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云娜
2020 年5 月28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正式表決通過,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新中國截至目前體量最為龐大的法律,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民法典的編纂與出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中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主義法治國家,不斷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法治題材影視劇就像是多種社會元素的黏合劑,將枯躁的法律法規轉換為視聽影像呈現在觀眾面前。媒介融合理念源于媒體之間的相互交融、共生,科技的革新推動著影視藝術從“跨媒介”時代走向了“融媒介”時代,[1]單一的強情節敘事已無法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诖?,法治題材影視劇的創作更要注重選材與視聽語言創新,及時反映時代變遷下中國司法理念和實踐的發展,將趣味性與嚴肅性相結合,滿足現代觀眾對于法治題材影視劇的期望,為凝聚社會正能量、弘揚時代主旋律貢獻一份力量。
媒介融合背景下,觀眾對于各類影視作品包括普法類影視作品也產生了新的審美需求,觀眾不再處于被動觀看的地位,開始追求自身審美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僅是想要與影視作品發生互動,更是想要參與到影視作品的創作中?!兜拙€》的主創人員在創作初期就對大量熱點案件進行資料收集與分析,并開展事件原型相關人物的訪談工作,發行時則采用臺網結合模式進行同步播出,形成協同效應?;ヂ摼W豐富了電視劇的播出途徑,影視行業的競爭重點從“內容制勝”轉移到了“流量為王”上。影視作品想要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前提是要實現傳播的最大效益,因此受眾逐漸成為了臺網之間可共享的資源。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從“一切媒介均是人的延伸”這一著名命題出發,提出不同的媒介對不同感官起作用,所有新的媒介技術都重新設計了人的“感官比例”,從而改變人的感知結構。[2]面對媒介融合的大趨勢,影視行業既有機遇也面對著挑戰,影視作品可以借助多樣化媒介拓展傳播渠道,擴大受眾群體,但是能否得到觀眾的認可,還是取決于劇本的質量以及敘事的手法。對于觀眾的審美新需求,影視工作者不能一味地迎合,而是要在制作的過程中探索多元化的創作風格,秉承媒介融合的理念,踐行聯合作戰的策略,培養觀眾的欣賞品味,如此法治題材電視劇市場才能夠實現良性循環。
影視敘事話語權社群化。 基于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受眾不再被動接受信息,更是自發地形成了一個“社群化”的聚合平臺,影視劇的產出要考慮到播出后,基于原視頻素材進行二次創作的創意生產者、傳播者、消費者三者構建起的交互平臺,無論是在創作階段還是在播出階段都需要借助不同的社交媒介,觀察受眾群體的審美傾向和接受信息后的反應,據此來優化影視企業的營銷策略甚至是指導影視作品內容的生產?!兜拙€》在劇本撰寫過程中考察了大量在社交平臺上時下的熱點案件,并且通過多元化的社交渠道去了解受眾群體對于該案件的態度與傾向。一個優秀的影視IP 至少需要具備兩個元素:第一,故事的原型需要有一定的社群基礎,該故事在影視化之前就有大量的人關注,如此可以與觀眾更快地建立起情感共識,獲得更多的共情瞬間,激發起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的受眾主體意識。第二,改編后的影視故事能夠取得社群中多數觀眾的認同,并且可以激發起社交分享和跨媒介互動的行為。[3]
社群影響著影視作品內容的生產,甚至是間接地參與到影視作品的生產,只有將創作的主動權交到受眾群體手中,才能夠更好地激發起社群的互動,如此影視作品才能達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促進跨產業媒介、跨產業之間的融合?,F如今,影視敘事權不再被影視作品的創作者壟斷,消費群體中的每一個觀眾都可以在各媒體平臺表達自己的觀點,發揮自己的創意進行二次創作,這也為法治題材影視劇提供了更高效、更廣闊的傳播空間。
視聽表達套路化。 目前,我國影視劇行業存在著一種盲目跟風的現象,當某一題材的影視作品取得較大關注后,其他地方的電視臺就會迅速復制產出,盲目的模仿該題材影視劇的敘事手法以及故事情節,造成這一類題材影視劇同質化問題嚴重,影響到了同類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與發展。
傳統的法治題材影視劇多采用“一案一集”的敘事節奏,按照傳統的故事情節展開線性敘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逐一展開。法治題材影視劇《底線》的創作者摒棄了線性敘事或多數法治題材影視劇采取的單元劇形式,敘事的重心不再傾向于劇中的正向人物,而是著力于群像的塑造上,以“民事庭”和“刑事庭”作為主線展開劇情,多線并行敘事,敘述一個主案的過程中會穿插其他案件的調查為下一個案件作鋪墊。案件中塑造的人物都極具生活感,給觀眾展現出了不同于傳統法治題材影視劇中塑造的“偉光正”的形象,用生活中的細節消解社會題材中角色的嚴肅性,拉近正劇與觀眾的心理距離。劇中用多角度的視點闡釋同一個案件,讓觀眾參與進案件情節的推進過程,結合自身的經歷與思考并做出判斷。每個獨立的案件都隱含了我國一項司法的改革,每一個情節在推動案件故事發展的同時,也在引導觀眾正確地了解法律知識,讓觀眾感受到法律法規的人情味,闡釋著我國法治水平的不斷提升。
劇本創作過度藝術化。 達·芬奇認為:“文藝作品取材于現實生活,是對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真實映射,可為鏡鑒之用?!盵4]國產法治題材影視劇一向遵從現實主義風格,改編不同時期的真實案件,用視聽藝術塑造起逐漸演變的中國法治景觀。由于題材所限,法治題材影視劇帶給觀眾的審美體驗必定是嚴肅壓抑的,這顯然不利于拓展新的年輕一代的收視群體。為緩解這一問題,眾多影視創作者開始在正劇題材上大膽創新,加入一些幽默風趣的元素,例如塑造喜劇性的人物角色,緩解案件進行時的緊張感,但是影視劇的制作不能一味地追求媒介的傳播效果,將劇本的創作基礎建立在觀眾群體的滿意程度上。雖然劇情片追求的真實性并非是“歷史的事實”,但是將現實案件過度藝術化,會使劇中人物與觀眾已知的現實中已有案件中的真實人物不符,必將引起觀眾的反感與議論。劇本創作需平衡各方利益,虛構也應當適度,例如《底線》一劇改編“貨拉拉跳車”一案,為了增強情節的說服性,將案件中的原型人物司機一角畫上滿臉紅暈,刻意設計出醉酒駕駛的情節,暗示觀眾此角色存在不理智、不可控的行為可能性。但是現實的案件中,司機在駕駛過程中不存在任何違規行為,該劇貶低、丑化案件嫌疑人的行為,為當事人跳車這一情節增加合理性,但是這種做法雖然使得情節推進合理,但本次改編實屬不恰當的,使得事件失真甚至改變了事件的本質。這種做法給劇中所提及的案件原型人物及其家屬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梢姡\用視聽手段改造案件素材時要將重點放在如何升華案件上,而不是為了流暢的敘事和引人的劇情而歪曲事實。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認為,在依法治國逐漸走上正軌的形勢下,作為法治生活的一種電視化的表現,法治題材電視劇需要繁榮發展。推動法治題材電視劇發展和繁榮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里包括電視劇主管部門的政策導向和行政調控的力度,包括國家公、檢、法、司等機關題材的引領和題材的允許程度,包括媒體和公眾輿論,包括理論界和評論界對作品褒貶評價的尺度,以及廣大電視觀眾的收視熱情和對缺陷容忍的程度,所有這些才能推動形成良好的法治生態環境。[5]
正如前文所言,法治題材影視劇相較于其他題材的電視劇,制作要求更高,觀眾期待也更高。近年來,我國法治題材電視劇提高了觀眾的法治意識,對于社會的法治建設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法治題材影視劇發展過程中也逐漸顯露出了許多問題。例如,2012 年央視社會與法制頻道推出的普法欄目劇,劇情娛樂化傾向嚴重,為了保證收視率,刻意放大血腥、色情、出軌婚外情等狗血情節,這一做法將不正確的價值觀念無意識地傳遞給了觀眾。[6]法治題材影視劇創作時應引導觀眾將注意點放在該類題材電視劇的法治精神上,而不是沉迷于刺激感官的影視畫面上。我國的法律體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不斷地做出相應的調整,媒介多元化的時代給公民普法增加了一定的難度,也帶來了機遇。這就需要法治題材電視劇制作者在保證作品娛樂性的同時還要將正確的法律知識正確地傳達給受眾,寓教于樂,使觀眾不知不覺中培養出正確運用法律法規的意識。如何秉承著服務人民的基礎理念,創作出觀眾喜聞樂見的法治題材電視劇,具體來說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要求:
真實案件選材標準化。 就法治題材電視劇而言,核心案件的展開是每一集故事的敘事基礎,[7]再現案件的發生過程,需要堅持真實性與虛構性的統一,更需要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和對案件結局的心理預期,不可為了追求更高收視率,去竭力迎合觀眾的一些獵奇的、變態的心理。對于取材于真實發生的案件,在創作過程中應取得原型人物或其親屬的授權,以免在影視作品制作發行時與原型人物產生糾紛和沖突,最大程度上減少潛在的法律風險。
法治題材影視劇的改編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案件中原型人物的形象和案件情節的一些改造。其一,作為影視藝術作品,法律并不要求其遵循既往事實,影視作品需要考慮到觀眾的接受程度,與真實的案件新聞報道拉開差距,因此可以對原型人物的相關經歷進行調整,方便觀眾在曲折的劇情中了解法律法規,例如調整原型人物的生活背景、人脈關系,甚至可以虛設原始案件中不存在的人物來推動情節的展開,但是對于案件中的涉案人員的角色塑造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符合既定事實,不可隨意增添敏感性或是可能影響到社會輿論的情節,導致原型人物的名譽受損。其二,人民法院認為在影視作品對真實故事改編時應具有相應的提示義務。雖然有些法治題材電視劇會在片尾字幕注明“本片據真人真事改編,部分情節并未真實發生”,但該提示對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并沒有清晰區分,讓觀眾無法分清哪些情節是真實的,哪些情節是虛構的,其提示義務并沒有足夠、適當地履行,可能無法使出品方免責。因此,對于與真實故事存在出入的地方,應在片中對其進行明確的說明及提示。由真實案件改編而來的法治題材電視劇,播出后所產生的社會影響才是此類電視劇創作者需要考慮的重點。挖掘案件涉及的法律知識以及蘊含的人生哲理,思考播出后借由該案件呈現出來的劇情,會對社會輿論導向造成什么影響,會對收視群體造成什么影響,這些都是法治題材影視劇不同與其他題材電視劇的地方。簡單直白地介紹案件,并不能真正起到普法教育的作用,要嚴格選材,合理改編,避免法治題材影視劇出現娛樂化的問題,真正達到普法的教育目的。
創作手法多元化。 對于法治題材電視劇的創作而言,除了秉承普法教育為第一要義以外,更要注重品質的保障,源于生活但不能照搬生活,要將普法教育與視聽藝術結合,利用好視聽藝術感染力強這一優勢,用故事與情感抓住觀眾的眼球。在敘事手段上可以采用多線敘事的手法,在視聽語言上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表達手法,題材雖是現實主義,但是視聽表達不應局限在現實主義表達,可以從光影設計、場面調度設計、美術設計等多個方面入手,或是通過聲畫分離與對位、情節交叉與并置的手法,使法治題材電視劇能夠打破傳統的敘事規則。此外,還要合理增加視覺沖擊感,而不是單純依靠血腥暴力畫面吸引觀眾。在當下類型題材電視劇的創作環境中,無論是劇本和視聽都或多或少存在著固有定式,要將影視藝術的美感放置于社會性之下,要讓在類型化題材的創作中反思其中存在的可能性,由此來透視社會真相,探究影視藝術創作的無限性,切實保障法治題材電視劇健康發展。
創作核心彰顯時代性。法治題材電視劇對于觀眾有著極強的教育意義,劇情的敘述要將社會性、政治性、人性相結合,運用多元化的視聽手段,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充分展現“取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的宗旨。法治題材電視劇與其他題材電視劇最大的區別就是,法治題材影視劇需要積極關注并宣傳國家各類法律法規,正確傳達新修訂的法規以及其中的法律思想,讓觀眾在欣賞故事情節的過程中了解到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新規定,強化法律意識,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法治素養,實現社會治理發展現代化,影視作品傳播媒介的多樣化也為提高普法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要運用好媒介這一“工具”,改善社會中的不正之風,進而獲得社會對于我國法律的尊重和認可。
法律法規同人民生產生活密不可分,正確引導受眾群體認識到法律法規既是保護自身權益的有效武器,也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循的規范。通過影視美學與現實案件相結合,將現實中發生的事件搬上電視熒幕,幫助公眾了解法律法規的新調整,培養公眾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意識,形成遇事找法的習慣,攜手營造出更為美好的法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