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萍萍
2023年以來,根據民航客運航班及旅客運輸量恢復情況看,我國航空客運市場正持續向好,甚至個別月份的國內航線旅客運輸規模已經超過了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作為受到疫情和國際形勢沖擊最大、影響最為直接的行業之一,民航業現在正處于恢復發展、增量提質的關鍵階段,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市場需求的快速反彈和供給的逐步恢復,需堅持穩中求進,在提升民航運輸服務質量的同時高度重視運量激增下的民航安全保障。建議從強化航空安全管理、合理有序釋放運力、優化航空出行服務、持續做好疫情防控等方面入手,加強民航客運安全和服務的關系統籌,切實保證民航業穩妥有序恢復。
一、2023年上半年我國民航客運情況
2023年以來,隨著疫情管控措施的優化調整,我國民航客運航班量及旅客運輸量加速攀升,行業恢復態勢不斷向好。2023年上半年民航客運執行航班量231.7萬架次,恢復至2019年的89.7%(其中國內恢復103.4%、國際恢復25.2%),為疫情以來最優水平;上半年全民航旅客運輸量約為2.83億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8.1%(其中國內旅客恢復至97.6%,國際旅客恢復至23.6%),民航國際航班旅客仍在持續增長,6月國際旅客運輸量已超200萬人,接近2019年的四成,展示出我國民航客運市場的積極復蘇勢頭。2023年下半年,我國民航客運量仍然有望保持增長。按照民航局發布的《安全有序恢復航空運輸市場的工作方案》,預計2023年我國民航旅客運輸量將超4.3億人,同比增長超65%。
二、民航客運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安全保障方面
伴隨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后,我國民航客運量的快速回升,航空安全保障任務整體“由松到緊”,安全保障即將成為民航客運加快恢復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是運行人員專業技能水平。受新冠疫情影響,我國航空業務量大幅下降,飛行、機務、簽派、客艙、空管等關鍵崗位人員執勤時間明顯減少。尤其是作為航空運行最為關鍵的技術崗位,相當一部分飛行員飛行小時數下降嚴重,單純依靠操作模擬機或在線培訓等方式難以充分保證培訓質量,或將對疫情結束后的正常駕駛產生不利影響。
二是飛行器適航風險。疫情防控期間,為了配合國內國際航班的調減,幾乎全部國內航空公司均對停場飛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封存。長期處于低利用率和封存狀態下,飛機易產生機械故障和適航風險。同時,由于停場飛機大量占用停機位,導致起降飛機的地面滑行路線更為復雜,航后拖飛頻次及工作量明顯增加,進而增加了地面刮碰等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概率。
三是航空公司安全投入。過去三年,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民航業遭受重創,國內航空公司均出現不同程度虧損,我國民航業已累計虧損超2000億元,航司資產負債率高達82.2%。航空公司因經營壓力普遍加大紛紛采取降低成本等費用控制措施,其中民航安全投入被壓縮,風險加劇,人員穩定性受到嚴重沖擊,安全保障或將存在一定風險。
(二)服務質量方面
一是國際航線資源。受航權申請、運力安排、航班時刻、境外保障能力等多重因素影響,目前我國國際航線恢復進展較為緩慢,其中長航線普遍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更為明顯。尤其是我國與歐洲、美洲主要國家直飛航班頻次依然較低,大多為每周1班,最多不超過每周5班,航線資源釋放不足,同疫情前“一天往返多班”的密集程度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難以有效滿足當前及未來國際旅客的出行需求。
二是重要崗位人力資源。疫情期間,受低航班量影響,乘務、地勤等崗位收入有所下降,直接導致相關人員部分離職。相關統計顯示,相較2019年底,2022年底成熟可用機長資源減少200余人,占比1.1%;機務人員流失超過9000人,流失比例近14%;不少航空公司出現新員工招聘減少、送培數量減少、技術訓練速度降低等現象。民航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和人才梯隊的結構性變化,可能會對未來一段時期民航服務供給造成不利影響,甚至成為民航業恢復發展的制約因素。
三是機場檢疫設備。從全球角度看,新冠疫情依然可能長期處于大流行狀態,境外疫情輸入風險仍然存在。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后,我國既有的檢疫設備和流程短期內大面積取消,口岸機場檢疫、通關、安檢等設施設備智慧化程度普遍較低,依然存在檢疫疏漏及設備接觸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難以滿足常態化疫情防控需要,不利于民航服務高質量發展。
三、民航業優化發展的措施建議
(一)強化航空安全管理
一是加強空管安全保障。適度加大空管人員數量,強化安全管理培訓,提高空管隊伍業務水平;加快更新空管數據中心、空管信息和網絡安全管理系統等設施設備,抓緊推進數據格式規范和標準等工作,促進數據資源互通共享和深度開發;加強空管運行監督檢查,通過現場檢查、抽查管制通話錄音及雷達錄像重放等方式,不定期開展安全檢查工作。二是落實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加強機隊健康管理,強化封存客機的維修保養,重新啟封前對飛機的安全性能進行最高標準監測;增加飛行員模擬機及本場訓練時長及難度,提升飛行員特殊情況處置能力。三是強化資金保障。引導航空公司及機場將既有資金向航空安全保障重點環節傾斜,確保安全保障投入足量、精準;建議繼續為航空公司提供紓困低息貸款等金融支持,通過金融信貸優惠、降低服務保障環節收費等“一攬子”政策支持,階段性加大直接資金補貼及稅費減免力度,確保航空公司的生存和飛行安全的投入,緩解航空公司債務壓力。
(二)合理有序釋放運力
一是準確預測供需變化趨勢。密切關注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宏觀經濟及疫情形勢變化,超前研判各季度民航運輸需求發展,全面評估行業安全運行和保障能力。二是合理制定航班時刻增量方案。國內方面,堅持“穩中求進”,合理管控運行總量,適時優化調整運力供給方案,逐步增加航班時刻供給,優先給予客運量恢復快、需求大的地區時刻資源傾斜;國際方面,務實推動、積極參與雙邊航權拓展和區域民航合作交流,進一步加快國際航線恢復和新航線開拓,鼓勵國內航空公司提升國際航線整體競爭力。三是統籌協調航空公司增加運力。統籌協調各航空公司在做好飛行器檢修維護基礎上,通過增加航班、調配寬體機等方式加大運力投入,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三)優化航空出行服務
一是做好人力資源儲備。加快乘務、地勤等關鍵人員招聘及培訓工作,積極應對疫情導致的人才流失,盡快補齊人力資源短板,為航線全面復蘇提前做好人力儲備。二是加強民航運輸價格管理。根據國際雙邊航空運輸協定和國家有關價格法律法規,建議運價管理部門會同市場監管部門共同加強對航空運輸價格監督檢查,加強對航空運輸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水平變動的監測,維護民航客運市場正常價格秩序,確保航空運輸市場價格平穩有序。三是創新航空出行服務產品。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進一步提升“隨心飛”“輕松飛”“必訂飛”等產品的市場接受程度,同時結合客源出行需求,及時推出航旅創新型服務產品,解決旅客出行痛點,滿足多元化出行需求;同時加強航班動態和運行品質監控,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四)持續做好疫情防控
一是持續做好口岸機場入境防疫。督促各相關單位緊密協同、相互配合,完善國際航班增加條件下的出入境檢驗檢疫工作,按照“平時為主、預留疫時、平疫結合”原則,推進航站樓適應性改造,適度增加無接觸式智慧技術應用,增加空氣流通設備,科學精準做好機場疫情防控工作,避免出現口岸破防引起的疫情再次擴散。二是加強應急響應預案演練。夯實安全管理根基,以機場為主題加快提升應急處置預案的科學性、實用性;持續加強國內國際運輸航空航班防疫風險的等級劃分,并針對差異化防控方案進行情景模擬演練,切實加強應急管控,提升快速應急處置能力。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運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