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要:近年來,隨著能源危機加劇,汽車行業普遍擴大了對新能源的研究及推廣應用,促進了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職業院校在汽車類專業高質量發展之際,應結合新能源汽車專業高質量教學要求持續建設優質教學資源為其實踐賦能。文章中闡述了此類資源在豐富教學內容、滿足學生需求、提高教學效果方面的意義,分別從“1+X”制度、資源庫建設、專業教學需求、校企合作四個方面,提出了幾點較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新能源汽車專業 優質教學 資源建設
目前,職業院校在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中已加強了對專業教學資源庫課程的開發及建設工作。隨著此類專業資源庫課程建設及教學工作的持續深入開展,增加了對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需求。從各大職業院校的實踐經驗看,在不同建設路徑下可開發、挖掘、利用不同的優質教學資源,進而實現對國家職業教學資源、新能源汽車行業資源、新能源汽車企業資源、職業院校教學資源的整合及應用,全面提高該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下面先對其建設意義做出簡要概述。
1 新能源汽車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意義
1.1 豐富教學內容
新能源汽車專業主要包括新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選修課(如表1),專業課程數量相對較多。在當前階段,職業院校進行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不僅可以根據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比重,進一步融入行業資源豐富各類課程中的內容,還能夠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結合優質教學資源優化專業課程教學方案,持續優化教學知識并完成對專業技能的拓展。例如,當前階段部分職業院校結合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現狀,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進一步對其基礎資源進行了覆蓋,拓展了可以反映該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的前沿技術等。
1.2 滿足學生需求
職業院校汽車類專業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學習需求有所不同。尤其是近年來此類院校招收的學生屬于“新世代”,在學習意識、職業規劃、個性塑造、生活習慣、互聯網使用經驗方面的存在較大差異,既要求職業院校在該專業加強對在線教學方式的應用,又希望自身的學習與就業直接相關。因而在學生個性化需求、差異化學習方式、自主化就業選擇等前提下,此類院校應加強該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更好的借助此類資源在廣度、精度層面,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無人駕駛技術屬于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新興技術,部分院校在開設的專業課程中,理論涉及較少,實踐課程也比較缺乏,部分學生想要深入學習、掌握相關技術存在一定的困難,此時需要借助行業資源、企業資源、院校中的研究成果等補充該方面的不足,進而滿足學生需求等。
1.3 提高教學效果
現代職業院校中的新能源汽車專業教學工作中,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已明確了技術要素主導的教學資源配置方案,產生了較好的應用效果。當前,正值此類專業高質量建設、高水準實施階段,要求教師持續吸收前期教學改革中積累的技術賦能經驗,持續擴大對相關技術要素的配置比例,全面提高其教學效果。例如,在“線上+線下”教學方式下,職業院校本身的教學資源有限,此時可以將教學工作對接到國家職業教學資源庫應用平臺,關聯到校企合作平臺,或者與“實訓教學”中的仿真平臺融合起來,通過增加科學理論、實用技術方面的優質教學資源,更為高效的把線上教學工作擴展到課外教學之中,提高整體上的教學效果。
2 新能源汽車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路徑
進入中國式現代化改革時期后,職業院校根據工業化、生態化、數字化、產業化方面的“并聯式”發展要求及資源融合途徑,進一步加強了新能源汽車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從筆者對相關文獻的搜索、查閱、自主學習,以及同行交流研討結果看,當前的建設路徑主要集中在制度路徑、平臺路徑、教學開發路徑,以及校際與校企資源共享等方面。為了論述的清晰性,下面分別從“1+X”制度、國家資源庫、專業教學需求、校際資源共享及校企合作方面,對其實施措施展開具體分析。
2.1 結合“1+X”制度,融入行業優質教學資源
我國在“十四五”規劃中,從產業政策角度把新能源汽車產業定位為“戰略新興產業”,并且強調了高質量發展主題下的電動化、智能化、聯網化發展要求。但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專業人力資源市場中的高質量、復合型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的人才供給之間存在不平衡問題。在這種現狀下,職業院校應結合“1+X”制度融入行業領先優質資源并將其轉化為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建議職業院校在該制度下將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結合起來,確保建設資源的適配性。
例如,職業院校在模塊化設計方法下可根據構建“四層級”課程體系:(1)通過專業基礎模塊與基礎能力模塊,設置基礎認識共享層級;(2)按照專業特點將核心課程分為職業就業、信息基礎、個人素養、公共基礎、軍工文化、思政教育等子模塊,并通過產教融合實習基地合理設置專業知識與技術學習層級;(3)透過工匠型模塊、復合型模塊滿足學生個性差異下的專長定向學習需求,形成分層教學層級;(4)融合“崗課證賽”,設置頂崗實習層級。然后,根據上述“四層級”中的各個模塊功能需求,選擇適配性較高的行業領先優質資源,進而打造新能源汽車專業“金課”。
2.2 依托國家資源庫,建設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庫
我國已建成國家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職業院校在新能源汽車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期間,可以依托“大平臺+小系統”的基本應用框架,將院校教學系統與國家職業教育資源庫應用平臺進行對接,一方面利用其中的資源快速輔助該專業建成資源庫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借助其中的優質教學資源,開展“輔教”、“助學”工作。
例如,職業院校在“實踐教學為導向”下,可以按照學生職業規劃及職業成長中所需的實踐能力劃分出基礎能力、專業能力、專項能力、拓展能力。然后,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要求下,列舉各項能力下的具體指標,進而選擇與之匹配的優質教學資源,完成教師專業素質提升與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具體而言,前三種能力中可以對應到基礎課、核心課、選修課中,再根據其課程中的知識、技能、素養設置相關指標。在最后一項能力方面,應利用平臺資源研發如下課程:(1)車聯網系統開發與應用維修;(2)汽車單片機及網絡通信技術;(3)校企合作訂單課程;(4)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等。這樣做,既有利于保障雙證融通條件下的特種電資質、汽車診斷工程師、行業企業認證等證書考核,也能使兩大教學主體在產品開發、試驗試制、生產制造、檢測調試、技術標定、售后服務全產業鏈條上,全面掌握相關理論與實踐技術。以“輔教”為例,職業院校將教學系統接入國家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應用平臺后,教師可以結合其中的資源按課程中心、資源中心兩大部分開展“輔教”方案設計,提升教學效果。如圖1。
2.3 根據專業教學需求,自主開發優質教學資源
新能源汽車專業課程種類較多,在不同的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不同的資源建設需求與使用要求。但是,無論在“1+X”制度下融入行業領先優質資源,還是國家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應用平臺優質質量,與實際專業課程之間存在局部差異。尤其在新開專業中,上述資源庫中的資源并不完善。在這種條件下,職業院校應通過提升專業教師素質的途徑,激勵其自主開發優質教學資源。
例如,在電工電子課程教學時,牽涉到電力、自動化技術、電子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等多項內容,并且教學重點集中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此時,教師利用上述兩種路徑獲取電力行業資源與前沿通信技術,并在其基礎上進一步開發與“實訓教學”相關的自動化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等資源,進而保障整個教學資源的完整性與可利用性。通常條件下,教師需要進行按照教學資源設計、教學資源開發、教學資源應用、教學資源應用評價等進行實施。(1)在資源設計方面,應遵循教學設備、教學資源、任務工單及實訓指導說明書相關要求、原則、撰寫步驟,完成教學資源形式與內容設計。(2)在教學資源開發時,應注重實驗臺架、實驗箱、微視頻、實訓指導說明書的開發。(3)應用時包括仿真系統中的應用與實驗測試后的實際應用。(4)開展綜合評價,并通過應用效果與學生反饋結果,進一步優化設計方案等。
2.4 推進校際資源共享,增強合作企業資源引進
我國職業院校以“校企合作”為主要模式,旨在整合資源、縮小人力資源市場供應均衡、實現對職業人才專業技能的培養。新能源汽車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中的核心是“資源”,此類院校一方面應通過與其他院校資源共享、學分互認的機制使各職業院校間的同專業資源獲得有效共享,解決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同時滿足其優質教學資源建設需求。另一方面應積極在深度的理論層面、廣度的技術層面、精度的指標層面,增強對合作企業資源的引進。
例如,當前職業院校已開始建設特色產業學院,其中牽涉“公共技術服務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協同創新中心”、“校企合作工作站”等組織機構及實訓基地。此類學聯在新能源汽車專業資源建設時,可以根據院校之間的特色產業學院資源共享方式,促進各自的智能網聯汽車研究、汽車虛擬仿真工廠建設。或者,根據上述機構及實訓基地打造“產、學、研、轉、創、用”于一體的創新平臺,把各方面創新的理論、技術等快速轉化為可資利用優質教學資源。以比亞迪的“金微工匠”、陜汽的“三秦工匠”為例,職業院校可借鑒該方面的經驗,進一步整合院校內教學資源與各家合作企業的資源,更好的在吸收企業資源基礎上促進實訓地基與學院的深度融合,全面促進優質教學資源整合與利用工作。
3 結語
總之,新能源汽車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內容豐富,在該專業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由于職業院校在近年來的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積累了不少教學資源建設經驗,此類院校在新時期的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應積極吸收前期建設經驗,另一方面應根據不同的建設路徑下探索與自身適配性較高的實施措施。結合上述分析,建議從制度路徑、資源庫路徑、教學路徑、校企合作路徑,深入開發、挖掘與新能源汽車專業相關的行業資源、國家資源庫資源、教學資源、校企資源,全面拓展該專業優質教學資源,滿足其高質量教學需求,為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培養出綜合素質全面、勝任力強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項目名稱:咸陽職業技術學院2022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能源汽車專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探究,項目編號:2022JYB33。
參考文獻:
[1]劉亮,王慧.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建設[J].時代汽車,2023,9(6):66.
[2]李澤軍.省域高水平新能源汽車專業群建設探索與實踐[J].內燃機與配件,2022,14(21):117-119.
[3]池杜旺.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建設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2,17(9):151-154.
[4]張清郁,周建仁.產教融合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的建設研究[J].低碳世界,2022,12(6):187-189.
[5]彭波.關于高職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建設的思考[J].時代汽車,2022,7(22):71-73.
[6]吳中華.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與專業建設規劃[J].內燃機與配件,2021,18(10):225-226.
[7]何永康.職業院校新能源汽車教學中實驗教學平臺的應用探索[J].汽車維修技師,2023,9(5):108-109.
[8]牛文學,賀丹,劉志強,等.職業本科新能源汽車工程技術專業智能網聯汽車實訓室建設初探[J].汽車實用技術,2022,47(24):142-148.
[9]干文麗,曾如平.新時代職業院校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辦公室業務,2022,10(2):87-88.
[10]郭三華,王晶,宋影飛.高職院校創新型教師團隊的構建與實踐——以新能源汽車技術職業教育教學創新團隊為例[J].機械職業教育,2022,17(8):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