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徐工機械堅定不移打造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模式、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公司的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成效正是得益于發力技術創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特別突出)、數字賦能(將“智改數轉”工作列入“董事長一號工程”)、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際化獨具特色、成效大),展現了應對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挑戰的“徐工力量”
作為近代中國重要的工業發祥地,江蘇如今以占全國1%的陸域面積和6%的人口,為全國貢獻了11%的工業利潤。這其中,江蘇的企業各有各的“妙招”,共性的“幾步棋”走得比較好——第一是苦練內功,搞技術創新,打造撒手锏,“這是最根本性的東西”;第二是數字賦能,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插上數字化的“翅膀”;第三是拓展市場,面向國內市場的同時走向國際市場,“(到)大海中去學游泳、去比拼”。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機械”)是這些江蘇企業中的“優等生”。
徐工機械總部位于具有“中國工程機械之都”之稱的徐州,作為工程機械行業的領軍企業,目前位居全球第3位。公司2022年的主要經營指標領跑行業,其中營業收入938.17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43.07億元,凈資產收益率8.13%;營業收入和歸母凈利潤國內行業雙第一,凈資產收益率行業領先。《董事會》雜志調研發現,徐工機械堅定不移打造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模式,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公司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成效的取得,源于技術創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特別突出)、數字賦能(將“智改數轉”工作列入“董事長一號工程”)、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際化經營獨具特色),凸顯了極具特色的“徐工力量”,頗具啟發意義。
堅持技術創新是發展的主戰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技術創新是支撐企業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2023年9月的第二屆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上,徐工機械楊東升董事長表示,徐工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必須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創新”的諄諄囑托,堅持把技術創新作為徐工發展的主戰略,構建了“1+6+N”技術創新體系,建成了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
首當其沖的是觀念上重視。徐工機械承繼和弘揚新時代徐工“四種精神”——“洞察發展規律的思辨精神、敢于刀刃向內的革命精神、識變應變求變的創新精神、聚力攻堅克難的登頂精神”。楊東升董事長認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只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才能真正托起高質量發展的水準,才能掌握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增強發展的安全性。
構建技術創新體系。以高端化為引領,精準落地徐工“1+6+N”的創新體系布局,構建由研究總院牽總、總部研發機構與各產業研發機構協同的兩級研發體系架構。新能源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院、智能數字化研究院、零部件研究院、產業技術研究院、未來產品研究院6大研究院齊發力,協同各事業部,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徐工創新戰略規劃、技術規劃和產品規劃。
不斷探索工程科技,打造國內工程機械行業最具活力的技術創新體系。目前,徐工機械有省級以上重大研發平臺34個,包括1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個高端工程機械智能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CNAS”認可的工程機械整機及其零部件檢測中心等。在最近年度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評價結果排名中,徐工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蟬聯工程機械行業第一。2022年,徐工機械獲國家級“2022年度智能制造標準應用試點項目”,1家子公司獲國家管理創新一等獎。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累計擁有有效授權專利10586件,其中發明專利2817件、國際專利206件;累計制、修訂并發布實施國際標準5項、國家及行業標準262項。
堅定不移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力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憑借強大自主創新實力和深厚產品技術沉淀,徐工機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公司“機械產品數字化手冊國際標準制定及應用”項目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公司自主創新研制的首臺(套)重大裝備,引領中國高端制造:全球首創最大起重能力達88000噸米的履帶起重機,在行業內產生了顛覆式影響,標志著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創新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作為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大型企業,徐工機械的技術創新不僅僅局限于國內。近年來,公司對全球研發基地進行系統性布局,進一步支撐了公司技術創新和國際化戰略落地。徐工歐洲研發中心持續加強面向當地高端市場的產品適應性開發,不斷完善工程機械高級自動化、智能化作業技術,以及機電液復雜系統虛擬工程設計技術,對主機產品進入歐洲市場的支持作用日益增強。徐工美國研發中心通過引進北美先進智力和技術資源,持續開展北美產品適應性及合規性流程效率提升活動,不斷提高徐工產品在北美乃至全球的競爭力。
推進創新的過程中,徐工機械應用了“聯合作戰”的方式:公司把研發需求傳遞給供應鏈,并將其研發成果放在主機上不斷迭代,從而加快整個鏈條在關鍵技術、部件上的突破。公司聚集工程機械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優勢資源,聯合行業內重點整機、零部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成立了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實現錯位競爭,在加強自身配套環節掌控能力的同時,也促進了產業創新。2023年,徐工機械與寶鋼股份聯合實驗室簽約揭牌,與豐田汽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助力氫能技術研究和全產業鏈應用突破。
成績的背后是高強度的研發投入。2022年,徐工機械的研發投入提升6.13%至57.50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提升至6.13%,顯著高于同期中國上市公司的平均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增長14.97%至5767人,新增研發人員多為碩士和博士,研發人員數量占比為21.00%。
“智改數轉”是“董事長一號工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隨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設備互聯互通、無人化產品和智能制造等為工程機械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數字化經濟浪潮下,制造業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智改數轉”),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升競爭優勢的關鍵一招。徐工機械通過智能化和數字化推動生產效率提升、生產成本降低和運營模式變革。
一是管理變革,啟動“智改數轉”工程,全力應對數字化時代的必答題。2023年,徐工機械將“智改數轉”工作列入“董事長一號工程”。在頂層規劃方面,引入項目咨詢機構,圍繞“六經六緯”藍圖規劃推進流程重塑、管理變革、平臺賦能;在人才引進方面,引入不同行業領域高端專家團隊近百人,有力支撐“智改數轉”工程推進;在組織變革方面,以總部信息化管理部、流程管理部、智能制造辦公室為指揮,以智能數字化研究院等為抓手,打造核心能力支撐。9月,徐工“智改數轉”戰略規劃一階段總結暨二階段部署大會召開,楊東升董事長表示,“智改數轉”是實現珠峰登頂的基石,必須以變革的思想將轉型方向融入“六經六緯”的方方面面。
二是精準提升,開展落地速贏項目。包括:開展全球協同研發數字化平臺升級工作,支撐歐洲、北美等海外研發中心與國內協同產品研發;建立公司統一的工藝數字化平臺,打通產品從研發到工藝到生產的業務流、數據流;啟動公司統一的大數據中臺建設工作,消除各個環節的數據孤島,推動數據驅動的流程優化和業務創新;通過打造全球數字化人力資源、全球金融司庫體系、全球財務共享中心、全球采購中心等能力建設,構建基于數據穿透的全球化運營管控體系。
三是敢為人先,著眼世界智能制造前沿,持續推進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建設。徐工機械建成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級工廠2家,三級工廠6家,同時對標成熟度五級要求加快建設。2023年上半年啟動2家智慧產業園的建設,推進20余條智能產線的升級改造;同時,開展基于視覺識別的構建焊接氣孔、偏焊等11類算法模型,應用裝備融合數字技術,累計打造20余項典型應用場景,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
四是示范引領,持續帶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公司的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躍升至國家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第2位,并作為工業互聯網企業代表,于今年7月受邀參加總理主持召開的平臺企業座談會并發言;公司新增1個江蘇省工業互聯網平臺、5家江蘇省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累計獲得8個江蘇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廠、12個江蘇省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
獨具特色的國際化經營之道
目前全球工程機械產業仍具有廣闊發展空間,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前景面臨機遇。據徐工機械2022年年報披露,公司將以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技術創新和國際化為戰略重點。
經過30多年的探索實踐,徐工機械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國際化之路。公司堅定不移地推進“國際化主戰略”,深耕國際化發展布局,實現了從產品貿易出口,到技術、資本、品牌和人才的出海,形成了出口貿易、海外綠地建廠、跨國并購和全球研發“四位一體”的國際化發展模式,為全球客戶提供全方位產品營銷服務、全價值鏈服務及整體解決方案。
圍繞“總部抓總、區域主戰、產品線主建”的戰略思想,徐工機械打造“1+11+N”的國際化運營體系,推動公司國際化能力的提檔升級。目前公司擁有39家海外子公司、330家海外經銷商、2045個二級網點、23個自營海外服務備件中心,營銷網絡覆蓋全球193個國家和地區。2023年上半年,公司分別在英國、新加坡、沙特、阿聯酋、越南成立了銷售公司,另有多家生產基地、研發機構、備件中心正在籌劃推進中。
強化國際人才培養方面,公司統籌策劃、構建了一支貫穿“研產供銷服融”全價值鏈的人才隊伍,“中方派駐+當地招募”形成大區人才隊伍合力,多維度薪酬激勵結構激發海外大區內生動力,培養了一支聚焦市場需求、素質過硬、敢打敢沖、協同作戰的海外人才隊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徐工機械國際化時采取“抱團出海”的打法。公司在市場上加強和供應鏈企業,尤其是上游企業的協同,在美國、墨西哥布局了液壓零部件油缸生產制造基地,下一步將在巴西、東南亞聯合布局,從而形成工程機械產業當地化競爭優勢。
高質量推行國際化經營,收獲不小。2022年徐工機械的國際化經營收入同比增長50.5%,達到278.3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29.67%,同比增長近一倍。2023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12.8億元,其中國際化收入209億元,同比增長33.5%,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升至40.75%。2023年上半年,公司15個主機產品的占有率居國內行業第一,產品覆蓋95%以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徐工是最早走出國門的中國工程機械品牌,在30多年的國際化征程上,年出口總額和海外收入持續穩居行業第一。作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規模龐大,產品品種與系列齊全,極具競爭力、影響力和國家戰略地位的千億級企業,徐工機械成為中國裝備制造業的一張靚麗名片。
高質量發展是時代主題。對自立自強、奮勇爭先的中國企業而言,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尤其重要。如何真正答好這道考題?徐工機械堅定不移打造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模式,聚力技術創新、數字賦能、國際化并成果顯著,有力展現了徐工力量,為中國企業推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