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我國外國文學研究發生了明顯的范式轉移。一方面,世界文明互鑒成為中國外國文學研究者的宏大文化視野。研究對象不再囿于英美文學,而是漸次拓展到愛爾蘭文學、澳大利亞文學、印度文學、東南亞文學、非洲文學和加勒比文學等。世界文明互鑒的巨大張力將文學研究者的目光從舞臺中央的英美文學挪開,轉向其他國度和民族的文學傳統和文學作品,以比較視野,從文學的角度為“文明的力量”提供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例證。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非洲文學研究在我國異軍突起,世界非裔文學被學界重新審視,并煥發出璀璨的光芒。另一方面,以非洲文學和非裔文學研究為代表的中國外國文學學者,致力于探索具有中國視角的批評路徑,打造具有中國立場的批評話語,擺脫了西方20世紀末形成的基于多元文化主義和差異政治的族裔文學批評方法的窠臼,形成了中國學者的創新性理論和實踐。例如,朱振武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等期刊發表系列文章,提出“三大流散理論”“非洲性理論”,建構了以“文化共同體”為中心的“中國非洲文學學”理論。而對于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非裔文學,包括本人在內的眾多學者從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跨學科視角出發,重新審視了世界非裔文學的美學特色、歷史意義和現實維度。
本期的三篇文章都體現了上述的轉向。由羅良功、黃暉主持,國內眾多知名學者參與的《“中國非洲文學學與世界文學批評”筆談》,是國內多家期刊發起的多輪筆談之一。本次專欄聚焦“中國非洲文學學與世界文學批評”,主要借助非洲文學“三大流散理論”和“非洲性理論”來重新審視、思考和理解世界文學,觀測當前世界文學批評的新變化和新趨勢,并由此參與到世界文學新格局的對話構建中。筆談認為,朱振武教授構建的“中國非洲文學學”立足中國立場和視角,以世界文明互鑒為宏大歷史文化坐標,對非洲文學從本土與流散、殖民與后殖民、中心與邊緣、傳統與現代等多個維度進行審視,呈現了一個多維、立體、生動的非洲英語文學樣態,并為世界文明多樣性提供了一個生動案例。程彤歆、劉白的《以幻想言說歷史:科爾森·懷特黑德〈地下鐵道〉中的非洲未來主義書》聚焦小說中的非洲未來主義書寫,探討了懷特黑德對美國種族問題富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書寫,并闡述了作品的當代意義。張琳的《論科爾森·懷特黑德小說〈地下鐵道〉中的棉花敘事》以棉花敘事為線索,分析了內戰前美國南方棉花王國的形成、黑人棉奴的命運,批判了美國當代社會中的種族極權主義問題。本期專題的三篇文章是我國非洲與非裔文學研究積極探索、求新求變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