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朝霞
(黔西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562400)
高等職業教育專注于職業技術人才培育,這也就決定高職院校可以向全國各地輸送相當重要的人才,培養相關的技術型精英,緩解經濟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人才短缺的難題。對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育及社會服務職能的發揮,黨和國家一直都給予高度的重視。2010 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加強區域統籌規劃,促進高等職業教育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2014 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要求,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是相呼應的,如此協調共建才能夠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對社會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再通過對教育方面的改革,促進當地的經濟建設。高職院校應該始終銘記育人根本,要以學生為中心,為黨和人民服務,將更多的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利的人員,才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根本目標。從根本的教育出發,著重于地區經濟建設,在黨的領導之下將高職教育黨政工作和經濟建設有效融合,為高校的黨政工作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實現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的和諧發展、合作共贏。
認真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建立書記和院(校)長經常性溝通制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基礎,以中國共產黨為中心,全面落實黨的發展,以校長和黨委為理論學習中心設立規章制度;但凡是規矩之內的事情,定要遵守規章制度,井然有序,公平公正執法;選拔過硬的精英人才,對企業政治素質進行嚴格考核,并能夠將這些人才分布在特定的崗位上,讓他們繼續發光發熱;對于高職院校的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要進行嚴格督促,不定期地實行考核制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黨風,使校園生態得到平衡。
在黨的領導之下,協調完成工作機制,對二級學院黨組織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的工作給予大力支持,對學生和教師實行嚴格管理和監督的作用;將黨支部的工作分給相應的幾個部門,并將其相關型人才進行分配,貫徹落實各級領導聯系黨支部制度;對于黨建設的隊伍應該擴大規模,能夠多方面吸取人才,組織符合條件的黨員經常進行學習,提高“三會一課”質量,開好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健全落實談心談話、民主評議黨員、主題黨日等制度,確保黨的組織生活經常、認真、嚴肅;從低年級人員開始發展黨員工作,從積極分子開始就要嚴加要求,進行嚴格篩查,加大宣傳黨的建設,注重人才培養,如有需要,可以設立一定的考核制度及獎罰措施,培養更多的優秀青年教師。
黨委要肩負起更重要的責任,對于高職院校的建設給予全面的督促和引導;黨委書記和其他負責人應該成為第一主要人員,對學校的突發狀況擔當責任;在學校中大力發展黨組織示范創造和質量創優的工作,讓學生更深入了解基層黨的工作;對相關的黨員干部加強培養,進行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完善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確保有充足的資金流動,能夠促使黨的政治工作正常發展,為黨的工作建立合格的工作場所。
高職院校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之間一向是密不可分的,不僅能夠從對方的發展之中獲得好處,更能促進雙方合作共贏。如今的社會正處在一個從工業化向經濟化轉型的重要時期,所以在這一時期,資本的轉變也已經開始漸漸以知識積累為基礎,若想要經濟穩定發展,高職院校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在這種經濟環境的影響之下,高等教育不僅僅是社會精英型人才能夠享受,普通群眾也可享受,在這樣的變化模式之下,高職院校也應該符合這一發展趨勢,對高等教育的實施進行可持續化和普及化發展,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地區經濟建設中,滿足區域經濟建設過程中所需要的人才數量。
首先,當地的經濟建設為高職院校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任何一所高職院校如果想要長久發展下去,就必須要有相應的經濟支撐能力,而區域的經濟也為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重要保障,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能發展到何種水平。一個地區的發展情況和相應的人才需求也是密不可分的,先進的地區往往需要更多的技術人才,對于人才的容納度更高,也能夠為高職院校畢業學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除此之外,區域之中有怎樣的企業機構也和高職院校日后能夠從事怎樣層次的工作分不開,這就要求高職院校要清楚人才培養方向。區域的產業結構需要怎樣的人才將會大大影響高職院校的教育模式,從而對高職院校的課程開發也有很大的影響,這些都會在產業結構的需求之中表現出來,也能夠為高職院校的人才提供一個發展方向。地方政府有怎樣的容忍和接納水平,制定怎樣的政策,也是高職院校能否開展新的專業模式的重要一點。
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所需要的人才大部分都是源于高職院校。人力資源對于現如今的經濟建設大趨勢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只有相關的技術人才增長,才能夠為經濟建設起到推動作用,而高職院校正是以這一目標為根本,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培養科技型人才,所以促進高職院校全面健康發展,能夠對區域經濟建設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滿足區域經濟建設過程中的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的要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也能夠為區域經濟建設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高職院校在教育的過程中應注意創新發展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在這樣的基礎上能夠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也能在實際應用之中產生重要作用,在以往的基礎上進行更深一步的學習,不僅要對理論知識掌握透徹,還要具備相應的實踐能力,將以往的理論基礎轉變為實際生產力。從以上觀點來看,高職院校的教育必須和區域經濟建設相輔相成,二者之間相互促進,形成一個良好的互利共生關系,這對于雙方而言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社會智力資本的創造對于現在的社會而言是相當重要的,不僅能夠改善經濟結構面貌,提升人力資源的規模,還能夠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就是以這方面為基礎進行教育,全面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要求落實到學習中,跟隨黨政工作出發去辦教育,聯合黨組織一起對高職院校的創新型工作進行深入研究,推動應用型學校建設的新路子。黨政工作是高職院校學習的重點,應該貫徹落實黨的服務理念,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聚焦應用型辦學定位,以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為重點,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堅持將黨政工作和中心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考核,不斷激發黨組織活力。將黨的理念貫徹落實到行動中去,投身到實際建設中,在各個學院工作中實施,有助于推動高職院校的發展需求,促進區域經濟建設的發展。高職院校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發展和創新,助力區域經濟提升。
高職院校培養的相關技術型人才為區域經濟建設注入了生命源泉,能夠將理論知識落實到實踐中去,推動經濟,發展生產力,讓人才建設從根本上對經濟建設產生影響。所以,對高職院校中的黨政工作要進一步深化,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緩解區域經濟建設過程中的技術型人才緊缺問題。高職院校具有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能力,應該全面利用這一能力去進行人才培養,為當地的區域建設提供過硬的技術支持,讓當地的經濟建設全面發展起來。除此之外,高職院校中早就已經凝聚了一批技術人員,也能夠為地方的區域經濟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后盾。如此看來,如果能夠全面提高高職院校的黨政組織能力,促使高職院校工作和經濟建設相結合,就能在一定基礎上達到有效深化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的。
當前,我國正處在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要緊緊圍繞地區實際,積極支持、鼓勵、引導科研平臺和各類人才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助力地區產業與經濟發展。要切實抓好后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培根鑄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心聚力,有效開展黨政工作,著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人才,助力經濟建設的發展。
高職院校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在黨的工作領導之下凝聚師生力量,讓學生認識到經濟建設和高職院校相結合的重要作用,帶領學校走向新的征程。全心全意投入黨的建設中去,為黨的建設和發展貢獻力量。黨政工作切不可只是做表面樣子,一定要落實服務。高職院校在校長的帶領之下,圍繞著黨委中心進行發展,全面落實黨的發展政策,促使學校能夠縱深發展,在黨強有力的引導之下,能夠為學校的發展做出貢獻,詮釋黨的精神內涵,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同時要有負責監督黨政工作的紀委監督人員,必定要保證黨員工作不摻假、不弄虛,推進校園文明建設。在校園中也要實行相應的巡查工作,讓黨的治理更加嚴謹,督促相應的黨員干部全面落實自身責任。師生的力量匯聚在一起,在黨的領導之下,監督黨員作風、落實干部行為,在一系列的嚴格要求下,讓學校環境更美好,提高學校的辦學能力和社會影響力。
高職院校對于當前市場的經濟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能夠順應市場的要求,提供更多的科技型人才。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高職院校應該時刻關注區域發展的情況及相關科研人員的需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變,才能夠對當地的經濟起到一定的發展和支撐作用,同時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應用型辦學這一核心理念應當在高職院校中落實,相關黨政工作人員應該理解這一核心要點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傳承和發揚,將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落實,深入貫徹黨的工作要求,合作共贏、團結共進,不斷為黨組織注入新的生命源泉。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實在在地落實到高職院校的工作中。把學校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連接在一起,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精英型人才。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當地的企業、產業需求,采用多種戰略,如應用型定位、個性化發展、多學科交叉學習、區別性策略等辦法對學校的整體發展趨勢進行改革,不過在這一過程中始終要銘記以建設個性鮮明的高水平應用型學校為目標,去建立科學的發展體系。從產業鏈出發,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產業,多學科交叉學習,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為社會培養相應的應用型人才。
高職院校的黨委管理部人員應該在保證教學的基礎上,加大對黨組織的建設及科研方面的成果挖掘,通過黨的領導對學校的工作內容及規章制度進行大力篩查和監督,提高黨的凝聚力與創造力。為了讓學校的工作更加完善,也應鼓舞相應干部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投身于建設中,為高職院校的黨委工作提供有效保障,在校企合作上實現價值。根據企業內部的要求及各部門的人員情況對相關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加深校企合作的深度,真正實現社會與學校相結合,服務于學生的需求。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著重落實科技方面的成果,不僅能推動校企合作,也能夠促進學校的科研發展。為了實現校企雙向共贏,應堅持幾個基本原則,即合作共贏、合作創新、合作發展,為學生創造相應的實訓實驗室,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鑒定,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構,著重于服務學生,給學生一個更高的起點,讓學生在學校能夠切實感受到科技的實用化及人員的職業化,使其對管理企業也有相應的認知,能夠為學生創造貼近社會的工作環境,讓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同時為相關企業注入新的生命源泉。學校可以對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及新興的信息化進行研究,在新型建筑材料及先進技術方面給予支持,著重現代化創造,讓企業和學生之間能夠無縫銜接。將更多的人才快速流入市場,促進學生的實踐研究,提高學生的實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高職院校更好地為當地的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在各類教育類型中,高等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建設之間的關系是最為環環相扣的。讓地方的經濟建設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為地方經濟發展持續供給高技術人才,是高職院校黨政工作與經濟建設結合的基本需求。所以,還需持續促進高職院校黨政工作與當地的經濟建設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