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冰妍 程宗浩 周錦成 姜成葛 李長玉
摘 要:《中國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指出,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將突破500萬輛,帶動國內經濟增速超過20%。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將趁勢蓬勃發展,成為重點機遇賽道。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國家發展新能源汽車的重點區域,在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扮演了重要的“領頭羊”角色。基于此,本文對新能源汽車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布局進行分析,厘清當下面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加強基礎建設、完善國家政策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能源 粵港澳大灣區 產業鏈布局
1 新能源汽車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背景
交通運輸業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汽車行業目前也仍是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問題日益突出,節能減排、低碳發展勢在必行。得益于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新能源汽車應運而生,也成為了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完成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重要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區域,也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領頭羊”,現已形成比較完備的產業鏈和龐大的產業規模,無論是技術還是水平都在全國遙遙領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任務之一,并在多個方面明確了具體措施,其中包括: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支持企業建設創新平臺,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充電、加氫等配套設施。
隨著眾多新能源汽車項目的投產與落地,粵港澳大灣區已然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重地,并形成了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為方向,以核心技術研發及關鍵零部件制造為基礎,基于汽車制造行業及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所形成的產業集群。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粵港澳大灣區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其發展將直接影響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和競爭力。通過分析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布局情況,有利于梳理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建設存在的困境,明確新能源汽車在產業鏈的核心地位,擴大產業集群優勢,為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奠定基礎。因此,對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 新能源汽車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布局
2.1 從地域上看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情況
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城市之一,坐擁多個經濟貿易港口、南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相鄰、北部有東莞市和惠州市接壤,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被譽為“中國硅谷”的深圳,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競賽的上半場,交出了一份成績優異的答卷:從客運公交逐步普及電動化,再到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保有量,均位居全國前列。深圳已具備較為完整的從新能源汽車的電機、電控、電動總成、配套充電設施到整車制造,研發、生產到銷售的一套產業鏈,其龍頭企業比亞迪領跑各大企業,形成一超多強局面。縱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下半場競賽——智能化,深圳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全國首屈一指的通信技術產業優勢,諸如騰訊、華為等行業翹楚提供的技術支撐。目前,深圳的智能化技術是國內的“天花板”,有相關數據顯示,在2022年,深圳共有1100多家名稱或經營范圍含“自動駕駛、智能駕駛、無人駕駛”的企業,占全國比重近20%。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深圳可以視作鏈條中的芯片、大腦。
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帶一路的樞紐城市,瀕臨南海、東連惠州市、西與佛山市接壤,南與東莞市、中山市接壤,與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僅一海之隔。在廣州,汽車產業是第一大產業,在各方的推動下,現已在東南西北各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群:在廣州北部的花都區,東風日產、風神汽車、大運等整車廠坐落于此,采埃孚、馬瑞利、弗吉亞等重點零部件工廠為汽車產業注入活力,花都汽車城、廣州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為各大企業提供廣闊平臺。廣州南部,在廣汽集團、政府相關部門等各方牽頭下,廣汽智能網聯新能源產業園、廣汽研究院、廣汽埃安、廣汽豐田拔地而起,為當地經濟持續注入動力。在廣州東部,整車廠有廣汽本田、北汽廣州、小鵬汽車等,同時,粵芯、潤芯等重點零部件工廠為當地汽車行業提供關鍵部件,百度阿波羅產業園、廣州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等重點園區基地坐落于此,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在西部,白云湖數字科技城、天河智慧城、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不斷研發新技術,改進新能源技術,加快新能源汽車行業電動化向智能化方向轉型。
與天河接壤的佛山市,制造產業鏈比較成熟,且擁有整車制造企業7家,但是短板也十分明顯,上游的研發、設計發展相對落后,一些關鍵技術受制于海外汽車巨頭。
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六市也因地制宜,在各地龍頭企業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道路,擁有形如動力電池、IGBT、電容、稀土永磁、車用軸承等原材料市場,也有電機電控、內外飾件等產業鏈上游環節,中游的整車制造及下游的運營服務等環節也比較完備,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可以作為對外貿易的港口,在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定位可以是發展營銷、服務,為內地的汽車出口加強營銷、網絡運營等。憑借這次合作,香港和澳門兩地也將乘國家發展大勢,進一步推動兩個特別行政區乃至珠三角地區的發展,為三地的人民帶來更多利好。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倘若把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比作一個有機體,深圳是機體的大腦,廣州是軀干,那么佛山就相當于是造血細胞,源源不斷地為機體制造有機物;其他六市和港澳特別行政區相當于這個有機體的各個器官,執行不同的任務。整個產業鏈優勢互補,協同作戰,朝著建成世界一流汽車產業方向不斷奮斗。
2.2 從核心競爭力來看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布局情況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公告顯示,2022年至今,我國已發布了2787項與新能源汽車有關的發明,其中,廣東區域的483項,占全國的17.3%;在國內公開的1354項與無人機有關的發明中,廣東有164項,占國內總數的12.1%。廣東是中國最大的汽車生產型和消費型省份,它將致力于實現自主創新,繼續加強企業創新的主體作用,加強以需求為導向的科研攻關,在教育、人才等方面為科技創新提供支持,從而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和新的優勢。科技創新永遠是核心競爭力,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深圳作為產業鏈的大腦可謂當仁不讓。在深圳,高科技公司林立,產業龍頭輩出,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邁瑞等一大群高科技公司,以其獨特的技術和創新能力,在世界范圍內占據了一席之地。2020年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20強企業榜單中,比亞迪以9426項專利位列榜首,這個數據比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加都要多,是前19名的7倍,其自主研發的刀片電池、e平臺3.0、dmi超級混動技術等,彰顯其技術創新的絕對硬實力。
3 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的問題
3.1 充電樁、充電站等基礎設施不足
截至2022年6月底,我國擁有的新能源汽車數量為1001萬輛,占汽車總數的3.23%,純電動汽車達到了810.4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數的80.93%。但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缺亟待提升,主要表現在:新能源汽車的充電設施規模較小,運行效益不高,充電樁占比不足,基礎設施建設布局不太合理。在粵港澳大灣區初期的充電樁建設中,會出現未考慮布局合理程度即貿然建設充電樁的情況,如:在有條件的公共停車場,新能源充電樁也沒有全部普及,存在缺漏;在新建的住宅區,開發商對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建設不夠重視,基本不會被列入基建計劃中;在老舊小區里安裝充電樁的費用很高,可利用場地也很少,因此很多運營商都會在距離較遠的地方設置充電樁,車主需要繞行一段距離才能完成充電,這就給他們帶來了一種既費時費力又不實用的感覺,因此大多數的充電樁也都被閑置了。
3.2 原材料成本增加,補貼力度下降讓車企不堪重負
在新能源汽車的調價過程中,提價占據了絕大部分。追根溯源后發現,新能源汽車電池的生產原料是碳酸鋰,碳酸鋰的價格不斷上漲,由此導致新能源汽車的生產成本也在不斷地上漲。新能源汽車企業在研發設計以及制造各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而當前國家沒有提供足夠的政策支持,相關補貼減少且補貼標準也下降,大部分新能源車企都在艱難求生存。根據有關資料顯示, 2018年新能源車企高達487家,然而隨著財政補貼力度趨減,多數新能源車企不堪重負,相繼倒閉。截至2023年,能正常經營的僅剩40多家。
3.3 動力電池回收制度不完善
近幾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回收體系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隨著新能源汽車電池的大規模使用,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問題再次爆發。動力電池回收標準及檢測技術、單體電池的自動化拆解和材料分選技術等產業化關鍵技術的缺乏,導致了電池回收變得十分困難。因此,要面對即將到來的廢舊動力電池大幅增長的高峰期,加快建立回收利用體系、推動創新梯次利用電池的商業模式,已經成為了當務之急。
4 對策和建議
針對產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加快對充電站、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國家應完善政策法規,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源傾斜力度,加大研發核心技術的投入力度,從而提高充電設備的質量和效率。由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4.1 加快建設步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基礎是充電樁。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普及,充電樁和充電站等基礎設施的建立卻沒跟上發展的步伐,國家應根據城市的需求和規劃配套相應數量的充電樁和充電站。不僅如此,充電的多樣化也應納入考慮范疇,以滿足私家車、公交車和貨車等各類車的充電需求。在加快基礎設施建立步伐的同時,更要提高充電樁和充電站的利用率和質量,對于多余的“僵尸樁”應及時清理,加強對基礎設施的維護,建立良好的安全體系,做到資源利用最大化,讓車主買的放心、用的安心。基礎設施的完善對于用戶購買新能源汽車具有促進作用,既解決了車主的顧慮,又增加了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從而擴大市場的占有率和需求。
4.2 加大對基礎建設的資源傾斜和研發技術的投入力度
新能源汽車作為新興產業,發展時間較短,仍需要相關政策支持和引導。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由初期轉變為成長期,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隨之退坡,補貼標準也逐步下降。為了解決新能源車企面臨的資金困境,國家應完善相關政策,可與相關車企進行合作,將補貼轉投到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加快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同時,加大研發核心技術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能力,提高充電站、充電樁的充電效率,降低能源的消耗并更好地推廣新能源汽車。
4.3 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生態優勢
以市場需求為風向,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優勢,加快新能源汽車及配套產業的創新發展。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在電動汽車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的不足,加強其在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和電池、電機等核心技術方面的合作交流,為粵港澳地區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5 結語
新能源汽車作為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其發展將對整個汽車產業產生深遠影響。未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要全產業鏈共同發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新能源汽車的推廣過程中,需要從技術、政策、產業和使用等多個層面共同推進,以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和經濟中心,是國家重要的戰略地區,擁有較為完整的汽車產業鏈布局,但當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存在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自主創新能力弱等問題。因此,要根據自身優勢特點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補齊產業鏈短板,從根本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未來還需要對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進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討,同時也希望粵港澳大灣區能夠不斷優化自身的產業布局,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基金項目:
廣東省教育科研項目(2021GXJK105)基于產教融合的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澤鵬.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與對策[J].內燃機與配件,2021,No.325(01):154-155.DOI:10.19475/j.cnki.issn1674-957x.2021.01.072.
[2]張虹鷗,吳康敏,王洋等.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驅動發展的科學問題與重點研究方向[J].經濟地理,2021,41(10):135-142.DOI:10.15957/j.cnki.jjdl.2021.10.015.
[3]鞏若琳,李文琦.《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研究[J].商訊,2020,No.200(10):23-24.
[4]郭敏,張昊,陳茜雯.我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態勢研究——基于國內1988—2018年專利數據的分析[J].河南科學,2020,38(01):128-137.
[5]吳亞芳.“新基建”背景下公共充電樁發展問題及策略分析[J].產業創新研究,2020,No.41(1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