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曉軍 陳清清 魏曉兵
(江蘇省海安市中醫院骨傷科,江蘇 海安 226600)
肩袖損傷是指由于肩關節受到外力撞擊或勞累過度等因素導致肩部創傷、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炎性病變[1],臨床上以肩關節功能下降、無力、活動受限、疼痛為主要癥狀[2]。目前對于肩袖損傷患者,臨床中主要采用運動康復治療,疼痛明顯者配合使用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藥物,雖然能夠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是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時間比較長,且易發生多種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4]。2020年1月2022年5月,我們采用葛根湯加減聯合運動康復療法治療肩袖損傷65例,并與單純采用運動康復療法治療65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30例均為江蘇省海安市中醫院骨傷科收治的肩袖損傷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65例,男36例,女29例;年齡40~60歲,平均(52.79±6.35)歲;病程1天~3個月,平均(2.14±0.56)個月。對照組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齡42~60歲,平均(52.96±6.41)歲;病程3天~4個月,平均(2.67±0.49)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實用骨科學》中肩袖損傷的診斷標準[5]。中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軟組織損傷的診斷標準[6]。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性別不限,肩關節運動受到限制,疼痛弧征、關節撞擊試驗為陽性;患者知情并自愿參加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3 排除標準 合并有骨折需手術治療者;既往有肩關節周圍炎、風濕、類風濕等病史者;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治療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運動康復法治療。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指導患者進行肩部制動休息,對于疼痛劇烈的急性期患者,用吊帶支撐患者肩部,在患者疼痛沒有減輕之前,叮囑患者動作要輕微,減輕肩關節活動程度,多休息,加快肩關節的恢復。第2階段:當患者疼痛減輕后,進行肩關節被動活動訓練、鐘擺訓練、擴胸訓練等。第3階段: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其進行肩關節運動康復訓練,患者在醫務人員或家屬的協同幫助下進行肩關節的外旋、前屈等動作,指導患者面向墻壁,用患病一側手指沿著墻壁向上爬動,以感到疼痛為止,然后將手指緩慢放下,多次重復以上操作,恢復良好的情況下可適當進行游泳、打乒乓球等運動訓練,以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進一步恢復。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葛根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葛根60 g,白芍12 g,甘草10 g,大棗10 g,桂枝12 g,黃芪15 g,炒薏苡仁30 g,澤蘭12 g,麻黃6 g,伸筋草15 g。日1劑,水煎取汁500 mL,分早、中、晚3次溫服。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4周后統計療效。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癥狀變化情況。肩關節功能采用美國加州大學肩關節評分表(UCLA)[7]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肩關節功能越好。疼痛癥狀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8]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強烈。②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關節活動度變化情況。采用量角器測量患者肩關節的前屈和外旋,每位患者均測量3次,取平均值。③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變化情況。采用簡明健康生活調查表(SF-36)[9]進行評價,包括心理、生理、情感、軀體、活力及健康狀態6個方面,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5 療效標準 痊愈:患者疼痛癥狀消失,肩關節功能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疼痛癥狀基本消失,肩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疼痛程度明顯降低,肩關節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疼痛程度、肩關節功能沒有好轉[5]。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3.85%(61/65),對照組總有效率80.00%(52/65),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治療前后UCLA評分及疼痛VAS變化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UCLA評分均升高(P<0.05),疼痛VAS均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UCL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疼痛VAS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UCLA評分及疼痛VAS變化比較 分,
2.3 2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前屈及外旋活動度變化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肩關節前屈及外旋角度均增加(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肩關節前屈及外旋角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前屈及外旋活動度變化比較
2.4 2組治療前后SF-36心理、生理、情感、軀體、活力及健康狀態評分變化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2組治療后SF-36心理、生理、情感、軀體、活力及健康狀態評分均升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SF-36心理、生理、情感、軀體、活力及健康狀態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SF-36心理、生理、情感、軀體、活力及健康狀態評分變化比較 分,
肩袖損傷是臨床常見的肩部損傷疾病,引起肩袖損傷的主要原因為肩關節反復活動,過度勞損、肌腱退行性改變等,患者肩關節外旋、前屈的活動范圍會明顯減小,使得患者無法正常工作和生活[10-11]。目前,臨床上對肩袖損傷患者的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主要根據患者肩袖損傷的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保守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運動康復訓練,西藥治療以口服非甾體類鎮痛消炎藥為主,但是會引起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同時還會增加復發、病情進一步惡化的風險[12],而手術治療比較適合肩袖損傷較嚴重的患者,因此患者一般更易接受運動康復治療[13]。運動康復治療是以生物力學和組織學為依據,通過指導患者進行肩關節活動,促進肩部肌肉舒張和血液循環,從而加快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減輕肩部疼痛,安全可靠,但治療過程往往比較緩慢[14-15]。研究表明,通過運動康復療法指導患者進行肩部擺鐘運動、牽拉運動、肩部關節前屈、外旋訓練等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肩部神經功能自我恢復,降低交感神經張力,促進血液循環,從而緩解肩部疼痛,改善肩關節功能,同時有效的運動康復訓練還能增強患者肩部肌肉的力量,提高肩關節穩定性,從而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避免肩袖二次損傷的發生[16-17]。
肩袖損傷在中醫學理論中屬于“痹證”范疇,認為其主要是由于外傷、勞作等導致肩部經脈受損,血瘀氣滯,導致關節活動不利,不通則痛,因此治療原則以活血化瘀、疏經通絡、散結止痛為主[18]。葛根湯原方出自《傷寒論》,具有升津舒筋之功效,主治風寒表實、項背拘急之癥,我們在此基礎上辨證加減用于治療肩袖損傷,方中重用葛根為君藥,行解肌退熱、通經活絡之功;以麻黃、桂枝為臣藥,行利水消腫、溫經通絡、行氣止痛之功;以甘草、大棗、白芍為佐藥,行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解表散寒之功;以黃芪、炒薏苡仁、澤蘭、伸筋草為使藥,行除痹散結、祛瘀消癰、舒筋活絡、健脾補氣之功。諸藥合用,共奏祛瘀止痛、生血活血、強筋通絡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UCL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疼痛VAS低于對照組(P<0.05),肩關節前屈及外旋角度均大于對照組(P<0.05),SF-36心理、生理、情感、軀體、活力及健康狀態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葛根湯加減聯合運動康復治療肩袖損傷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緩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