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璽 賈悍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科學普及不僅是科技發展的搖籃,還是提升全社會科學文化素質水平的重要途徑。博物館中的知識與文化生產成為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研與科普的結合,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促進社會科普工作的開展。博物館界已經意識到,觀眾參觀博物館不再是單純地、被動地吸收策展團隊精心組織的知識①,而是在觀展中更加追求互動體驗、多元化內容、數字化資源和社交體驗。數字媒體技術進入博物館,元宇宙概念在文博行業的發展,都為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表現手法。觀眾體驗需求的提升是展覽策劃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雖然引入了信息可視化、視覺成像技術、聲光電展演、多媒體交互等各種新媒體藝術的展示方式,但是在泛娛樂化、泛體驗化的當下,科普內容、科學知識往往容易被富有視覺沖擊的陳列形式沖淡,而忽視了科普的主題內容及教育意義②。目前國內很多科普類博物館的展示設計還存在展覽文字內容晦澀難懂與學術化、展覽體系不連貫、多媒體技術與展項搭配不合理、交互技術不成熟等問題。本文以上海天文館的展示設計為例,其設計以觀眾需求為導向,將體驗設計的思考方式融入整個博物館設計與建設的過程當中,分析科普類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對觀眾體驗產生的影響,探索博物館展示空間內觀眾感官體驗的優化表達,提升我國展覽陳列水平,增強展陳空間中的觀眾體驗感,使博物館更好地寓教于樂,發揮其提升全民文化水平的重要職能。
博物館是保護人類文化和遺產最重要的機構之一,博物館的行為可以影響許多人,其既可以提升公眾的文化參與程度,還能為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③。我國的博物館發展至今,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和迭代,進入現代以后,博物館成了兼具博物學研究和公共文化服務兩個不同層面的綜合文化機構。具有科普性質的博物館,一方面要向觀眾傳達科學方面的知識與信息,另一方面也需承擔面向觀眾的普及教育、公眾啟蒙和休閑娛樂的平臺職能。在科普類博物館展覽空間中通過合理的展示方式和藝術化表達,將基礎學科知識和最新的科學知識成果通俗易懂地傳達給觀眾,以達到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眾整體文化素養的目的。
現代展覽已經由從物的展示和知識講述為核心轉化為以觀眾的感受和社會實驗為核心。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館長丹尼洛夫稱科普類博物館是“強調今天而非昨天的科學,是觀眾參與性的展覽、工業的展覽與教育性的展覽,而不再強調科學的歷史發展”④。對于科普類博物館來說,策展方要做到更好地幫助觀眾參與展覽敘事,達到公眾參與知識創造的目標,這是現代體驗型展覽與其他觀展模式的重要區別之一。同時將觀眾的情感需求、娛樂需求、文化教育需求和審美需求融入展廳的設計當中。如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將科學內容通俗易懂地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達給觀眾,是科普類博物館展示設計的重點,也是難點。
展陳空間是一個由策展方構建的不同于日常的世界,觀眾讓自己的意識跟隨預先的設定進入展覽敘事中,并可以暫時進入或隨時抽離的空間。觀眾在博物館展陳空間的體驗是一個由認知到感知并上升為體驗的綜合過程⑤。數字化展示技術進入展陳空間之后,多元的展示方式使觀眾由相對靜態的觀看逐漸轉變為動態的多元體驗,由傳統以單一視覺為中心轉變為以多感官體驗的綜合感受為中心。在體驗型博物館中,觀眾由客體變成了主體,在體驗過程中觀眾就不再是被動的觀眾,在某種程度上觀眾變成了展覽的一部分,是展覽的參與者,觀眾的體驗思考更是構成整體敘事的重要部分。
面對龐大深奧的知識體系,展覽往往容易出現信息細碎化,以至于觀眾吸收到的知識混亂,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腦海中各個信息不連貫,這與展覽方想達到的展覽目的不符。科普類知識的理解門檻高,將展覽內容照本宣讀,平鋪直敘,枯燥無趣,大多觀眾走馬觀花式的參觀,難以留下深刻印象。破解此類問題有以下途徑:
一是展覽知識體系連貫。通過在展覽中呈現連貫的知識體系,觀眾可以系統地了解某一主題或領域的全部內容。上海天文館展覽設計的敘事線索從哲學思考出發,提出三個經典問題——我們在哪兒?我們從哪兒來?我們往哪里去?與之對應的是展館內的“家園”“宇宙”和“征程”三大主要展廳。“家園”展區以神話為引開始探索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通過等比例縮小的宏大場景設計營造出神秘而美麗的星空氛圍,在觀展過程中觀眾的視角從小到大:日月地→太陽系→銀河系。隨著對星系的了解逐漸加深,觀眾便能對“我們在哪兒?”這個問題有清晰的認知。再通過“星際穿越”長廊到達“宇宙”展區。“宇宙”展區共有“時空”“引力”“光”“元素”和“生命”五個主題區,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展現宇宙的運行規律,多角度、多學科探索天文學的奧秘。“征程”展區依托科學故事和對未來的暢想展現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從古代到近代天文學研究與革命,再到當今世界各地對宇宙探索的研究計劃。除此之外,天文館內還有“中華問天”“航向火星”和“好奇星球”三個展廳,分別展示中國自古以來將天象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獨特天學體系、航向火星的互動體驗和面向兒童開發的宇宙探險展區。
二是展覽文本知識通俗易懂。來博物館參觀的大多觀眾并不是專業學者,對展覽的內容了解知之甚少。通過簡明扼要易懂的語言,廣泛的觀眾群體更容易理解展覽所呈現的內容。上海天文館的展覽文本內容大多采用問題的形式,比如月球起源問題上先問觀眾“月球是怎么形成的呢?”,再將幾種學說分別列舉,并且文字精練、易懂;再如,先提問“火山一定噴火嗎?”,接著回答這個問題,并搭配解析圖和模型分析原因。這樣的提問方式不僅能為展示注入活力,引起觀眾主動探索的欲望,更能引導觀眾自主探索,促進知識的傳播和交流。
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對體驗的需求提高,根據不同的敘事場景,展示媒介物也要跟著敘事變化。現代媒介物不局限于展品、圖文展板等,更廣泛的媒介物接連出現。在展廳設計中對展示媒介的應用直接影響觀眾參觀時是否進入到特定的場景中,所以需要展廳設計師根據空間與表現重點選擇是否弱化展示媒介的作用。
文物標本、圖文展板、輔助藝術品、新媒體和科技裝置等展示媒介在上海天文館展示空間中隨處可見。展覽使用玻璃材質、透明亞克力等透明承載物,搭配發光字體,不會遮擋后方空間,整個空間聯系性更強,既能營造高科技和太空的神秘氛圍,又不會影響觀眾查閱文字。在“源于星辰”部分,運用圖標的展現形式將數據可視化,使觀眾對此部分知識有更清晰的認識。
交互體驗技術對當代陳列設計藝術有很大影響,其有助于增強展覽的趣味性、觀眾的參與性、展覽的教育性,可以達到更好的知識普及效果。整體來說,交互體驗是展示設計中的一種方式和手段,它可以從觸覺、視覺、聽覺、味覺等方面綜合體驗感知,增強觀眾的觀展體驗,從而使展示效果大幅提升。
上海天文館中在太陽的相關知識闡述中使用了太陽模型和感應互動裝置,將知識立體化,觀眾不再被動地通過平面的圖文形式了解展覽內容,而是自己參與到展覽中,通過與展項的互動、交流,共同完成整個展示過程(圖1)。

圖1 展廳中的太陽交互裝置(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除展品本身的陳列之外,在展示設計中還會營造空間氛圍以突出展品的視覺核心地位,讓環境和展品共同構成有吸引力的觀察對象。
一是沉浸式空間體驗場景營造,在不同的敘事背景下運用造型、光影等手法,引導觀眾通過裝置、空間、光影等多種感官體驗,以提高公眾的興趣與參與感。通常有場景還原、隱喻空間表達、情景交融等手法,將展覽知識與空間設計巧妙結合。上海天文館在對引力知識的表達中,利用墻面裝飾的變化,營造出一種引力變化導致空間扭曲的效果(圖2)。運用此類展示方式,讓觀眾更有沉浸體驗感,更容易進入展覽的知識體系當中。

圖2 展廳中引力知識與空間設計融合(圖片來源:上海天文館官方網站)
二是敘事空間營造,即展廳敘事故事線清晰。在整個展館的展示設計中,策展方安排了不同視角“三看地球”故事線,與三個展廳的主題相對應,串聯起三個展廳的整體敘事。這里的“三看地球”看的都是在“家園”展廳的球幕投影地球模型裝置(圖3)。第一次看地球,剛走進“家園”展廳就可以直觀看到,并讓觀眾對地球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有客觀的認知和體會;第二次看地球,在“宇宙”展廳通過展廳內設置的圓窗望向地球,營造一種在太空艙看向地球的情形,讓觀眾親身體會在宇宙中看地球的感受,地球模型上點起的光是生命與奇跡的象征;第三次看地球,在“征程”展廳中空間站外的天橋上,觀眾在這里看到地球與人類向太空發射的衛星,彰顯人類在星辰大海中的征程表現。

圖3 “三看地球”的不同場景(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博物館體驗空間的核心目的還是為人服務,其服務過程要以人的體驗為主體,以服務觀眾與展品的交流對話為目的,符合觀眾的心理需求準則。應注重情感化設計,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在展示空間中需要利用恰當的設計刺激觀眾的感官與認知⑥。在科普類博物館展示空間設計中,在人性化設計流行趨勢下,加入多種感性體驗,增加觀眾的沉浸感受,著重將知識體系輸出與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相結合,以達到觀眾在空間的體驗過程中了解科學知識,使觀眾擁有更多樣、更新穎的觀展體驗,加深對傳播知識的印象。
在博物館的展覽和教育活動中,可以發揮吸引觀眾注意力、強化觀眾記憶、活躍博物館學習等積極作用⑦。以普通觀眾關注的社會要點和興趣為導向,運用數字展覽增強娛樂性,有助于增強展覽內容和空間敘事的講故事的能力。通過跨媒體敘述有機組合打造綜合感官體驗,加強核心展項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根據展館自身優勢和展示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利用優勢吸引觀眾參觀、探索,滿足觀眾的期許,保持觀眾參觀的欲望,引導觀眾在娛樂中學習。同時,明確博物館的教育職能。雖然觀眾來博物館有娛樂、放松、休息、社交等目的,但來博物館參觀的人都抱有學習的目的,當過度關注這些學習教育之外的目的時,反而會忽略博物館學習教育的重要職能。不合理的娛樂不僅會阻礙博物館教育目的的實現,觀眾還容易產生對博物館社會定位的錯誤認知。
目前交互技術和展覽內容還在磨合期,在交互技術的使用上要以展覽內容為主,打破原有的展示設計思維,謹慎并創新使用聲光電等新媒體技術,避免喧賓奪主,使展覽內容與交互技術相互匹配。應充分挖掘觀眾的參與體驗心理,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以觀眾為中心來設計交互設計的方式與界面,增強交互性體驗策略。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背景下,觀眾需求也在快速變化,現代的體驗型觀展方式也促使科普類博物館的展陳理念轉變為以觀眾的體驗為主。將觀眾體驗因素融入展示空間設計時的頂層架構是引導觀眾主動參與的重要途徑,探索博物館展示空間內觀眾感官體驗的優化表達。具體而言,就是以人為本,從觀眾視角出發,加入多種感性體驗,增加觀眾的沉浸感受,著重將知識體系輸出與人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相結合;通過跨媒體敘述有機組合打造綜合感官體驗,關注觀眾的興趣點,引導觀眾在娛樂中探索;打破原有的展示設計思維,展覽內容與交互技術運用相匹配,以此增強展陳空間中觀眾體驗感,發揮科普類博物館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全民文化水平的重要職能。
注釋
①寧傳林,徐劍,姚凱琳,等.數字媒體時代下博物館的交互體驗設計與知識傳播:以荷蘭WonderKamers 2.0和MicroPia為例[J].東南文化,2022(2):169-177.
②陳焱松,王之綱.基于科學可視化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設計策略研究[J].中國博物館,2022(1):113-118.
③安來順.融入可持續發展目標:博物館“重塑”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J].東南文化,2021(2):10-15.
④陳穎,王晨,施韡,等.建構未來科普類博物館多維度體驗:上海天文館觀眾參觀體驗策略設計[C]//屈立豐,李娟,唐玄輝.工業設計研究(第六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315-323.
⑤孫楚格.新媒體藝術影響下博物館展陳空間體驗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20.
⑥饒永,李新宇.數字技術時代體驗性博物館展示設計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1(12):127-129.
⑦常丹婧.“博物館娛樂”的特性及誤區談[J].中國博物館,2019(1):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