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瑞華 嚴冬 張曉麗
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了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動員令、集結號。錨定2035年美麗中國基本實現的戰略目標,以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為統領,“一灣一策”加強海灣精準治理與保護修復,全面開啟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新征程,推動海灣生態環境保護逐步由污染治理為主向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為主的轉變。
美麗海灣是指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能夠持續提供優美海洋環境和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海灣。聚焦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著重解決近岸海域水質污染、濱海岸線濕地生態破壞、岸灘環境質量差等問題,推動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在部分河口海灣率先實現根本性好轉。
近年來,我國近岸海域海水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好轉,但是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受損海洋生態系統尚未完全恢復,海洋環境風險集聚態勢加劇,海洋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體系尚未建立。迫切需要以海灣為支撐,改善海灣生態環境質量,恢復海洋生境及生態系統,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增加公眾親海空間,促進海洋生態系統健康良性循環。
海灣既是各類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重要生態空間,更是老百姓親海戲水的主要場所。近年來,受不合理構筑物隔離、岸灘環境質量差等影響,公眾面臨親海難等問題。因此,加強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增加公眾親海空間,保障公眾親海需求,增強公眾對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海灣因其獨特的自然條件,擁有區位、環境、資源、生態等諸多優勢,成為海陸交通樞紐、臨海工業基地、濱海城市建設的重點區域,是海洋開發和保護矛盾最尖銳的區域之一。加強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逐步將“三線一單”管理要求融入美麗海灣開發與建設過程中,統籌解決海灣岸線開發利用不合理、使用效率低、資源浪費等問題,逐步實現資源的集約利用和有效保護。
生態環境部已經開展兩批次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篩選,使得美麗海灣建設學有榜樣、趕有目標。但是美麗海灣在建設過程中仍存在區域協同治理體系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
河口海灣海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難度大。入海河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游承接地表水,下游連接近岸海域,是入海河流與海洋之間的過渡區域,其環境質量受海洋環流和入海河流的強弱交替影響。近年來,隨著《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的實施以及不斷加強入海河流總氮污染治理與管控,近岸海域以及河口海灣海水水質保持整體向好態勢,但是由于入海河流大多流經多個行政區域,區域協同、上下游聯動的總氮等污染治理體系尚不完善,河口海灣水質要穩定達到《美麗海灣建設基本要求》中優良水體85%的比例要求,難度比較大。

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等共同印發實施的《“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提出了以美麗海灣建設為主線,在全國近岸海域劃定283個海灣;提出到2035年,80%以上的大中型海灣(指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海灣)基本建成“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各海灣生態本底、環境質量狀況以及問題成因等都有明顯的差異,國家鼓勵地方在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過程中,創造性地開展海灣保護與實踐,因地制宜增設特色指標,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目前,地方在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過程中,特色性指標考慮較少,有待進一步突破。
美麗海灣是我國海灣保護與治理成效的集中體現,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在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過程中,江蘇、福建、廣東、浙江、山東、海南等地都積極開展創新實踐,多措并舉加強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但是與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的任務相比,仍存在總體資金投入不足、社會資本參與度不夠等問題。
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篩選堅持“優中選優”,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創新性和引領性。加強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應對標國際典型海灣治理,在治理模式、保護路徑、政策創新等領域,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海灣保護樣本,為全球海洋環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強化流域區域海域保護與治理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探索流域區域海域綜合治理的具體路徑,實現全要素、全過程、全系統整體治理能力的提升。建議以省或者流域海域為單位,強化流域區域海域綜合治理的頂層謀劃和系統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治理體系。
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涉及領域多、范圍廣,可統籌推進綠色港口、生態園區示范創建等;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享譽國際的美麗海灣保護案例為目標,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創新實踐,積極開展美麗河湖及美麗海灣協同共建,全域開展美麗海灣建設,探索海洋領域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具體路徑等。
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在持續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的同時,更要關注美麗海灣長效保護機制的建設,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是推動海灣實現建設、鞏固、提升的前提和基礎,建議借助EOD等模式探索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機制,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等參與到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