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榮
9月3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宣布,決定解除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的職務,由烏國有資產基金會負責人烏梅羅夫接任。這是自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烏政府最重要的一次人事變動。目前,俄烏前線戰事膠著,烏克蘭反攻進展緩慢,烏方此時更換防長引發廣泛關注。
澤連斯基撤換防長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烏國防部貪腐案頻發,列茲尼科夫作為防長難辭其咎。實際上,其可能被解職的消息已經流傳了幾個月。今年1月,烏媒體陸續曝出國防部以虛高價格采購軍用食品等貪腐丑聞,導致澤連斯基撤換了國防部副部長等高官。列茲尼科夫聲譽受損,但仍被留任防長。外界猜測,原因可能是列茲尼科夫參與的軍援談判尚未結束,且烏內部缺乏合適人選接任。然而,僅半年以后,烏國防部高價采購軍服、地方征兵機構官員受賄等丑聞接連被曝光,成為壓倒列茲尼科夫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且威脅到澤連斯基個人威信。基輔國際社會學所7月底公布的民調顯示,多數人認為烏腐敗行為在開戰以后不減反增,總統及總統辦公室應對此負主要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澤連斯基決定撤換防長,目的是去除政治風險,維護政府威信,安撫民眾和提振軍隊士氣。
二是烏克蘭反攻困難,導致西方國家批評聲音增多。根據烏國防法,國防部主要負責制定國防政策和國防預算以及為軍隊提供武器、裝備、食品和物資,不參與作戰行動。烏國防部本不應為反攻不順“背鍋”,但涉及軍用物資的貪腐事件頻發的確會削弱烏軍的戰斗力,也會讓西方國家的在野黨獲得攻擊政府援烏政策的口實。美國國務院發布的報告承認,烏政府和私營部門的腐敗對美國對外援助的有效性構成風險,需要予以嚴格監督。8月以來,美英德等西方國家領導人與烏政府明顯加強了互動,更換防長或是多方協調的結果。
三是列茲尼科夫與西方以及澤連斯基執政團隊之間的關系并非“完美”。他曾公開稱,烏克蘭需要西方提供的是軍援,而不是建議。他還反對澤連斯基頒布新動員令,認為議會批準的動員令尚未完成,沒有必要發布新動員令擴大征兵范圍。此外,烏媒稱,列茲尼科夫與烏總統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之間關系不順。9月5日,列茲尼科夫提出辭職,但否認有關個人貪腐的指控。由于其屬于澤連斯基執政團隊核心成員,擔任防長期間在游說西方軍援方面作出重要貢獻,因此未來仍有可能在政府內繼續發揮作用,甚至擔任重要職務。
新任防長烏梅羅夫1982年出生于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的一個克里米亞韃靼穆斯林家庭,20世紀90年代舉家返回克里米亞,先后在烏國家管理學院和國立技術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學位。2007~2019年,烏梅羅夫擔任克里米亞韃靼人團體領袖穆斯塔法·哲米列夫的助手,2019年進入政界,加入聲音黨,并當選議員,2021年擔任“克里米亞平臺”的聯合主席,2022年9月開始擔任烏國有資產基金會負責人。烏梅羅夫是烏首位擔任內閣部長和首位進入核心決策圈的克里米亞韃靼人。在任防長前,他在烏國內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遠不及列茲尼科夫。
烏梅羅夫的優勢在于:其一,他被認為是克里米亞問題強硬派,長期致力于收回克里米亞,參與制定了多項與少數民族和人權有關的法律。外界認為,澤連斯基試圖通過對他的任命表明收回克里米亞的決心。其二,他善于溝通,談判和國際公關能力強,在美國、土耳其和中東國家擁有廣泛的人脈,曾參與俄烏談判、黑海糧食外運協議談判和成功組織換俘。澤連斯基期待他能夠從西方爭取更多的援助并推動烏克蘭與穆斯林世界的關系。其三,他有一定的管理和執行能力,在擔任烏國有資產基金會負責人期間加速推進了國有資產私有化改革。澤連斯基期待他通過改革,使國防部擺脫官僚主義,并改善國防部與軍隊和社會的關系。其四,他從政以來無不良記錄。他的短板在于對于國防部和軍隊的工作缺乏經驗。
烏梅羅夫擔任防長后立即宣布,將設立軍事監察員的職位負責處理公眾和軍隊的軍事需求,推進國防部的數字化,對國防部所有下屬機構進行審計,改革國防部的采購系統,創建軍人電子身份證,以展現國防部的新形象。9月11日,烏梅羅夫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通話。接下來,烏梅羅夫將努力爭取更大力度的軍援,并推動澤連斯基的“和平方案”獲得更廣泛的國際支持。

2023年9月6日,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批準任命烏梅羅夫為國防部長。
自澤連斯基擔任總統后,持親西方反俄立場的加利西亞派占據了烏政壇,國內相對親俄的政治力量日益邊緣化,并在烏克蘭危機升級后徹底失去生存空間。作為“80后”,烏梅羅夫受美西方的影響更大,其所采取的相關政策將比烏政壇“60后”“70后”人士更加激進。對烏梅羅夫的任命是烏克蘭政治日益激進化和地緣政治化的一個縮影。
澤連斯基政府在財政、戰事、戰后重建等方面越來越依賴西方的經濟和軍事支持,重大決策必須考慮西方的建議。無論烏撤換防長決策是否受到西方影響,烏梅羅夫的克里米亞韃靼人身份及其激進的反俄立場標志著他將帶著克里米亞問題參與國家決策,這對于烏克蘭的韃靼人和激進反俄派將起到鼓舞作用。
不過,撤換防長對烏克蘭危機進程的影響有限。烏克蘭希望從西方獲得足夠軍援、盡快取勝和收復領土,但美國竭力控制節奏,采取逐步突破紅線策略,對烏援助細水長流,目的是以盡可能低的成本和風險消耗俄羅斯實力,叫囂俄的威脅以“綁架”歐盟。美國發布的對烏政策文件以及對烏援助和培訓計劃顯示,美國沒有盡早結束沖突的意圖。今年8月,美國將對烏公民的“臨時保護身份”政策延至2025年4月19日。這表明,美國至少在2024年總統選舉前將維持現有政策。可以預見的是,隨著西方培訓的烏克蘭軍人和援助的先進武器陸續進入戰場,烏克蘭將更多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俄也將擴大對烏的打擊范圍,這必將造成沖突的延宕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