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先青
“南海仲裁案”是由美國幕后策劃、菲律賓單方面挑起的一場政治鬧劇。“南海仲裁案”所謂“裁決”于2016年7月出爐后,中國外交部立即發表聲明強調,該“裁決”是無效的,沒有拘束力,中國不接受、不承認。
所謂“裁決”出爐七年來,美國及個別國家持續利用它進行炒作,干擾中國海上維權,破壞中國國際形象,挑撥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關系,從未放棄利用“裁決”向中國施壓的企圖。
近年來,美國國務院都會在所謂“裁決”出爐的周年紀念日發表聲明“舊事重提”。特朗普政府2020年7月13日發表了南海政策聲明,誣稱中國不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稱《公約》)和“國際仲裁”,“脅迫”“霸凌”鄰國。美國國務院的聲明放棄在南海島礁主權歸屬問題上的中立立場,公然否定中國對南海島礁的主權。拜登政府繼承這一立場,美國國務院在2021、2022、2023年的7月均發表“裁決”周年聲明,試圖保持國際輿論熱度,向中國施壓。
美國還在其主導或參與的重要雙多邊外交場合大肆污蔑中國不遵守《公約》和所謂“裁決”。縱覽西方主流媒體報道或相關政府聯合聲明,近年每逢美歐領導人峰會、七國集團(G7)峰會、美日印澳四國機制(QUAD)部長級會議和領導人峰會,必會出現對南海地區所謂“脅迫”“霸凌”行為“擔憂”的表達,無理要求中國遵守所謂“裁決”。美國在東亞系列會議等場合也會大放厥詞,根據所謂“裁決”拒絕中國在南海的主張,慫恿其他國家利用“裁決”反對中國在南海的權利主張。
美國采取的一個新手段是建立專門平臺炒作所謂“裁決”。今年7月,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旗下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在其網站上開辟“仲裁支持追蹤”(Arbitration Support Tracker)欄目,列舉了截至今年7月支持用所謂“裁決”解決南海爭議、對“裁決”積極表態和反對“裁決”的國家名單,并提供了相關聲明鏈接。菲律賓外交學院(FSI)也于今年7月開辟所謂“西菲律賓海”網站,其中專門羅列2016年所謂“裁決”的關鍵結論,以及支持所謂“裁決”或承認其“積極意義”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名單。
再就是利用具體事件炒作所謂“裁決”。近年來,美西方輿論相繼炒作中國漁船出于天氣原因在部分南沙島礁避風(美西方輿論中所謂的中業島、牛軛礁“中國民兵船集結”)、中菲在仁愛礁對峙(實為菲為加固其非法“坐灘”破舊軍艦而多次試圖偷運建筑材料上礁而被中國海警依法執法)、中國與印尼在南海西南海域發生漁業糾紛、中國海警船與越南漁船在西沙海域近距離接觸等事件,無一例外在報道相關動態時提及所謂“裁決”,暗指中國“不遵守裁決”是導致這些摩擦事件的主因。
美國還試圖通過外交和援助手段擴大支持所謂“裁決”的陣營。據“亞洲海事透明倡議”網站統計,美方聲稱全球已有24個國家的政府公開呼吁中國“尊重裁決”,19個國家的政府對“裁決”發表了“積極的聲明”,片面宣稱2022年11月以來已有16個國家的政府從“積極承認”轉向“全力支持”,并認可所謂“裁決”具有“法律約束力”,比如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和印度。美國還試圖誘使其他南海權益聲索國利用所謂“裁決”向中國施壓,強化非法聲索。
總而言之,過去七年來,美國變本加厲地利用“南海仲裁案”所謂“裁決”進行炒作并向中國施壓,有關聲明絕口不提《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并未就島礁領土主權問題進行規范,也不提“臨時仲裁庭”對南海島礁領土主權爭端無管轄權的基本事實,更不提中國早在2006年即根據《公約》第298條將涉及海洋劃界、歷史性海灣或所有權、軍事和執法活動等方面的爭端排除出《公約》強制爭端解決程序,以及中方對所謂“裁決”無效之聲明。美國這樣做,有著明顯的政治目的。
一是在國際上徹底“搞臭”中國。美西方國家利用其在國際上的優勢話語權,不斷向國際信息池注入“中國不遵守裁決”等單方面素材,污名化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和維權行為,不斷強化“中國是規則破壞者”的認知,破壞中國全球外交的聲譽基礎。
二是構建“合法”介入南海的理由。作為南海域外國家,美國想在南海充當“世界警察”,根據自身利益曲解《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利用所謂“裁決”將其介入南海問題正當化。美國還以踐行對盟友的承諾為由,要求中國遵守所謂“裁決”,挑動南海區域國家對立,為其介入南海尋找戰略支點。
三是針對中國實施“成本強加”戰略。所謂“裁決”為美國在南海的軍事、外交施壓、經濟制裁以及輿論“污名化”行動提供了借口,美國試圖通過它們增加中國南海海上維權行動的成本代價。

2020年7月13日,美國國務院在其網站上發布“美國關于南中國海海事聲索的立場”文件。
四是渲染“中國威脅”,黏合盟伴國家。美國通過污名化中國不遵守《公約》和執行所謂“裁決”,將中國與有關國家對立起來,試圖通過塑造一種“共同威脅的認知”,構筑旨在遏制中國的南海議題聯盟體系。
美國帶著菲律賓等國不斷炒作“南海仲裁案”所謂“裁決”,對中國南海海上維權帶來諸多影響:一是中國需花費更多外交精力向不了解真相的國家進行解釋溝通;二是美西方國家根據“裁決”進行無休止的軍事挑釁活動,增加地區安全風險;三是加劇地區國家間的互不信任,增加中國推動以“雙軌思路”解決南海問題的難度,阻滯“南海行為準則”(COC)磋商進程,并且始終提醒部分國家今后仍有針對中國提起新的“國際訴訟”的空間;四是加重中國維護國際形象和聲譽的成本。
針對這些不利影響,我們應多管齊下加以破解。外交上,耐心解釋中方立場,破解美國試圖建立“裁決支持聯盟”的企圖;軍事上,加強能力建設,堅決反對、反制美國發起的挑釁活動,展示維權決心;輿論上,加快構建應對美國敘事的理論和政策體系,解決海外社交平臺及主流媒體長期信息供給不足的問題,講好“南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