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偉

2023年5月18日,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抵達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參加中國—中亞峰會歡迎儀式。
在隆重紀念“一帶一路”倡議問世十周年之際,我們在此提出該倡議的十大戰略創新。它既是對“一帶一路”倡議發展十周年的經驗總結,又是未來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對策建議。拋磚引玉,以期正果。
創新之一:以地緣經濟戰略化解地緣政治戰略。美西方頑固堅持盟國體系、遏制戰略、冷戰思維等傳統地緣政治戰略;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則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鏈供應鏈延伸、貨幣互換、跨境電商等地緣經濟工具來化解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地緣政治包圍圈。
創新之二:以“全球化2.0版”替代“全球化1.0版”。以美國為主導、以西方國家為主體的全球化1.0版由熱錢推動,在全球制造金融危機和經濟泡沫、在各國國內制造貧富兩極,增加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則是以直接投資為主、帶動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走向現代化和世界市場聯結的全球化2.0版。
創新之三:共享發展機遇的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貿易大國和外匯儲備大國,應當具備相應規模的全球資源調配能力。這種能力不是用戰爭、掠奪、殖民、霸權的方式來攫取的,而是通過幫助資源出口國加快發展、通過平等互利的方式取得的。
創新之四:以板塊化為特點的區域互聯互通機制。“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各大項目并不是全球各國以同一種方式、同一種速度建成的。共建“一帶一路”在不同地區、根據其不同特點、以不同方式來實現互聯互通和區域治理,并通過各板塊之間的聯結來實現各大洲之間的互聯互通。
創新之五:以漸進式改革構建全球治理體系。“一帶一路”倡議創造全球治理體系的漸進式構建方式:一是在微觀領域,通過在各領域的規則創新逐步實現國際規則的合理化;二是在宏觀領域,構建和壯大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的新型多邊合作機構和國際組織,補充和發展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治理體系。
創新之六:民心相通、文化共存的軟實力提升。“一帶一路”倡議面對美西方的輿論戰和認知戰,始終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標準“軟聯通”的支撐,在共建國家建設爭取民心和改善民生的“小而美”工程;同時,把各國文化和世界各種文明的多樣性共存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涵,由此發展出具有凝聚力的軟實力。
創新之七:構建安全與發展并舉的戰略能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內涵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同時也為世界各國塑造持久和平的安全環境。發展是安全的前提,安全是發展的保障。中國將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構建安全與發展兼備的戰略能力。
創新之八:塑造內外兩個結構結合的高質量發展環境。“一帶一路”倡議是將中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種結構高度結合的產物,以中國的發展為共建國家提供發展機遇,以共建國家的發展為中國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一帶一路”倡議的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國內的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創新之九:陸海空網多式聯運的新形態大通道構建。“一帶一路”建設的大通道超越了傳統的“鐵公基”(指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模式,是將陸海空網一體化、多式聯運、金融貿易便利化、數字太空、綠色生態、城鎮園區、健康民生等新業態、新形態集于一體的復合經濟體模式。這個大通道將遍及全球各大洲,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實的物質支撐。
創新之十:“全球南方”融為一體的經濟基礎體系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共建國家與“全球南方”幾乎全覆蓋地疊加在一起,二者具有不可分的天然聯系。“全球南方”需要全要素的高度聯結,才能取得在全球事務中的話語權和引導權。“一帶一路”倡議恰恰為此提供了最重要的聯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