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玉博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 100048)
夏家店下層文化是燕山以北西遼河流域青銅時代的一支考古學文化,因內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老哈河和大、小凌河流域。遺址包括石城址、環壕聚落和一般聚落等多種形態。居址有石砌建筑、地面建筑和半地穴式等。墓地規模較大,區劃明顯,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不一。墓葬多為單人葬,極少數為成人與兒童的合葬,葬式以側身直肢葬為主。夏家店下層文化可分為三期,年代距今4000~3500年,其與高臺山文化、魏營子文化、二里頭文化、二里岡文化、朱開溝文化、大坨頭文化等存在相互間的交流和影響①。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墓葬中存在部分以土坯作為葬具的墓葬,這種埋葬現象目前僅在大甸子遺址和界力花遺址中發現17例。土坯墓葬指的是在墓葬中使用土坯作為葬具的情況,即在墓葬中主要使用土坯充當棺槨的土坯墓,或部分使用土坯作為覆蓋物的現象。
大甸子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大甸子村,面積約12萬平方米,1974—1983年經數次發掘。發現有城墻、居住址和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城墻外有圍壕,圍壕北側外為墓葬區。墓葬中出土有彩繪陶器、玉器、漆器、骨器、銅器、金器等。遺址可分為三期,相當于二里頭文化至二里岡文化時期,為夏家店下層文化區域性的中心遺址。
大甸子遺址土坯墓葬共15例,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完全使用土坯的土坯墓,M 1 1 3 0、M1137、M1139、M1142、M1144,共5例。土坯葬具的結構是先在墓底平鋪一層土坯,再在四周墓壁壘砌土坯,兩端橫砌,兩側順砌,高二層到四層,人骨放入圍成的空間內,頂部橫砌一層作為覆蓋,墓葬南部置一壁龕,隨葬陶器放于壁龕內。其中M1142墓壙狹窄,無鋪底土坯,只在一側墓壁下壘砌土坯兩層,另一側放置人骨,其上覆蓋一層土坯,無壁龕,隨葬品放在土坯葬具蓋的上面。
二是部分使用土坯作為覆蓋物,共有10例。使用土坯作為覆蓋物的葬具類型包括生土二層臺墓和側壁淺洞室墓,其中M463、M469、M772、M1149、M1151、M1158、M1164將土坯覆蓋于二層臺上,覆蓋土坯8~10塊,M441、M635、M799封堵于洞室,隨葬品放在壁龕或葬具內。
發掘者將大甸子墓地分為北、中、南三區,其中又分成數個亞區,土坯墓葬皆分布于北區,其中北Ⅰ區1例、北Ⅲ區6例、北Ⅳ區3例、北Ⅴ區2例、北Ⅵ區3例,與其他墓葬交錯分布(圖1)。

圖1 大甸子遺址土坯墓分布圖(改自《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與墓地發掘報告》)
在這15座墓葬中,墓主性別男7、女8,年齡跨度較大,年齡最小者為六七歲的女童。葬式側身直肢,頭北足南,男性面向西,女性面向東,葬式與墓地其他墓葬一致。以上說明土坯墓葬的墓主和葬式無特定限制。
界力花遺址位于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界力花村,遺址地勢南高北低,南側為東西走向的低山,西臨一條沖溝,東側為較平臺地。2009年7—10月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900平方米,共清理房址6座、灰溝2條、灰坑40個、灶址1個和墓葬6座,遺址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
界力花遺址土坯墓葬共2例。M5為土坯墓,將人骨放于墓底,四周墓壁壘砌土坯,兩端立砌,兩側順砌,高二層,頂部橫砌一層作為覆蓋,墓葬南端腳部加砌一層土坯作為二層臺,放置隨葬品。M6為生土二層臺墓,墓底放置人骨,四周為生土二層臺,其上覆蓋一層土坯。發掘區域西部的M4、M5、M6平行排列,南側分布若干灰坑,遠離其他遺跡(圖2)。

圖2 界力花遺址土坯墓分布圖(改自《遼寧阜新縣界力花青銅時代遺址發掘簡報》)
M5墓主為50歲左右男性,葬式側身直肢,頭北足南,面向西。M6墓主為45~50歲女性,葬式俯身直肢,頭北足南,面向西。較之大甸子遺址,界力花遺址無統一葬式。
大甸子遺址和界力花遺址土坯墓所使用土坯的尺寸雖然有一定差異,但基本長35~45厘米,寬15~20厘米,厚6~10厘米,僅界力花M5和大甸子M1137的土坯長、寬尺寸較小,說明當時土坯使用有一定的標準,應當是統一進行模制生產。
大甸子遺址土坯墓出土隨葬品包括鬲、平底罐、假圈足罐、罐、小罐、壺、鼎、鉞、紡輪、瑪瑙珠、銅耳環等器類。
鬲14件,在隨葬陶器中數量最多,根據形態可分為A、B、C三型。A型:筒腹鬲,無肩,腹較直,袋足,在各型鬲中數量最多,共12件。B型:鼓腹鬲,長頸敞口無唇,肩分三瓣,各與一空足為一體,僅1件。C型:矮筒腹鬲,無領頸,短筒腹,下接三個空足。空足分別做成,三個合成一段,空足下都不加實心足尖,僅1件。
平底罐12件,小口,有領或頸,頸多有短圓唇,有腹或肩,小平底,下腹多有繩紋,根據器身最大直徑在器肩或器腹可分為鼓肩平底罐和鼓腹平底罐。
假圈足罐5件,短頸,鼓腹,圈足,圈足外表與真圈足罐相同,只是器腹直達器底,假圈足外表呈一直筒,足部腔內上下直徑相同。假圈足罐僅用作隨葬,居址中不見。
罐1件,已殘失,形制不明。
小罐1件,形狀略如平底罐,圓腹、平底,制作不規整,尺寸較小,配置在鬲、罐組合的墓中。
壺3件,高領或矮領,扁圓腹。
鼎4件,依器腹形狀可分缽形鼎和罐形鼎。缽形鼎敞口、直腹、足外撇。罐形鼎按制作精致程度分三種:一是制作形狀規整的小罐為腹,下接三足;二是罐形鼎腹、表面布有繩紋加劃紋,可能當作小罐隨葬;三是腹小足短,形狀不規整,工藝粗糙。
鉞1件,形狀近于方形,刃邊稍寬于頂邊,兩側邊略有向內凹曲,鉞身中央有一大孔,器身頂邊經加工,較為粗糙,有捆綁物痕跡。
陶、石紡輪3件,球形,中心有孔。
瑪瑙珠6件,算珠狀,雙面對鉆,孔口直徑大多為3~5毫米。
銅耳環1件,圓形,青銅質,直徑3~4厘米,橫截面略呈圓形,表面銼磨平整。
界力花遺址遺址土坯墓出土隨葬品包括鬲、罐、鼎等器類。
鬲2件,分為圓肩鬲和筒腹鬲。M5∶4,夾砂黑陶,侈口,圓唇,實心尖足,分襠和足跟較矮,素面磨光,底部有火燒痕跡。M5∶2,夾砂黑陶,侈口、圓唇,頸部微收,腹部較直,實心尖足,分襠較矮,素面,底部有火燒痕跡。
罐1件,M5∶3,夾砂黑陶,侈口,斜肩,腹微鼓,平底,腹部裝飾繩紋。
鼎1件,M5∶1,盆形鼎,夾砂紅褐陶,敞口,圓唇,斜腹,平底,三矮足外撇,素面磨光。
以上大甸子遺址和界力花遺址所見隨葬陶器大多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只有界力花遺址的盆形鼎M5∶1和圓肩鬲M5∶4在原報告中被認為少見于其他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從陶質、陶色、紋飾、器型特征等方面可以看出(表1),界力花遺址的盆形鼎M5∶1與遼寧凌海大劉臺山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④的鼎ST3∶1形制相近,故應該同屬于夏家店下層文化,二者的時期不同,可能存在形態上的演變關系。圓肩鬲M5∶4的相似器型則未見于其他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而在遼寧彰武平安堡高臺山文化遺址⑤中發現了相似器型(表2),因此此類型陶鬲應歸屬于高臺山文化。

表1 陶鼎比較表

表2 陶鬲比較表
器物組合主要由鬲、罐、鼎、壺等幾種器類組成。
2.2.1 鬲、罐組合
①鬲、假圈足罐:長筒鬲、假圈足罐,如大甸子M635、M1130、M1142。
②鬲、平底罐:長筒鬲、鼓肩平底罐,如大甸子M1158、M1164;長筒鬲、短筒鬲、鼓肩平底罐,如大甸子M1137;長筒鬲、鼓腹平底罐,如大甸子M441。
③鬲、平底罐、假圈足罐:長筒鬲、鼓肩平底罐、假圈足罐,如大甸子M1144。
④鬲、平底罐、小罐:長筒鬲、鼓肩平底罐、小罐,如大甸子M1151。
2.2.2 鬲、罐、壺組合
長筒鬲、鼓腹平底罐、圓腹壺,如大甸子M772、M1139
2.2.3 罐、鼎組合
①平底罐、鼎:鼓肩平底罐、缽腹形鼎,如大甸子M1149。
②假圈足罐、鼎:假圈足罐、罐腹形鼎,如大甸子M469。
2.2.4 鬲、罐、鼎組合
長筒鬲、鼓肩平底罐、小罐腹形鼎,如大甸子M799。
圓肩鬲、短筒鬲、鼓腹平底罐、盆形鼎,如界力花M5。
2.2.5 鬲、罐、鼎、壺組合
鼓腹鬲、鼓肩平底罐、罐、扁圓腹壺、小罐形鼎,如大甸子M463。
器物組合較為多樣,但以鬲、罐最為常見,為核心組合,鬲經常覆扣于罐上,搭配埋葬。同時在一些墓葬中,鼎也會代替鬲覆扣于罐上,因此鼎與鬲的功能應當相同。壺和鬲、罐組合同出,作為補充。小罐在墓地中均僅出1件,配置在鬲、罐組合的墓中。
隨葬品在墓葬中的擺放位置包括葬具內、壁龕內、二層臺上、填土中四種情況。
大甸子遺址隨葬的鬲、罐、壺、鼎,主要放于壁龕中,無壁龕的墓葬則放于填土中,常見鬲或鼎覆扣于平底罐上,假圈足罐、壺和小罐放在覆扣組合旁邊。夏家店下層文化和高臺山文化常見陶器覆扣現象,通常為一件陶器豎直正置在下,另一件陶器豎直倒置并覆扣在其上方。這兩件陶器被稱為“覆扣陶器”,合起來為“一套覆扣陶器”。正置在下的陶器為“被扣器”,倒置在上的陶器為“扣器”,為此時期一種特殊葬俗⑥。部分隨葬品會放入葬具內,如鉞放于胸腰處,紡輪通常放于手臂與盆骨之間,可能為隨身攜帶,骨鏃則放于下肢旁邊。葬具中的隨葬品應更加受到重視,因此放在身旁。
界力花遺址擺放情況與大甸子遺址不同,不設壁龕,隨葬陶器直接放于腳端土坯二層臺上,鼎覆扣于罐上,還有1件陶鬲放于葬具內腳下。
殉牲情況包括豬蹄、豬骨、狗骨和雞骨,豬蹄數量最多,共有6例,大甸子遺址中豬蹄與其他陶器一同放于壁龕中,界力花遺址M5的填土中發現4只豬蹄,排列整齊放在土坯葬具上。在大甸子遺址M1151填土中還發現豬全牲1具,根據報告,豬骨存在射殺的痕跡,這種射牲的儀式背后有社會意義,也說明墓主身份地位應當較高⑦。
夏家店下層文化存在土坯墓葬這種特殊的葬制,包括主要使用土坯充當葬具、部分使用土坯作為覆蓋物兩種情況,所使用的土坯尺寸相近,應當有一定的制作標準,目前僅在大甸子遺址和界力花遺址發現17例。
在墓主方面,土坯墓葬不限性別、年齡,葬式以側身直肢葬為主,有一例俯身直肢葬。在界力花遺址M5中存在高臺山文化的陶罐,且M5、M6的人骨體質特征與高臺山文化居民非常接近,可能存在人群上的交流融合⑧,所以這種葬制也并不局限于夏家店下層文化居民使用。
在墓葬方面,土坯墓葬的分布存在一定規律,在大甸子遺址中均位于北區,且相互之間較為集中;在界力花遺址中遠離其他遺跡,單獨排列分布。在規格等級上,隨葬品較多,殉牲現象較普遍,墓葬尺寸在遺址中均為中型墓以上,在界力花遺址的6座墓葬中尺寸最大。
綜合來看,土坯墓葬的墓主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使用土坯作為葬具的這種埋葬形式可能代表著墓主從事的特定職業或者所屬的宗族。
注釋
①王巍.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317.
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與墓地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③司偉偉,徐政,張桂霞.遼寧阜新縣界力花青銅時代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2014(6):3-18,2.
④徐政,圖旭剛,姚志勇,等.遼寧凌海大劉臺山遺址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發掘簡報[J].文物,2020(7):4-24,1.
⑤朱永剛,王成生,趙賓福.遼寧彰武平安堡遺址[J].考古學報,1992(4):437-472,475,529-534.
⑥宋陽.蒙遼交界地區夏商時期隨葬陶器覆扣現象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4.
⑦羅運兵.大甸子遺址中豬的飼養與儀式使用[J].邊疆考古研究,2009(00):288-300.
⑧張全超,郭林.遼寧阜新縣界力花遺址出土人骨研究[J].考古,2014(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