獲得話語權,就需要在產品上進行創新,擁有產品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優勢,從而獲得超額利潤。但是當企業產品獲得競爭優勢后,企業的經營重點多位于市場開拓上,尤其是壟斷性的產品,使其對供應商與客戶的依賴性較強,這會抑制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使其更愿意在維護客戶關系上獲得更大的短期收益。
根據研究對象“公司治理對技術創新效率的影響”,自變量為“技術創新”,包括“技術創新投入(R&D)”與“技術創新效率(DI)”,計算方式分別為“研發投入/營業收入”“開發支出/研發投入”;自變量包括“股權集中度(前3 股東持股量)”“第一大股東性質與前10 股東中機構股東持股比例”“獨立董事比例”“監事會持股比例”“高管股權激勵(經理層持股比例)”“企業負債率”“供應商依賴度”;控制變量為“公司規?!???紤]到“技術創新”的需求,選擇上海證券交易所與深圳證券交易所2015-2020 年間上市創業板上市公司為樣本篩選群體,然后結合巨潮資訊網、上交所與深交所網站中所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報,排除研發費用數據缺失、業績過差等企業,剔除對統計有不利影響因素的相關企業,共獲得52 家樣本公司。
根據前文公司治理對技術創新效率影響的理論分析,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在合理范圍內,公司股權集中度與其技術創新投入力度和效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假設2:國有股權或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與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呈負相關關系;
假設3:獨立董事持股比例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及技術創新效率呈正相關關系;
假設4:企業監事會成員的持股比例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力度及其效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假設5:高管股權激勵有助于提高企業技術創新及其效率;
假設6:企業資產負債率越低,其技術創新投入及其效率越高;
假設7:供應商依賴度與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及其效率呈負相關關系。
在研究經濟問題時,采用面板數據更具優勢,因此利用STATA 軟件構建檢驗模型,并使用回歸分析法對上述假設進行驗證分析。對52 家樣本公司的樣本數據進行整體描述性分析的結果顯示,研發投入量每年都有上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較大且穩定,說明公司通常存在一個控制性大股東,機構持股比例不穩定,隨股價變動而變動,獨立董事比例呈現上漲趨勢,高管股權激勵不斷優化,資產負債率有所下降,但不同企業間的差異性較大。
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量系數為3.7156,并在1%水平下高度顯著。公司前3 大股東持股量系數所表示的股權集中度與技術創新投入顯著相關,在5%水平下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這個結果說明,在合理的股權結構范圍內,股權在前十大股東中的集中度越高,企業在技術創新投入方面的力度和效率越高,大股東對企業的監督決策地位越高,為保持企業長期穩定發展進行決策時的技術創新效率越高,這與假設1 一致。當公司第一大股東為國有控股性質時,其控股地位越強,公司技術創新投入及其效率越低,國有控股與技術創新投入及其效率在10%水平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這說明第一大股東的國有控股性質不利于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機構持股比例的回歸系數為負,在顯著性水平10%下通過了檢驗,說明機構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技術創新的效率越低。假設2 得到了實質性的支持。獨立董事的存在確實為企業技術創新決策帶來了促進作用,獨立董事持股比例在5%水平下呈正相關關系,但是獨立董事比例與技術創新效率的關系實證結果不顯著,這可能和證監會對上市企業獨立董事的相關規定有關。證監會《指導意見》明確了上市公司董事會至少1/3 董事為獨立董事的規定,這使得上市企業在獨立董事比例層面的操作空間很小,從而使得獨立董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功能作用發揮不顯著。不過獨立董事的存在,確實為公司技術創新投入起到了積極作用,而且獨立董事持股比例越高,公司技術創新投入越高,驗證了假設3。公司監事會持股比例與技術創新投入及其效率的關系顯著,在5%水平下呈顯著正相關關系,這說明監事會成員持股比例越高,其通過企業發展獲取更多收益的意愿越強烈,對公司決策的監督越嚴謹科學,從而促進公司的技術創新活動,驗證了假設4。公司管理層股權激勵與技術創新投入的相關性不明顯,而且不同企業間存在較大差異,這與管理層的經營風險偏好具有一定的關系,風險承受能力強的管理者的技術創新投入意愿高,反之則低。這說明公司技術創新投入與管理者的風險偏好有關,與股權激勵的關系不明顯,假設5 未得到驗證。公司資產負債率與技術創新投入及其效率的負相關性,在10%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這也說明企業的負債率越高,其經營越謹慎,越注重短期的收益,避免債務水平的持續增高,驗證了假設6。企業對供應商的依賴度與技術創新也呈現一定的負相關關系,與假設7 一致。從實踐結果來看,企業在整個供應鏈上,對上游供應商產品的依賴度越高,其自身的產品創新意愿越低。穩定的供需關系在短期內能保持企業經營穩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技術創新投入,進而影響到技術創新效率。
通過實踐研究可知,公司治理模式對其技術創新投入及其創新效率具有促進作用,不同的公司治理要素發揮不同的功能作用,其中激勵機制、監督與制衡、外部壓力三個方面是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诠局卫淼纳鲜泄緲影鍞祿治觥⒓夹g創新投入數據總結,以及二者相關性的實踐研究結果,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上市公司要進一步完善股權結構,適當提高公司股權集中度,通過股權集中來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意愿。公司本身也要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政府則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支持與優惠政策,增強企業技術創新意愿和能力。國有企業應進行股權改革,適當降低國有資本持股比重,制定有針對性的激勵機制,鼓勵機構投資者正確對待公司發展[6]。要進一步完善獨立董事制度與監事制度,從市場環境、公司層面實施配套措施,保障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功能作用。上市公司應結合企業實際,適當降低公司負債,政府也應加強支持與優惠力度,降低企業融資負債成本。上市公司需要結合實際需求,在法律范圍內進行適當的公司價值管理,通過提高自身企業價值來提高股權融資的吸引力,從而降低企業負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