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非洲文學學與世界文學批評”筆談

2023-10-24 06:43:08羅良功黃暉
山東外語教學 2023年1期
關鍵詞:文化研究

羅良功 黃暉

羅良功(主持人語)

近年來,隨著非洲國際地位的提升和非洲文學影響力的擴大,非洲文學研究逐漸成為世界文學研究的一門顯學。2021年10月,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緊接著,布克獎、龔古爾獎、卡蒙斯獎和紐斯塔特獎等多種著名國際文學獎項皆被非洲或非洲裔作家斬獲,當年因此也被稱為“非洲文學年”。非洲文學年是非洲文學日益繁盛的集中體現,預示了世界文學的新動向,亦反映了世界文化交流的新變化。

目前,非洲文學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更多相關研究課題(如非洲英語文學、非洲法語文學、非洲文學史)和研究機構得到政府和學界大力支持,非洲文學學作為一個新的學科呼之欲出。朱振武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中英文版上發表的三篇長文(2019年第7期的《流散文學的時代表征及其世界意義——以非洲英語文學為例》、2022年第8期的《非洲文學與文明多樣性》、2022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的“The Africanness of African Literatures and New Patterns in Human Civilization”)及其在《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0月22日第4版的“揭示世界文學多樣性,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和《文史哲》(2022年第6期的《中非文學的交流誤區與發展愿景》)上發表的系列文章提出的“三大流散理論” “非洲性理論” “非洲文學的三個世界”說和“輾轉體認說”,初步構建了中國非洲文學學。

中國非洲文學學系列理論的提出引發了學界的熱切關注。眾多專家學者就“非洲文學的研究方法與理論建構”展開了多輪筆談,并立足中國立場和中國視角,就非洲文學研究的方法路徑、話語體系和理論創新展開深入交流。本次筆談專欄聚焦“中國非洲文學學與世界文學批評”,主要借助非洲文學“三大流散理論”和“非洲性理論”來重新審視世界文學,觀測當前世界文學批評的新趨勢,并由此參與到世界文學新格局的對話構建中。

黃暉(主持人語)

近年來的非洲文學研究出現了新動態、新形態,形成了多樣化、多元性的特點。這一特點是在新的歷史時期,經由新的認知經驗并緊密結合國家發展的時代需求而形成,非洲文學研究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學術自覺與創造激情。這一時期全面拓寬了非洲文學研究,并將這一學科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朱振武教授領銜發表的三篇宏文就是其中最成功、最具說服力的范例。

《流散文學的時代表征及其世界意義》一文深入辨析并重新闡釋了流散文學的邊界和核心等問題,以“流散”為整體回溯了非洲英語文學的流脈和沿革,言說了非洲英語文學的蓬勃發展態勢,也以極富前瞻性的視野在某種程度上預見了2021年“非洲文學年”到來的必然性。《非洲文學與文明多樣性》以及《非洲文學的非洲性與文明新形態》二文,進一步以“非洲性”為論述基點,進行非洲文學研究的整體理論建構,也逐步完善了“中國非洲文學學”。正如“文學性”是對文學何以為文學的探討,“非洲性”意在闡明非洲文學的本質與內核,對非洲文學產生和發展的底層邏輯和基礎紋理進行深度剖析與重述。

郭英劍(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

朱振武教授的大作全面充分展示了對研究方法和理論建構兩大關鍵詞的重視,為學界研究做出了表率。既能大處著眼,又能小處著手。這里的“大”,是把容量頗大的非洲英語文學以及更大的非洲文學和流散文學作為研究對象,展現出恢弘的研究格局;而“小”可以小到一位作家、一部作品、一個人物、一個意象。正是基于這種學術視野和精準的研究方法,振武教授團隊才在理論建構方面成果頻出。無論是2019年以非洲英語文學為基礎提出的“異邦流散、本土流散和殖民流散的表征”(朱振武、袁俊卿,2019:136),還是2022年以更具整體性的非洲文學為基礎提出的“去殖民性、流散性和混雜性的文化表征”和“秉持自我、消弭隔閡、牢記歷史但又眼望前方的‘非洲性”(朱振武、李丹,2022:163),都極具理論深究和創新意識。特別是“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的倡議(朱振武,2021),深具理論構建意識。可以看出,從2019年至今,振武教授在理論建構之路上留下了“由小到大、由淺入深、步步為營、矢志不移”的清晰印記。

我近年來研究的重點是美國亞裔文學和美國族裔文學,2021年度所獲得的國家社科重大招標課題是“美國族裔文學中的文化共同體思想研究”,這看似與朱振武教授的“非洲英語文學史”研究無甚關聯,其實并非如此。文學是相通的。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我開始關注美國華裔文學,也發現國內外美國華裔文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朱振武教授文中所提及的“存在生搬硬套理論的現象,不少研究缺乏問題意識,對小說文本、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論證不夠扎實和細致”(朱振武、袁俊卿,2019:157)有相似之處。如何進一步深入美國華裔文學研究,是我進入該領域從事研究的最初動力。后來,我又把視野拓展到涵蓋面更廣的美國亞裔文學,這就不可能不關注美國的族裔文學,這是朱教授所言的“文學共同體”。

朱振武教授在論述“非洲性”時,指出它“是非洲及非裔人民對源自非洲大陸歷史文化的深層認同和對那片故土的深層依戀,是其秉持自我、消弭隔閡、牢記歷史但又眼望前方的文化特質”,而“非洲文學的非洲性正是基于這種文化共同體認同的書寫表征” (朱振武、李丹,2022:164)。而在談論非洲文學的精神內核時,即“非洲性中融傳統和現代、地方和世界、過去和未來為一體的文化混雜性”時(同上: 174),使用“君子和而不同”來描述對應的內在對話機制。在使用“和而不同”描述“文化共同體”時,我和朱振武教授實現了不謀而合。在申報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時,我們團隊就是用的“和而不同”這個核心關鍵詞來闡釋文化共同體。以“文化自覺”為源起、以“交流互鑒”為路徑、以“和而不同”為旨歸的文化共同體思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也體現出“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世界意義。不僅可以用來解決中國的社會發展問題,而且可以為解決諸多“世界之問”提供參考,特別是在解決國際文化交流融合問題方面具有重大借鑒價值。

在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研究領域關注“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體思想至少具有如下價值:有助于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在外國文學研究層面為如何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參考;有助于了解美國的多元族裔文化,增強對美國社會文化的認識;有助于強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認識。總的來說,文化共同體思想不僅適用于朱振武教授領銜的“非洲英語文學史”研究,也適用于美國亞裔文學研究和美國族裔文學研究。

生安鋒(清華大學外文系)

確實,朱振武教授的非洲文學學系列理論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構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文化共同體。進入21世紀,學術界對文化共同體的關注意識更是顯著增強,在各個領域的探討也日益深入。我們對文化共同體思想的社會學和政治學層面的探索遠遠多于文學領域。在提出以文化共同體的視角研究外國文學這一動議之后,筆者也一直關切其在學界的受關注度并期待學界的呼應。就在今年,筆者欣喜地看到,朱振武教授在論述非洲英語文學和非洲性時對此作出了有力回應。

朱教授近年來一直從事流散文學與非洲英語文學研究,在這一領域頗有建樹,其所提出的非洲英語文學中的異邦流散、本土流散和殖民流散的流散文學理念對非洲英語文學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其最近發表的雄文《非洲文學與文明多樣性》中,朱教授宏觀地闡釋了非洲英語文學中的非洲性及其與世界文學和世界文化之間的互鑒融通、共生共棲關系,論述了異質文化之間的接觸、沖突和交融對于全球多樣性文明和世界意識建構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非洲各國共同的殖民史經歷促成了“非洲性這一具有共同體意識的跨國界、跨區域、跨部族和跨民族的文化概念”(朱振武、李丹,2022:169),而非洲文學的非洲性就是基于一種“文化共同體認同的書寫表征”,體現出一種流動性、“去殖民性、流散性和混雜性的對話意識”(同上:164)。我們作為外國文學研究者,應該“從非洲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詩性正和博弈過程中汲取歷史經驗、開拓國際視野并豐富世界文學文化多樣性”,從而才能“構建文化共同體,實現真正的文明互鑒”(同上:183)。朱教授的這一論述振奮人心,讓我們看到文化共同體這一研究思路在外國文學研究中可能發揮的重要作用,而他也以對十幾位非洲作家的細致考察印證了以文化共同體思想切入世界文學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預期了外國文學研究者能夠在這一領域大有可為(參見王卓,2022:403)。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從文化共同體的角度研究美國族裔文學或者美國文學,還是研究非洲文學或者其他領域的外國文學,我們很大程度上依賴英語進行研究,而以各民族本土語言書寫的文本(vernacular literatures)或者研究文獻則很難被納入我們的視野。這就提示我們,一方面要盡量學習研究對象的本土語言,盡量閱讀以本土語言撰寫的文學文本和研究文獻,另一方面也要在研究中秉持謙卑和開放的態度,認識到自己研究手段的局限性和不足,并不斷修正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結論,及時根據情況調整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求盡可能準確公正地解讀外國文學文本,扎扎實實地做好外國文學研究工作。

尚必武(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事實上,朱振武教授系列理論所體現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體理念展現的正是當前中西學界所共有的世界文學研究動向。進入21世紀以來,非洲文學在世界文壇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202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坦桑尼亞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由此使獲此殊榮的非洲作家增至7位。與非洲文學從邊緣向中心邁進相呼應的是非洲文學研究在批評界的興起。在新世紀進入第三個十年之際,歐洲頂尖人文出版社勞特利奇出版了《勞特利奇非洲文學手冊》(Routledge Handbook of African Literature, 2019)和《勞特利奇非洲文學中的少數族裔話語手冊》(Routledge Handbook of Minority Discourses in African Literature, 2020)。與這些重磅成果相對應,布萊克威爾出版社在2021年推出了《非洲文學指南》(A Companion to African Literatures),主編是美籍尼日利亞裔學者、美國布朗大學的英語與非洲研究教授奧蘭昆勒·喬治(Olakunle George)。喬治等人在該書所討論的關于非洲文學的核心問題有民族性、跨國主義、流散、媒介與數字文化、性別、種族等。值得注意的是,該書標題所采用的并非是以往African literature,即單一的非洲文學,而是African literatures,即復數的非洲文學,意在強調非洲文學是非洲各國文學所共同構成的多元雜合體。這一立場既強調了非洲文學的多樣性,也暗示了非洲文學內在的異質性。

與西方世界關于非洲文學研究相映成趣的是中國學界近年來對非洲文學的可貴探索,并以不同于西方視角的方式闡釋了非洲文學的源流、主題與特征,在此基礎上建構了非洲文學研究的中國話語。非洲文學內在的異質性并不妨礙其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存在。就非洲文學研究而言,我們難以繞過的是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殖民歷史,而這也是其共同特征及其致力于同西方潛在對話的動因。在朱振武看來,“非洲現代文學的生成、發展和演變深受西方殖民歷史影響,而非洲作家也一直力圖在去殖民歷史寫作中重塑非洲形象。正是這種共同的殖民歷史經歷,使非洲性這一具有共同體意識的跨國界、跨區域、跨部族和跨民族的文化概念成為可能”(朱振武、李丹,2022:169) 。當然,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研究非洲文學并非強調意識形態的對抗,而是闡明文明對話的重要性,以共存發展的多極文化來取代唯我獨尊的單極文化,而這也是當前我國所倡導的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主張在文學批評領域的具體實踐和生動體現。

李保杰(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

朱振武教授的中國非洲文學學系列理論所展現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體理念,為新大陸文學研究特別是拉美裔文學研究開拓了新的學術視野。據統計,當今拉丁美洲的非裔人口為1.3億,非裔文化在巴西、海地、哥倫比亞、墨西哥、古巴表現得尤為突出。非洲文化同美洲土著印第安文化及歐洲殖民者文化一起,構成了拉美裔文學的身份基礎。因而,非洲文化的文學化在這些國家的民族文學以及具有這些民族淵源的他國族裔文學中特色鮮明。可以說,朱振武教授提出的非洲文學研究三大流散理論中的兩點,“異邦流散”和“殖民流散”,都在新大陸文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為新大陸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這種理論范式不僅成為討論新大陸文學之文化血脈的基礎,其中的“本土流散”理論也對重新認識19世紀末以來的新大陸內部文學分支之間的交互具有重要啟發,其中拉美裔文學研究便是一例。拉丁美洲文化淵源的流散文學在拉丁美洲以外的世界各地生發,形成了帶有各自人文地理特征的拉美裔文學。無論其地域如何,這在歷史視域下表現為殖民征服框架下歐洲對“新大陸”的強勢入侵,以及隨后印歐文化的首次雜糅;20世紀80、90年代之前,拉美人口遷移以美國為主。截止到2020年,美國的拉美裔人占總人口的18.9%,使得拉美裔不僅成為最大的少數族裔群體,而且其文學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族裔分支。20世紀末期以來,拉美裔人口的流散逐漸向歐洲本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遷移。拉美裔群體的流散經歷以及他們在各自移入國的經歷成為文學書寫的焦點,瑪莎·巴蒂斯、卡門·羅德里格斯、阿爾伯托·米蓋爾、阿里漢德羅·薩拉維亞、迭戈·克雷默爾等拉美裔加拿大作家,佐伊·凡爾德斯等旅歐作家,均在各自的領域形成了相當的影響力,其中的非裔文化也同各國別的他族文化展開了多層面的協商。

在眾多的拉美裔國別文學分支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拉美裔美國文學,其整體力量僅次于歷史悠久的非裔文學,涌現出一大批成就卓著、影響甚廣的作家。雖然這些作家在創作中對非洲文化要素的彰顯各不相同,但是非洲文化已經融入拉美裔文化的血脈,如杰梅卡·金凱德在《我母親的自傳》中對于膚色政治和殖民政治之勾連的批判,埃弗里奧·格里洛在回憶錄《古巴黑人,美國黑人》中對于非裔文化根基的認可,以及克里斯蒂娜·加西亞在《夢系古巴》中對于具有非洲淵源的美洲賽泰里阿教(Santería)元素的運用。而更早一些的作家,如巴巴多斯裔葆拉·馬歇爾,更是因為其鮮明的回歸加勒比黑人傳統的立場,被劃歸到了美國非裔作家群體中加以研究。可見,拉美文化流散研究和拉美裔世界文學研究中必需的一個路徑就是追根溯源,追溯非洲文化流散在其中的多元表現,如美洲奴隸制視域下非洲文化和新大陸文化的雜糅。因而,重新審視非洲性在新大陸文學譜系中的作用意義重大。長期以來,拉美裔美國文學研究對非洲文化要素重視不足,是一個不小的缺憾。

可以預見,在三大流散理論和非洲性理論的視野下,未來拉美裔美國研究的視野需要在當今三重文化要素(即美國主流文化、西班牙等歐洲殖民文化和美洲土著文化)和二次雜糅(印歐文化雜糅、拉美文化和美國主流文化的雜糅)的理念之上,擴展至非洲文化視野,形成“四重文化要素”和“三次雜糅”的批評路徑,這不僅體現出中國學者的話語自覺和理論自覺,更是彰顯中國聲音的契機。

張帆(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

朱振武教授的中國非洲文學學系列理論也為非洲德語流散文學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學術視角。非洲德語流散文學在國內學界實屬嶄新課題,朱教授創新性地提出“三大流散理論”和“非洲性理論”等為開啟這一新領域提供了權威的理據。

一是非洲作家在德國的異邦流散。濫觴于20世紀70、80年代的德國一代非洲流散作家擅于自傳體敘事,探詢非洲原住居民異邦流散的典型癥候。南非作家德烈亞斯·魯本·科薩、喀麥隆作家讓-費利克斯·貝林加等致力于“異邦流散者之前的身份統統失效,不得不進行身份重建”問題(朱振武、袁俊卿,2019:141),試圖以德語構建新的身份——作為非洲-德國的“文化調解人”。新世紀前后登上德語文壇的第二代非洲流散作家,試圖與個人經歷達成和解。他們的寫作帶有雙重文化或多重文化取向的特點,表現為多語言和語言代碼的雜糅。尼日利亞作家保羅·奧耶馬·奧諾沃用伊博語、英語、德語、法語創作的作品,猶如語言文本的游戲操練,具有“徘徊于歐洲語言與本土語之間的流散特征” (朱振武、李丹,2022:171),以此展示非洲語言文化作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極。

二是德籍非裔的“本土”流散。生于德國的非洲后裔未經歷父輩“地理位置徙移之后,才面臨的異質文化沖突與融合”(朱振武、袁俊卿,2019:143),但因先天襲承了父輩的黑色皮膚,成為他們流散性的根源。換言之,大多德籍非裔并非主動邁向流散之路,而是殖民文化的“集體性闡釋模式”將膚色視為區隔的天然要因,杰基·托梅的家庭小說著力塑造在新舊記憶中抽離,在雙重邊緣化中重建自我的年輕一代。而另一類德籍非裔主動將自己視為“流散者”,以此強調其群體性和文化起源性,梅·阿伊姆、卡塔琳娜·奧貢托耶以筆為刃,催生了德國黑人文學行動派,革命性地推動了歐洲有色人種運動的發展。

三是德語作家在非洲的殖民流散。德國在非洲的殖民統治長達約三十年,德屬西南非洲的赫雷羅戰爭是德語非洲殖民文學的重要題材,古斯塔夫·弗倫森在臭名昭著的小說《彼得·摩爾的西南之旅》中將黑人描述為動物性存在,用社會達爾文主義論點為屠殺土著赫雷羅人的罪惡辯護。一戰戰敗后,德國殖民者被驅逐,伯恩哈德·沃伊格等德語非洲流散作家借“殖民修正主義”,賦予殖民主義以正當性,將德國人的殖民美化成文明的奠基。二戰后,殖民思想并未在德語非洲文學中遁形,漢斯-奧托·邁斯納等游記作家繼續鼓吹殖民統治的榮光。直到20世紀70年代,殖民批評作品才蔚然成風,烏韋·蒂姆等歷史小說《莫倫加》賦予土著者抵抗的權利,被改編成電影,引發了知識界關于德國殖民歷史的辯論。自80年代起,后殖民時代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逐漸成為西南非洲德語文學的寫作主題,納米比亞德國后裔吉賽爾·維爾內·霍夫曼的小說《長子》(1991)被譽為“第一部非洲的德語書”,展現殖民與后殖民浪潮下土著布須曼人的心靈史。

陸怡瑋(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

朱振武教授的中國非洲文學學系列理論也為阿拉伯流散文學研究提供了別樣視角。自19世紀末以來,大量阿拉伯作家離開故土客居他國,從早期的旅美派三杰紀伯倫、艾敏·雷哈尼、努埃曼到其后蜚聲世界的著名作家薩利赫、詩人阿多尼斯及至阿西亞·杰巴爾、穆斯苔阿妮米、胡達·巴拉卡特等女作家群體,以歐洲、美洲、澳洲等地為中心,形成了特殊的“流散寫作”現象,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近年來盡管阿拉伯流散文學的相關研究正呈現出逐漸發展之態勢,但其不足亦同樣明顯。概而言之,受限于傳統的國別文學視角,此類研究大多集中于個體作家作品,針對這一特殊群體所進行的全面剖析較為缺乏。而將阿拉伯流散寫作放在英美文學的框架內進行分析,難以避免他者化、異質化之眼光。

朱振武教授提倡在非洲文學研究中確立中國學者的主體意識,以一人之力將非洲文學的研究提升到國內領先水平,形成富有獨創性的理論建構,對阿拉伯文學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朱教授提醒我們,北非文學不僅是阿拉伯文學,亦是非洲文學的一部分,當前研究某種程度上忽視了阿拉伯文學的“非洲性”,應將其還置于非洲文學研究的框架中,凸顯其前殖民地文學和弱勢文學的反抗性。此外,在處理紛繁復雜的文學現象時,要突破單一的國別視域,進一步厘清“主流文學與非主流文學、單一文學與多元文學、第一世界文學與第三世界文學”彼此之間的關聯和支撐,從更廣闊的視角探究阿拉伯流散文學的價值與定位。

更為重要的是,阿拉伯流散文學研究要抵抗西方中心主義,還原被強勢文化遮蔽和壓制的文學樣態。因此,朱教授的論述為阿拉伯流散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研究方向的引導,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對阿拉伯作家流散寫作的全面研究將拓展阿拉伯現代文學的研究疆域,更為清晰地勾勒出阿拉伯文學的發展譜系,并獲得對阿拉伯文學中現代性回應問題更為全面的認知,有助于更為深入理解阿拉伯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

劉略昌(上海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朱振武教授的中國非洲文學學系列理論同樣適用于新西蘭文學。非洲英語文學與澳大利亞文學、新西蘭文學、太平洋島嶼英語文學同屬世界“非主流”英語文學的范疇,但在體量巨大、質量上乘的文學特質和非洲國際地位日漸提升的政治屬性的合力下,非洲英語文學在“非主流”英語文學中顯得又有些獨樹一幟。就此而言,朱教授及其團隊就非洲文學推出的非洲性、三大流散等系列論述具有一定范式意義。換言之,三篇宏文背后的構想運思可以為新西蘭文學、太平洋島嶼英語文學等“非主流”英語文學研究提供不少啟示。

朱振武教授在文中提出了復數的非洲文學的概念,對此我深以為然。以我較為熟悉的新西蘭文學為例,又何嘗不存在海外學者建構的新西蘭文學、中國學者認知的新西蘭文學和作為客觀存在的新西蘭文學這幾個彼此交叉但又并不完全重疊的概念。實際上,無論談論非洲英語文學抑或新西蘭文學,我們(尤其是來自不同文化語境或文明背景的學者)使用的同一概念往往具有不同的所指。新西蘭雖奉行雙元文化主義的官方政策,但20世紀70年代以來,社會多元化進程日益加速也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有點吊詭的是,無論翻閱哪一部新西蘭文學史,我們似乎很少能夠得出新西蘭是個多元文化國家且少數族群文學在快速崛起這一事實。因此,在從事“非主流”英語文學研究時,在適當借鑒海外相關學術成果時,我們需要慎思明辨,需要在大量閱讀客觀文學存在物后作出合理的選擇。

綦亮(蘇州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加拿大非裔文學也屬于“非主流”英語文學,也同樣適用于朱振武教授的中國非洲文學學系列理論。我想聚焦朱教授的《流散文學的時代表征及其世界意義——以非洲英語文學為例》,結合我對加拿大非裔文學的研究,談一些看法。這篇文章的主要學術貢獻在于原創性提出了“異邦流散”“本土流散”和“殖民流散”三個重要概念,對于廓清流散概念的“名”與“實”,探究流散文學發生與嬗變的心理和文化機制,具有重要學理意義。談及“流散”,就不得不提英國非裔學者保羅·吉爾羅伊的《黑色大西洋》。該著強調“跨國和文化間性視角”,論述黑人文化在歐洲、美國和加勒比間的流轉和衍變,彰顯黑人文化的“流散”特質。吉爾羅伊的研究廣受贊譽,也飽受質疑。他盡管致力于構建“黑色大西洋”的宏大體系,仍表現出對某些重要黑人文化跨國交流區域的盲視,比如加拿大。加拿大的黑人歷史可以追溯至17世紀,時至17世紀中期,新斯科舍黑人已有相當的規模;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親英派白人攜帶大量黑奴從美國遷至加拿大,還有一大批黑人為了自由支持英國,也逃往加拿大,加拿大黑人數量空前增長。20世紀60年代,伴隨加拿大移民政策的改變,大批黑人從加勒比和非洲涌向加拿大,加拿大再次迎來黑人移民高潮。朱教授的研究告訴我們,非洲流散是一個全球現象和世界性議題,對流散現象的研究要有全局視野和整體關懷。

吉爾羅伊另外一個受人詬病之處,是他對非洲大陸的漠視;非洲在“黑色大西洋”的版圖中只是背景,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關注。雖然其研究的關鍵語境是后泛非時代的黑人文化和身份認同,但繞開非洲去論述非洲流散,顯然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實際上,非裔加拿大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這種偏頗。勞倫斯·希爾的代表作《黑人之書》塑造了黑奴阿米娜塔·迪亞洛的經典形象,講述她因奴隸貿易流離失所,最后落腳英國,憑借毅力和智慧生存下來,成為英國廢奴運動的主要證人,以豐滿的細節再現了非洲的奴隸制歷史,將非洲置于非洲流散的核心。朱教授對非洲文學的深入研究直面并回答了“非洲流散文學研究的起點在哪里”這一根本問題,有方法論和范式層面的重要啟示。他在文中振聾發聵地指出,“西方研究常常把非洲英語文學看做是主流英語文學,特別是英國文學的分支或補充,主要話語體系基本上還是西方主流話語,特別是殖民和后殖民批評話語”(朱振武、袁俊卿,2019:158) 。的確,只有以平等和包容的態度對待非洲文學,才能跳出非洲流散批評的歐洲和英美中心主義,構建中國自己的非洲流散文學研究話語體系。

高靜(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

朱振武教授的系列文章,將非洲文學這一領域無論是文獻整理、教材編撰,還是整體研究、區域研究,都引向多元化、縱深化,尤其是其對本土流散、異邦流散、殖民流散、異邦本土流散等概念的創造和闡釋,為當下不同領域的文學研究打開了全新的視角,具有中國學者的獨立思考。

在加拿大文學中,有這樣一個特殊的蘇格蘭后裔作家群體,他們是加拿大民族特性的代言人。借助朱振武教授中國非洲文學學系列理論,可以對其獲得諸多啟示。 身為蘇格蘭后裔,他們的作品充滿懷舊的情調。盡管他們的創作以加拿大為背景,但卻持續顯示出對蘇格蘭文學模式的依戀和對蘇格蘭主題的青睞,其作品從遙遠的角度創造了一個移植到加拿大的“蘇格蘭”。這樣的作家有早期的拉爾夫·康納、休·麥克倫南,以及2013年的諾獎得主艾麗絲·門羅。

蘇格蘭的話題、人物和地方在1990年進入門羅的作品,在《我年輕時的朋友》《抓住我,別讓我走》兩篇短篇小說中表現尤為突出,這兩個故事標志著女性對蘇格蘭根源的回歸。門羅認為這是加拿大文學的一個特點,“我們從來沒有像美國人那樣真正否定我們所謂的老家,也沒有像澳大利亞人那樣后來居上”。門羅的祖上就已經來到加拿大,她自己是真正的加拿大人,但身為蘇格蘭后裔,她始終眷戀著蘇格蘭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無意識左右著她,使她的許多作品充滿著濃濃的蘇格蘭風情,盡管門羅算不上流散作家,但是其作品卻具有鮮明的流散表征。因此可以說,《流散文學的時代表征及其世界意義》一文中對“殖民流散”概念的闡釋為這類創作現象的深入展開提供了方法論上的諸多啟示。

葉曉瑤(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結合朱振武教授中國非洲文學學系列理論,可以更好地觀測研究日語流散文學。2008年以《浸著時光的早晨》獲得芥川龍之介獎的華人作家楊逸,及近年(2021)以《彼岸花盛開之島》獲得芥川獎的中國臺灣作家李琴峰,讓我們注意到了用日語寫作的華人群體。如果把華人長時間的海外移居稱作“華人流散”,他們用日語創作的作品則是日語流散文學的一類。華人作家大多具備較長的祖國(母語)生活經歷。那么,我們在觀照日語文學的流散表征時,其邊界不是作家的生長經歷是否限定于日本國內,而是作家是否以日語作為創作語言,是否表現出了在雙重意識夾縫中的疑惑。

在日本大規模向外擴張、殖民的過程中,有許多無法自主決定命運的流散者跨入文壇,他們橫跨日本本土與殖民地,在判斷文明的高低中不斷自我懷疑又自我肯定。眾所周知,1932年日本在中國東北炮制“偽滿洲國”,數次發動大規模移民浪潮。學者川村湊將在“偽滿洲國”創作發表的日語作品分為“日本人的滿洲文學”與“滿人作家的滿洲文學”,他認為與前者主要歌頌“滿洲國的建國神話”不同,后者傾向于描寫虛無而荒誕的“偽滿洲國”中的生活。此中“日本人的滿洲文學”即與非洲本土的“殖民流散”有共通之處:“殖民者一般站在文明等級的‘最高端俯視非洲原住民及非洲文明。在他們的筆下,非洲是需要而且亟待被殖民統治的” (朱振武、袁俊卿,2019:148)。

流散一方面給日本作家帶去了新的視角,另一方面,這種流散中呈現出的對殖民地的開拓熱情及獵奇心理無疑對本土居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侵害。與日本作家在“偽滿洲國”等“殖民地”創作日語作品互成鏡相的,是因日本的帝國擴張東渡日本的朝鮮人以“在日”身份創作日語作品。戰時的“在日朝鮮人文學”呈現出與上述華人日語文學中相似的心理糾葛,還存在因故土淪喪而導致的親日或反日的立場難題;而戰后的在日朝鮮人則普遍關注民主運動及自我認同的問題,立場在兩國的夾縫中徘徊。

上述以華人日語文學、“滿洲文學”與占領期后日語文學為例,結合非洲英語文學中的流散表征,歸納了日語文學中呈現出的流散樣態。其中“在日朝鮮人文學”與“滿洲文學”一樣,早已獲得日語文學學界的集中關注,但在與其他語種流散文學的比較視閾下探究其“異邦流散”表征的研究尚未興起。著眼于流散表征之際,“在日朝鮮人文學”與20世紀80年代以后顯山露水的華人日語文學也有了共通之處。此外,將日本被占領期的部分日語文學歸類于“流散”行列的鮮有先例。不過對照非洲文學中的“本土流散”,日本作家在迎接新時代時產生的茫然是難以無視的。如果說近代以來與西方文明的正面沖突帶來了日語文學的困惑與好奇,戰后文學中表現出的矛盾則更偏向于迎合與無助。為迎合西方審美趣味,一味突出日本傳統特色,同時又對西方文明的侵蝕表現出無計可施。總體而言,日語流散文學有進一步研究的價值與空間。

黃暉(主持人語)

感謝諸位專家學者就“中國非洲文學學與世界文學批評”所展開的精彩筆談!郭英劍教授、生安鋒教授和尚必武教授分別從世界文學的“和而不同”、文化共同體和世界文學研究動向這三個方面高屋建瓴地探討了當前的世界文學的發展趨勢;李保杰教授、張帆教授、陸怡瑋副教授、劉略昌教授、綦亮副教授、高靜博士和葉曉瑤博士則分別從拉美裔美國文學、華裔美國文學、非洲德語流散文學、阿拉伯流散文學、新西蘭文學、加拿大非裔文學、蘇格蘭裔加拿大文學和日語流散文學細致描繪了當前正在生成中的新世界文學版圖。非洲文學的繁榮和中國非洲文學學的興起正是當前新世界文學格局生成的生動反映,也啟發了中國文學在與世界對話的過程中應積極構建自己民族文學的世界性表達,以富有創新精神的世界文學批評話語豐富世界文學的多樣性構成,參與并促進新時代世界文學版圖的生成與共建。

參考文獻

[1]Zhu, Z. & Li, D. The Africanness of African Literatures and New Patterns in Human Civilization[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2, 43(3): 113-127.

[2]王卓. 黑色維納斯的詩藝人生與世界觀照:麗塔·達夫研究[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

[3]朱振武.揭示世界文學多樣性構建中國非洲文學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10-22(第 4 版).

[4]朱振武,李丹.非洲文學與文明多樣性[J].中國社會科學,2022,(8):163-184.

[5]朱振武,袁俊卿.流散文學的時代表征及其世界意義——以非洲英語文學為例[J].中國社會科學,2019,(7):135-158.

(責任編輯:翟乃海)

與談人:郭英劍(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生安鋒(清華大學外文系)、尚必武(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李保杰(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張帆(上海外國語大學德語系)、陸怡瑋(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語學院)、劉略昌(上海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綦亮(蘇州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高靜(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葉曉瑤(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猜你喜歡
文化研究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妇女|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欧美激情伊人| 香蕉色综合|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亚洲91精品视频|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91九色视频网|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先锋资源久久|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国产| 欧美色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99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亚洲天堂久久新| 亚洲视频四区| 色综合婷婷|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久久综合久久鬼|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午夜毛片福利|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超碰91免费人妻|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无码黄色| 99资源在线| 2020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日韩av电影|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欧美色99|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在线国产欧美| 99久久精彩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青青网在线国产|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婷婷综合色|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