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榮東 郝斐 孫榮林
工業是立國之本,制造業是強國之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市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鹽城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踐行“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堅持工業經濟為主體、制造業為“底盤”,量質并舉、效益優先,加速構建“萬億規模總量、千億產業支撐、百億企業引領”發展格局,全力打造長三角北翼先進制造業高地。
一、鹽城推進工業強市的現實意義
(一)推進工業強市,是扛起使命擔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實踐的關鍵支撐
對鹽城來說,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在工業,參與區域競爭的焦點在工業,資源優勢發揮的關鍵也在工業,面對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任務,工業不能離席,更不能缺位。因此,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篇章的新征程上,必須把既有“數量”又有“含金量”的先進制造業作為最核心的支撐,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不斷夯實實體經濟根基。
(二)推進工業強市,是搶抓時代機遇,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
作為國民經濟的命脈和主導,工業是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堅實基礎和重要力量。鹽城作為長三角城市群和中韓產業合作重要節點,具備平臺載體多、土地后備資源足、集疏運體系完備的優勢。必須順應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趨勢,搭上城市群發展快車,打造長三角北翼先進制造業高地;搶抓RCEP、中日韓自貿協定等開放機遇,緊盯韓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產業形勢和資本走向,讓鹽城成為外資產業轉移的重要目的地。
(三)推進工業強市,是順應轉型趨勢,全力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鹽城千億級產業、百億級企業、億元級稅源、國家級品牌的工業格局基本成型,工業發展進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期、全面工業化的攻堅期和深度工業化的攻關期。面對這樣一個重要關口,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守制造業的決心不動搖,加大做強制造業的力度,促進技術進步和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二、鹽城推進工業強市的方向路徑
(一)統籌工業強市與低碳發展,擴大綠色制造的深度覆蓋
當前,綠色低碳已經成為全球的發展共識,世界正迎來以綠色低碳為特征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和技術變革。黨中央著眼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把綠色列入新發展理念的五項內容之一。鹽城市委、市政府順應大勢,堅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打造綠色制造之城、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鹽城在綠色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實、越走越有信心,贏得了享譽國際的生態名片和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作為綠色低碳示范區建設的主體,鹽城有義務有責任更有能力扛起重任,用更寬視野推進綠色發展,用更大力度培育綠色經濟,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特征鮮明的工業強市。
(二)統籌工業強市與工業強縣,凝聚市縣合力的發展共識
相較于南通等地縣域經濟齊頭并進的協調發展格局,區域發展不平衡也是制約鹽城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之一。需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各司其職、緊密配合,補齊縣域發展失衡的短板,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實現從工業強縣向工業強市跨越。要發揮龍頭作用,圍繞全市產業的大方向開展布局,從市級層面進行統籌布局,明確各板塊定位和功能,推動空間協同、交通互聯、產業互補、市場融合、資源共享,凝聚全市工業整體發展向心力。
(三)統籌工業強市與科技興市,實現量質并舉的高效躍升
主動順應制造業高端化發展趨勢,加快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重點發展獨立自主的產業鏈和科技創新,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乃至獨角獸企業,融入更多國家和區域高端創新體系,打造量質齊升的現代高端產業體系實踐地。
(四)統籌工業強市與三產融通,探索聯動發展的實踐路徑
通過發展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可以積累大量高素質的產業工人、大量高質量的產品和一系列生產方面的創新,然后一部分生產服務環節開始外放,形成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為制造業企業提供更加專業更加優質的服務,聯動推進一產提升。現階段鹽城正處于工業化加速期,與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整期交匯,正是通過工業提速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優化的有利時期,充分發揮一產的基礎作用和三產的聯動作用對二產主體的支撐,實現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三駕馬車”齊頭并進,多措并舉推進實體經濟穩步增長。
(五)統籌工業強市與城市建設,加快產城互補的融合步伐
城市建設與工業發展在區域發展中相伴而行,城市化率、產業結構是城市與區域發展的重要標志。鹽城目前仍然處于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期,城市發展需要產業支撐,產業發展需要城市配套,進一步統籌好工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的關系,在發展產業、項目建設上都要堅持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融合,努力讓新上項目、新育產業都能夠與未來城市現代化相融共生。圍繞投資者、創業者和就業者需求,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品質,真正讓“軟”環境更優、“硬”環境更強,實現城市化與工業化互動并進。
三、鹽城推進工業強市的工作主線
(一)聚焦綠色低碳,全要素支撐工業轉型升級
綠色低碳與現代工業體系相輔相成,沒有綠色發展作根基,先進制造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鹽城正在加快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需要更大力度增強綠色發展自覺性,持續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系統謀劃生產空間、生態空間,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全方位展示鹽城的自然生態之美、綠色發展之路,努力讓鹽城成為向世界展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窗口、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中國典范、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實踐樣板。一是打造綠色產業地標。各地進一步強化產業分工、特色發展,市縣聯動、區域協同,集中資源、集群突破,打造“一縣一特色、一區一亮點”的綠色產業地標。二是打造節能降碳樣板。以鋼鐵、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為重點,推廣工業重大低碳技術目錄,建立重點企業裝置能效清單,推動企業實施節能、節水、節材、清潔能源替代等綠色化改造,爭當“能效領跑者”。三是打造綠色制造標桿。聚焦生產制造過程綠色化,鼓勵企業開發推廣應用綠色產品,全面推廣自愿性清潔生產評價認證,加快構建設計、制造、應用、服務等環節全覆蓋的綠色制造體系,開發國家綠色產品、創建省級以上綠色工廠、國家綠色供應鏈、建設低(零)碳產業園區。
(二)聚焦融合集群,全鏈條壯大工業產業體系
中央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都將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全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強調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省委書記信長星明確提出“要把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立省之基、強省之要”。這些新精神新部署新要求,指引我們牢固樹立“抓發展必須首先抓產業”的鮮明導向,在近年來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更大力度推進建設國際一流集群和卓越產業鏈,打造更強產業地標。一是堅定產業方向。進一步聚焦聚力“5+2”新興產業體系和23條重點產業鏈,制定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細化領域、找準風口、明晰路徑,爭取大突破、大發展。二是提升產業能級。聚力“點上突破”,突出關鍵核心環節,集中優質創新要素和主體,合力攻關。強化“鏈上協同”,推進產業鏈與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服務鏈高效并進。注重“面上提升”,加強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整體統籌和規劃,結合各板塊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優化產業鏈分工布局。三是建強產業載體。提升園區承載能力,聚焦細分領域,完善基礎配套,加快建成特色鮮明、集聚度高、關聯性強的專業化園區。加快長三角一體化產業發展基地和黃海新區建設,發揮中韓產業園和蘇鹽、常鹽等南北共建園區優勢,打造產業承接高地。
(三)聚焦招大引強,全身心做強工業經濟底盤
筑牢產業根基歸根結底要靠源源不斷的好項目,離開項目談產業只能是空口白話,脫離項目抓發展也只能是緣木求魚;牽住項目這個“牛鼻子”,穩定經濟運行才有基礎,推動高質量發展才有支撐,應對區域競爭才有底氣,所以我們需要毫不動搖以項目“大突破”帶動發展“大提升”。一是一鼓作氣拼招商。對照產業鏈創新圖譜、全景圖、招商地圖,規上企業清單、重點項目清單、重點突破企業清單“三圖三清單”,緊盯重點區域,抓緊走出去,開展駐點招商、鏈式招商、科技招商、產業基金招商,做到大中小項目一起招,民企、外企和央企、國企同步發力,以項目厚植工業強市的根基。二是統籌協調謀項目。注重對重大項目研究論證和策劃,力爭更多的項目納入國家、省“大盤子”,融入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持續深化與大企業大院所的戰略合作,共同謀劃實施大體量、高質量項目,加快融入資本市場步伐。引導各板塊強化分工,優化布局,實現錯位發展、特色發展、協調發展,達到“1+1>2”的效果。三是傾力強保障。實行專班保障、領導幫包、項目專員推進機制,提供“一對一”、全周期服務。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確保早開工、早建成、早投產。主動搭建為大項目服務的金融平臺,為大項目、大投資提供更多流動性支持。
(四)聚焦提質增效,全周期培強工業企業方陣
存量企業是寶貴財富,加強對現有企業的對接服務,盡最大努力、以最大誠意把投資留住,著力提升鹽城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努力培育一批世界一流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強大企業方陣。一是聚焦領軍企業。制定“百企領航”推進方案,市級層面聚焦百強企業,各縣重抓本地50強企業,從總部遷入、掛牌上市等方面,支持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引導龍頭骨干企業把利潤、資源更多向鹽城集聚,爭創更多500強企業。二是打通成長通道。持續抓好中小企業梯度培育,促進產業、投資、創新、人才、金融等要素政策聚焦,接續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轉股、股上市”,制定“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方案,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練就“獨門絕技”,打造更多“隱形冠軍”和行業“小巨人”,實現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全縣域覆蓋。三是強化創新驅動。發揮科技創新加速效應,整合科創資源,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鏈接國內外創新資源,統籌構建產業技術研發轉化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一企業一中心”工程,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構建以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基礎,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為標桿的創新型企業集群。
(五)聚焦數實融合,全方位激發工業發展活力
鹽城擁有工業一般納稅人企業3萬家、規上工業企業4000多家,企業活動會產生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是鹽城發展數字經濟的最大優勢、最強競爭力。一是加快培育核心產業。把數字經濟作為推動鹽城產業轉型的關鍵增量,深入推進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綜合試點,聚力打造數字產品綠色制造產業集群,發展一批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構建“1+4+N”數字經濟產業體系。二是持續深化數字賦能。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賦能行動,培育一批樣板企業,推動中小企業輕量級數字化改造。打造全市域產業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遴選發布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案例,加快實現全流程、全要素、全生態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三是建強信息基礎設施。高標準推進“雙千兆”網絡協同發展,持續提高 5G 網絡覆蓋深度廣度。大力培育“5G+工業互聯網”全鏈接工廠,推動融合應用覆蓋工業生產全環節。持續開展標識解析應用推廣,發掘標識應用價值,提升標識應用活躍度。
(鄭榮東,江蘇省鹽城市工信局副局長。郝斐,江蘇省鹽城市工信局綜合處處長。孫榮林,江蘇省鹽城市工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