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荻,唐 敏,肖 波,徐衛平
(貴州師范大學 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現階段我國大學生人數在持續增長,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已逐漸成為當代教育的培養的目標之一[1],創新創造能力的培養需要在實際教學中循序漸進,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2]。目前在校大學生教育多是以課本知識為主,很少去參加創新創造活動,但參加學科競賽這種創新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造能力[3]。基于TBL-PDCA 理念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符合自身學科的競賽指導體系,旨在切實提升學生的創新創造的意識與能力。
學科競賽是不拘泥于課本課堂以及教師傳授的一種特殊學習考察方式,承載了學生的主要創新創業活動,幫助培養學生創新創造意識、組織實踐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4]。同時,學科競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加比賽的同時完成論文、專利的發表與作品的展示,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理論知識體系的建構以及應用技能的掌握[5]。然而,學科競賽方面還存在如下問題:
(1)教師投入度不足。學生培養目標不僅要求掌握基本技能、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培養道德品質,又要聚焦就業問題、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還要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簡言之,什么都要兼顧。同時學校方面對于教師有嚴格的考核要求,既包含學生學業上的總結性績點,還對學生的日常管理提出諸多條款,這幾乎沒有給教師留有計劃、思考的時間。毫無疑問,在這種種規定下,教師對學生的競賽指導分身乏術、心有余而力不足。
(2)學生團隊散漫。學生在校常被認為是教育“受益者”,學習知識、提高成績、順利工作,而非是“體悟者”,缺乏與教師和他人的有意義交往,使得他們缺乏學習動機,自然對學科競賽沒有興趣。大多數參賽者抱著“重在參與”“試一試”的態度報名,組隊隨意,競賽意識薄弱,同時知識儲備不足,不足以支撐競賽作品的完成。團隊成員大多無法做到優劣互補且缺乏教師引導,致競賽項目推進緩慢。
(3)產教融通深度不足。參賽項目多為以往項目的改進,創新度、前沿性遠遠不夠;競賽立項內容立意不夠深刻,真正蘊含的價值有待商榷;企業提出需求,實際并沒參與競賽過程提供指導,導致脫離社會發展需求,設計內容不具備實用性。
為了突破這種局限本研究團隊探索以TBL-PDCA 理念為核心,結合競賽內容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TBL 主要包含任務前、任務中、任務后三個環節。分別為:教師對任務的內容、目的要求以及表達方式進行解說;小組間對該任務進行頭腦風暴,然后計劃任務實施,最后達成一致意見、匯報總結;教師注意觀察、傾聽進而給出反饋,學生改進[6]。PDCA 理念由著名的管理咨詢大師威廉.愛德懷德.戴明于1950 年代開發推出,是管理學中通用的持續改進的循環迭代模型架構,由P、D、C、A 四個環節構成[7]。
TBL 理念在整個任務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加強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強調團隊合作精神,提升溝通交際能力并且有豐富的評價體系;PDCA 循環理念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引領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培養學生循序漸進透徹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實際動手操作的本領,養成反思總結問題的習慣。兩者都是在教師主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均重視多元化的評價與反思。這兩者通過以下四條路徑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1)過程與目標的融合。學科競賽所習得的知識與技能為顯性目標,熏陶的態度與價值觀為隱性目標,過程中涉及教師的指導辦法以及學生的學習法,具有較強可操作性。在PDCA 管理教育模式中融入TBL 團隊學習法,以競賽過程中計劃、執行、糾正與行動四個環節為脈絡,以問題導向為節點,以團隊討論學習為重點,將競賽項目分階段完成,每個階段有不同的問題導向,經由團隊討論,發現問題尋求最佳解決方案,促進現階段目標達成,學生不僅能順利完成競賽項目,還能系統化的進行知識建構,達到了培養學生發現解決問題、團隊協作等能力目標。
(2)守正與創新的融合。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守成與創新是辯證統一的,守成為基石,創新為焦點。TBL-PDCA 競賽指導模式并不是完全摒棄以往的指導辦法,而是取精華、棄糟粕。遵循PDCA 管理教育模式與TBL 團隊學習模式的特點,教師與學生在P、D、C、A 四環節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指導與操作,將競賽項目分解,每環節合理設計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滾動迭代,根據學生團隊的完成度對指導進度進行調整,以確保學生吸收消化新納入的新模塊。以問題為導向,由易到難有有益于提高競賽效率與學生興趣,真正達到教育“知行合一”的目的。
(3)學習與應用的融合。學科競賽的展開是由淺入深的,第一階段首先要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由教師對該競賽的理念、內涵進行解讀;第二階段思考“為什么”的問題,學生明晰比賽旨在提升自身能力,對所學知識有深層次把握;第三階段解決“怎么辦”的問題,學生團隊整合思想、提出策略、計劃實施并逐步完成。其中第三階段是TBL-PDCA 的核心階段。在嵌套循環過程中隨著問題的深入,所涉及的知識領域或為已有經驗的知識總結,或為新的知識點,這不僅需要團隊成員調動以往的知識儲備解決問題,還要具備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4)個人與團隊的融合。TBL-PDCA 競賽指導模式必須充分考量個人與團隊關系。競賽項目需要經過團隊的討論、計劃、行動,從而把握競賽項目的關鍵雛形。同時設計是一項交流的活動,需要團體中的個人將神志運用到項目中,通過PDCA 管理教育理念使團隊的注意力專注于項目本身。在角色上,參賽隊員懷揣著和其他成員相同的目標,在教師的指引下強化自我專長,努力學習其他衍生技能,在團隊中有所長,能夠扮演多能角色與隊友合作互助;在心理上,參賽成員都要有擔任領導者的心理準備,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帶領其他成員攻克難關;在相處上,能夠接受彼此的不同,相互扶持,共同面對挑戰。
針對學科競賽存在的教師投入度不足、學生團隊散漫以及參賽項目選擇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且結合TBL-PDCA 相互融通的路徑,提出了“兩平臺、兩團隊、多次PDCA 循環、課程思政貫穿始終”的競賽實施過程如圖1 所示,具體操作如下。

圖1 競賽指導實施過程
TBL-PDCA 競賽實施必須充分考慮企業、教師團隊的指導作用、學校的支持以及學生團體對競賽項目的完成能力如圖2 所示。

圖2 競賽實施前提條件
(1)搭建“校企雙平臺”,競賽以校企合作為保障。建立學校與企業之間的聯系,使兩者優劣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8]。在學科競賽中,不單以競賽獲獎為目的,而是以企業需求為依托、以產品為導向,緊跟社會發展步伐,擺脫競賽脫離實際的弊病;學校配合競賽提供資源,包括硬件設備、軟件資源、實驗器材以及資金支持。
(2)打造“教師專業共同體”,競賽以教師團隊為推動。在學校教師間的合作是衡量教學變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同時教師也會更加信賴和重視共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教師專業共同體包括共享的價值觀、對學習的集體責任、合作學習、反思性專業探究等。同時學校合理減輕教師在教學管理方面的工作量,踐行高效的管理機制,對指導學生獲獎的教師予以獎勵。由此教師指導學生不僅可以滿足學科競賽所涉及不同專業領域的需求,同時還使得教師愿意在指導競賽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3)成立學生團體,競賽以學生團體的活動為主力。在競賽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團隊帶頭人組織學生有序的進行方案實施,實施過程中成員間溝通協作、階段性分析總結并進行持續性改進。競賽團隊建設以大二、大三為主,團隊創建秉持著各有所長、分工明確、管理明確的原則,使競賽項目有條不紊的推進;以大四、大一學生為輔,向大四學生吸取經驗教訓,同時吸納培養大一學生,作為后續競賽的儲備力量。
競賽實施條件滿足后,圍繞TBL-PDCA 理念展開的競賽實施為關鍵一環,指導實施過程如圖3 所示。

圖3 競賽指導實施方案
(1)計劃(P):教師向學生明確大賽要求,確定任務目標。學生團隊首先根據任務目標制定預計劃;其次憑借現有的知識經驗或者任務實施中的循環經驗對計劃進行可行性分析;然后找準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關鍵原因;最后團隊討論并確定初步實施方案,并圍繞其制定周詳的實施計劃(確定團隊責任人、明確分工等)。
(2)嘗試(D):學生團隊開始嘗試計劃。首先確定具體的方案,采取合理有效的行動。其次,再嘗試過程中會出現的原有經驗中的已知問題和超出能力范疇的突發問題;對產生的問題進行偏離分析。最后,將分析過程的數據收集,保留原始記錄,建立項目文檔。
(3)檢查(C):教師對實施結果進行檢查。學生團隊首先明確現階段所要取得的預期結果;其次參照教師所給出的評價理清自己現階段實際完成的內容;如果沒有達成預期目標分析差距存在的原因;最后總結是否按制定的方案實施,或者對方案的不足之處進行調整。
(4)行動(A):學生團隊首先根據調整的方案進行分析,其次執行調整方案,然后對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歸類,最后處理遺留問題。出現的所有問題不能在一次循環中全部處理完成,因此,進入下一輪循環,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3.3.1 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以德為先、以人為本,做學問,先做人,將德育厚植于知識傳授的文化教育中,在競賽指導過程中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積極推進品德培養與競賽理念、專業技能培養結合,牢固樹立學生的“四個自信”[9]。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使莘莘學子都懷揣一顆拳拳赤子心,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3.3.2 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教師在競賽指導中采用多角度切入、多方式闡述的方式,引導學生有廣度、有深度的發散思維深入思考問題和理解問題。夯實基礎、循序漸進、逐步延伸。重過程、輕結果,使基礎知識得到建構;重理解、輕記憶,使知識能夠拓展;重應用、輕場景,使知識有效總結。競賽不單純是知識的學習鞏固,而是兼具價值目標的引領;不是為追逐名次的功利性競賽,而是更注重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3.3.3 掌握必備技能
學生在賽程中除了掌握專業必備技能,同時還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能夠有效地溝通成員間的問題,增強了心理調節能力,在一次次的深入改進中,錘煉了學生不懼艱難、勇于擔當、迎難而上的精神品格,培養了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識別使用技術相關文獻資料的能力等。本學院教師團隊采用TBL-PDCA 競賽指導模式帶領學生參加“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等各項賽事,于2022 年指導學生獲獎校級獎項35 次、省級獎項32 次、國賽8 次。
實踐證明,融合TBL-PDCA 競賽指導模式能有效地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增加了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培養了必備技能。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科競賽的水平。因此,構建TBL-PDCA 理念為核心的競賽指導模式,能夠發揮學科競賽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