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明 王 穎 陳興娟 胡 影 馮 玲△
(1.北京中醫藥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029;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干部保健科,北京 100053;3.北京中醫藥大學2019級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29)
腰背肌筋膜炎又名“腰背肌纖維炎”,是腰痛最常見的病因之一,臨床主要表現為腰背部出現彌漫性疼痛,且以兩側腰肌及髂嵴上方為甚[1]。腰背肌筋膜炎通常在中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但近年來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部分人群需持續性的進行高強度工作,導致腰背肌筋膜炎有向年輕化發展的趨勢[2-3]。目前,腰背肌筋膜炎的臨床療法種類較多,西醫以口服止痛藥物和局部注射藥物對癥治療為主,雖然見效塊,但療效不穩定易復發,而中醫學以其獨特理論體系,應用中藥內治法及針灸、推拿、拔罐、針刀等外治法在腰背肌筋膜炎方面具有獨特優勢[4-5]。中藥火灸治療與其他中醫外治療法有所不同,其是將中藥飲片打粉后,經水調和,制成藥餅,貼敷于患部或體表穴位,利用酒精燃燒所產生的熱力和空氣對流的原理,以刺激貼敷部位,旨在通過局部的溫熱效應傳遞和藥物透皮吸收的雙重作用而發揮溫經通脈、活血止痛的作用。疼痛散是我們臨床治療疼痛的常用中藥外治劑,為驗證其對腰背肌筋膜炎所致疼痛的治療效果,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我們采用疼痛散中藥火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94例,并與自身治療前后結果進行對照比較,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94例均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收治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設計為患者自身前后對照研究,其中男45例,女49例,平均年齡(40.02±9.62)歲,平均病程(6.05±2.07)個月。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參照《腰背肌筋膜炎中西醫診療辨識》中相關內容要求[6]。①可有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②多發于老年人,好發于兩肩胛之間,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發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壓痛點或壓痛較為廣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觸到條索狀的改變,腰背功能活動大多正常;⑤X射線攝片檢查無陽性征。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年齡20~80歲之間,性別不限;入組前10天內未接受過其他療法治療;患者知情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由于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腰背痛者;治療部位皮膚有破損或皮膚感染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合并有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患有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治療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疼痛散中藥火灸治療。
1.3.1 藥物制備 疼痛散藥物組成:桂枝10 g,當歸10 g,醋乳香15 g,醋沒藥15 g,肉桂10 g,白芷10 g,路路通15 g,生艾葉15 g,生麻黃10 g,青風藤15 g,羌活15 g,獨活15 g,丁香10 g,醋延胡索15 g,桑寄生15 g,骨碎補15 g。將上述藥物充分混勻后研磨成粉末狀,備用。
1.3.2 治療流程 囑患者取舒適體位,暴露病變部位,俯臥于治療床上,取適量疼痛散粉末放入容器中,用溫水調至糊狀,均勻涂抹在防火圈內部,使藥物分布均勻,薄厚適當(2~3 mm)。在治療部位中心位置放置測溫儀探頭,將含有藥物的防火圈放置于探頭之上,在防火圈上層蓋以膜布(膜布面積應大于敷藥部位面積),將一塊用熱水浸透的毛巾擰干,雙層覆蓋在膜布上,沿防火圈內側折疊毛巾,標記出點火的范圍。用注射器抽吸適量95%酒精,沿防火圈內側呈“S”形將酒精滴在毛巾上,用點火器點燃酒精,立刻觀察測溫儀溫度,當溫度上升至37℃時,詢問患者感受,待患者感覺治療部位皮膚溫熱后,用熱水浸濕的毛巾將火撲滅,使溫度維持在40~45℃,以患者舒適為準,在此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患者治療部位溫度,發現異常,立即停止,及時處理?;颊咦杂X溫度降低時可重復上述操作步驟,再次點火、滅火,如此反復4次,治療時間20~30 min,治療結束,去除輔料、防火圈、毛巾、膜布等物品,清潔皮膚,觀察治療部位皮膚情況并記錄,告知患者治療后的注意事項,治療完畢。
1.3.3 療程 每周治療1次,連續治療4周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1.4.1 疼痛癥狀 比較患者每周治療前后及治療前前、1個療程后疼痛癥狀變化情況,采用簡式麥吉爾疼痛問卷表(SF-MPQ)[7]進行疼痛評分,分數愈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劇烈。
1.4.2 舒適度情況 觀察患者每周治療時對中藥火灸舒適度的感知情況,采用舒適度視覺模擬評分法(VAS)[8]進行評價,在一條10 cm長直線上,從左到右每間隔1 cm標記一個數字,分別對應0~10分,患者根據治療過程中的舒適程度進行評分:0~2分為非常舒適;3~4分為舒適;5~6分為中度不舒適;7~8分為重度不舒適;9~10分為極度不舒適。
1.4.3 皮膚燙傷情況 觀察患者在中藥火灸治療期間發生燙傷的情況及燙傷嚴重程度。

2.1 94例患者每周治療前后疼痛癥狀SF-MPQ評分變化比較 通過對比4次每周治療前的疼痛癥狀SF-MPQ評分發現,治療前的SF-MPQ評分呈逐漸下降趨勢,且與每周治療前比較,每周治療后疼痛癥狀SF-MPQ評分均降低(P<0.05)。見圖1、表1。

表1 94例患者每周治療前后疼痛癥狀SF-MPQ評分變化比較 分,

圖1 94例患者每周治療前疼痛癥狀SF-MPQ評分變化趨勢圖
2.2 94例患者治療前及1個療程后疼痛癥狀SF-MPQ評分變化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癥狀SF-MPQ評分明顯降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94例患者治療前及1個療程后疼痛癥狀SF-MPQ評分變化比較 分,
2.3 94例患者每周治療時舒適度VAS評分情況 患者每周治療時對中藥火灸治療局部舒適度和全身舒適度的VAS評分均處于舒適范圍內,表明中藥火灸治療具有良好的治療體驗。見表3。

表3 94例患者每周治療時舒適度VAS評分情況 分,
2.4 94例患者治療期間燙傷發生情況 本研究94例患者在中藥火灸治療的過程中均未出現燙傷。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病,多因腰背部肌肉的急性扭挫傷未能及時治療,或由于長期單一姿勢長期負重的體力勞動等,使得腰背部肌肉及筋膜反復長期受外力的牽拉而形成的疾病[9-10]。腰背肌筋膜炎的主要癥狀就是腰背部疼痛,反復發作,疼痛可隨勞累程度或氣候改變而變化,時輕時重,纏綿不愈,腰部可有廣泛壓痛,脊椎活動多無異常[11]。西醫對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療以止痛藥物為主,療效肯定,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長期服用可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包括肝腎損傷、胃腸道反應、中樞神經及泌尿系統損傷等[12]。一項關于老年科常用止痛藥及其不良反應的研究結果顯示,非甾體抗炎止痛藥的主要不良反應有胃腸道反應、腎臟不良反應、肝臟和皮膚損害,非阿片類中樞性止痛藥的主要不良反應包括食欲不振、疲勞、惡心嘔吐、眩暈和排尿困難等,而阿片類止痛藥的主要不良反應包括便秘、嗜睡、眩暈、尿潴留、呼吸抑制以及成癮性[13]。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采用中醫藥治療腰背肌筋膜炎。
腰背肌筋膜炎屬中醫學“肌筋痹”“痹證”范疇[14],《素問·長刺節論》有言:“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中醫學認為,腰背肌筋膜炎發病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腎主骨,肝主筋,在內責之肝腎虧損,不能濡養筋骨,在外責之風、寒、濕三邪侵襲,加之長期慢性勞損,或外傷不愈,致筋脈拘急攣縮,氣滯血瘀,筋脈失養,不通則痛,不榮則痛[15]?!端貑枴け哉摗费?“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薄鹅`樞·經筋》言:“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惫手委煯斠匝a益肝腎、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祛風止痛為主。中藥火灸治療是一種綠色無創、無肝腎代謝負擔、療效確切的中醫外治療法,具有通經活絡、溫里散寒的功效[16-17]。疼痛散方中白芷、羌活、生麻黃、獨活除上下風濕之邪,祛風除濕,通痹止痛;以桂枝、生艾葉、當歸溫經活血,助陽化氣;醋乳香、醋沒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丁香芳香通絡,溫散寒痹;路路通、青風藤祛風活絡,利水消腫;桑寄生、骨碎補、肉桂滋肝補腎,強筋壯骨;醋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全方共奏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滋肝補腎、行氣止痛的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疼痛散中藥火灸治療后患者疼痛癥狀SF-MPQ評分呈逐漸下降趨勢,且每周治療后疼痛癥狀SF-MPQ評分較治療前降低(P<0.05),整個療程治療后SF-MPQ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說明疼痛散中藥火灸療法止痛起效快、療效好。此外,在本次臨床研究過程中,患者均表示過程較為舒適,對治療結果較為滿意,且全程并無燙傷情況發生,進一步說明中藥火灸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的外治療法,患者依從性良好[18]。
綜上所述,疼痛散中藥火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臨床癥狀,且安全性良好,操作簡單方便,患者具有較好的依從性,值得臨床借鑒參考。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不足,因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對照方法,未設立對照組,且樣本數量較少,數據有限,所以不能全面地驗證疼痛散中藥火灸治療的療效,后續仍然需要進一步開展更大規模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進一步驗證中藥火灸治療的療效持續性及安全性等,為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療提供更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