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燕
在鄉村振興戰略大背景下,廣西地區在鄉村文化宣傳與推廣上面臨許多困境,主要表現為:第一,缺少鄉村產業、鄉風文明、創業創新方面的拔尖人才,加上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整體流動性逐漸增強,導致鄉村文化發展主力短缺;第二,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廣大的農村文化煥發新活力,人民群眾對鄉村文化建設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當前的鄉村文化建設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新的文化需求。這就為我們提出了如何適應廣西鄉村文化建設多元化與創新發展,如何培養具有國家視野、“三農”情懷、專業能力扎實、人文素養豐富的創新型傳媒人才的問題。
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才振興,培養和發展中國特色的創意隊伍將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人才支撐和保障。播音主持專業學生作為傳媒行業的人才儲備,更是承擔著傳播中國優秀鄉村文化、解讀鄉村政策的使命。而筆者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面臨著多方面的困境。
一方面,課程教師多為科班出身或是來自媒體行業的從業者,這些教師的教育背景和職業經驗更加偏向于城市市場,相對缺乏對于鄉村振興的敏銳感知和深入理解。這也直接導致學生的職業前景和技能重點往往集中在城市的媒體產業。因此,學生更加熟悉城市化的語境和文化,往往忽視鄉村地區的特點和需求,創作的作品也往往缺乏鄉村振興的視角和內容,大多數的創作都集中于城市、娛樂和時尚等領域,很少關注農業政策、鄉村文化等與鄉村發展相關的領域。這導致了鄉村居民對于本專業學生創作的作品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
另一方面,當前本課程教學環節設置和教材編寫缺乏與時俱進的更新和創新,無法適應當前鄉村振興的需求和形勢。教材重點強調基本的電視節目主持技能和規范,但對于如何將這些技能與鄉村振興理念相結合,如何通過自身的力量推動鄉村振興等問題,缺乏系統、深入的探討和指導,導致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受到限制。
一是缺乏綜合性的教學內容。鄉村主題作品需要綜合運用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當前本課程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基礎知識和主持技巧上,很少涉及學科的交叉性,更缺乏鄉村主題作品創作的專業指導和培訓,導致學生對鄉村主題作品的創作欲望不強。
二是缺乏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當前課程大多沿襲“師徒制”的小班教學模式,學生對教師依賴性強。而教師受到自身知識結構和個人經歷的限制,教學主要以課堂講授技巧和傳統教材為主,缺乏針對鄉村主題且兼具創新性與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難以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和想象力。
三是缺乏多元考核模式。本課程考核多以作品為主,但作品的評價多以任課教師個人的認知與審美為標準。而教師往往側重作品中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技巧及作品在結構上的整體效果,缺乏對學生下基層走訪能力、作品文化內涵及傳播效果等方面的多維考察,這使得學生在創作方面缺乏考核壓力和實際操作的機會,難以全面提高創作能力和表達能力。
由于缺乏鄉村實踐的機會,學生難以理解鄉村發展的實際問題以及面臨的挑戰。導致學生在創作作品時,常常從個人知識與經驗出發,過于注重個人的創意和想象,而忽視了社會實踐的實際需要。因此,作品創作往往缺乏鄉村受眾認同,難以真正反映鄉村的現實問題和振興需求。
此外,作品展示平臺有限,缺乏受眾反饋。鄉村主題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地域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強調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然而,目前大多數的作品展示平臺都缺乏有這種情感共鳴和文化背景。由于鄉村主題作品缺乏有針對性的作品展示平臺,使得學生在創作鄉村主題作品時,一方面,面臨著作品難以推廣、難以受到廣泛關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無法依據受眾反饋,檢測作品的共情傳播效果。
鑒于此,我們要在適應地區鄉村文化建設多元化的基礎上,對《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考核形式、實踐平臺等進行深入改革,注重對學生國家視野、“三農”情懷以及創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擁有正確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熟悉鄉村文化,具有豐富的鄉村基層實踐經歷,對鄉村振興發展有敏銳的判斷反應能力,同時富有創造力與想象力,具有專業的傳媒業務能力,成為能夠創作各類鄉村文化作品的創新型傳媒人才,以滿足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對創新型傳媒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本文提出,將專業技能訓練、創新創業實踐、鄉村振興理念培養三者進行融合,通過對教學“新形式”的改革,對作品“多平臺”的展示,實現學生創作能力提升與助力鄉村基層文化建設的“雙收益”,并將課程改革的各環節形成有機整體。
①師資隊伍關于“三融合”的構建
一方面,建立課程專業教師、創新創業教師和校外基層媒體及其農業相關行業骨干聯合教學的“多師制”,打造一支多學科、多行業交叉融合的師資隊伍;另一方面,豐富課程教師的知識結構,除了專業競賽、教學技能大賽以外,還應注重對教師基礎知識學習能力、鄉村文化研究能力、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②課程實訓材料對“三融合”的體現
將鄉村振興理念培養、創新創業教育全程貫穿《電視節目播音主持》課程。以課程核心教材為基礎,有針對性地自主編寫融入鄉村元素的輔助實訓手冊及項目運營實訓手冊,使專業規范教材與實訓手冊互為補充,形成學科融通的課程教學實用訓練材料。
③課程對“三融合”的貫徹執行
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打造集鄉村農業、創新創業、播音專業三位一體的“課程大超市”,打造學生自主選擇的環境與平臺,創設網上自學、課堂導學、實地研學的實驗新模式,以解決本專業學生重技巧、輕素養的弊端。
①課堂教學激活式改革
第一,主題式教學。打破教材的固有框架,以“鄉村故事”貫穿課程的各個講授環節,以各式各樣的“鄉村元素”滲透課程各單元各環節訓練素材,加強學生對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政策的認知,激發其主動了解“三農”問題的興趣。
第二,項目式教學。打造課堂訓練項目,如農業電商直播訓練營、鄉村主題短視頻IP訓練營等,運用討論式教學、開放式教學、頭腦風暴、團隊討論、團隊競賽以及情景模擬式教學等多種手段,不斷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增強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②課外實踐項目化改革
改革“老師為主,學生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打造“學生為主,老師為輔”的教學機制,充分發揮播音主持專業學生特長,運用多樣化課外實踐項目調動學生學習主體性和教師教學主導性,讓師生充分釋放活力與創意。
第一,校外項目引入促學。實行學前預測,根據學生的自我認知結合鄉鎮的具體問題,推送個性化的鄉村實踐采風方案,與基層組織共同組建項目,按具體項目組建項目團隊,深入鄉鎮基層,展開田野調研,并以團隊形式完成作品創作與展示,以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并提高其調研能力。
第二,參加比賽項目促學。通過第二課堂實踐,將創新能力培養融入農業知識大賽、鄉村主題原創作品大賽、農業主持人大賽、創新創業大賽中,以賽促學、以研創新。
③考核方式綜合式改革
加大過程性評價比例,整頓學生輕視平時學習、突擊復習考試的被動學習的不良風氣。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考核的主題和形式,合理采用不同考核形式評分權重,統合平時出勤、課堂互動、鄉村采風、單元作品考核、期考、綜合測試、創新創業課業成就獎勵等不同階段和形式的考核結果,以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和探索創新的潛力。
以單元考核促進作品創作,解決學生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脫節問題。以“講好鄉村故事,傳播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為課程主題,按照課程各單元特點,實行“一單元一主題,一主題一作品,一作品一考核”的考核形式。
豐富考評隊伍,解決教師以偏概全、機械刻板評價學生、“以師為本”的傳統習性。以“小組合作,團隊競賽”為教學策略,將課堂教學競賽化,打造由專業評審團、行業專家、基層評審團組成的考評團,多層面多角度科學評價,并評選出優秀主題作品實現平臺展示或比賽成果轉換,以激發學生創造熱情。
①舞臺展演平臺
在課堂實踐基礎上,廣西外國語學院播音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工程設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定期舉行全員參與的“六賽一展”——在每學年的下學期(春季)期末開展豐富多彩的專業展演項目。“六賽”分別為:大一年級上學期基本功大賽、下學期誦讀大賽;大二年級上學期原創語言作品競賽、下學期廣播劇與影視配音競賽;大三年級上學期音頻作品創作大賽、下學期主持人大賽綜合競賽。“一展”為:大四年級專業綜合展演。每年12 月份舉辦全院各藝術類專業參與、面向社會各界的“藝術綜合展演周”,屆時播音主持專業大四年級進行畢業作品展演,同時其他年級、其他專業(藝術設計、音樂表演、舞蹈表演等)的學生也以不同形式配合舉行系列性展演或專場演出。
“六賽一展”中的“主持人大賽”及“專業綜合展演”皆為本課程的配套實踐項目。近年來,主持人大賽逐漸嘗試開設農業主持賽道,大賽不僅推選出一部分擅長鄉村文化傳播、熟悉鄉村傳播規律的優秀人才,還產出不少鄉村主題優秀作品。此外,專業綜合展演每年保留的鄉村文化展演板塊不僅提升了學生對鄉村主題作品的原創力,還產出了不少鄉村主題的舞臺作品,一些優秀作品已經走出校園,深入鄉村與社區進行巡回展演。
②各級新媒體平臺
充分利用各級各類新媒體平臺資源,實現作品成果展示,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第一,將優秀的課程作品、大創項目作品、畢業設計作品投放到課程公眾號、大創項目公眾號、學校官方微視頻號及各類商業新媒體平臺,對優秀作品創作人員進行表彰,發揮榜樣的力量。
第二,制作高質量的學生參賽視頻作品,實現獲獎作品在國家級新媒體平臺呈現和展示。當前建立的大創項目和課程公眾號已收集優秀作品近十個,其中一個國家級獲獎作品已在學習強國平臺展示。
③校企、校政合作平臺
以校企合作、校館(文化館)合作、校地(地方相關機構)合作等實踐模式,展現學生創作能力。目前,廣西外國語學院已與崇左廣播電視臺達成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初步實現優秀作品在崇左廣播電視臺展示。
①實現學生創作能力提升
本文意在解決本課程學生創作能力不足的問題。通過將專業技能訓練、創新創業實踐、鄉村振興理念培養三者進行融合,解決作品創作與鄉村振興理念融合性不強的問題;通過課堂教學激活式改革、課外實踐項目化改革、考核方式綜合式改革,解決因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導致的作品原創力不足的問題;通過校內外多元實踐平臺的搭建,解決因多元實踐平臺有限導致的作品創作缺乏共情力的問題。
通過系列措施實現課程學生綜合創作能力的提升,使學生擁有“三農”情懷,具有鄉村文化傳播理念,熟悉鄉村傳媒規律與方法;富有創造力,具有專業化的傳媒業務能力,能夠創作各類鄉村文化作品;能服務于地方媒體、企事業單位。
②助力鄉村基層文化建設
本文提出進一步把落腳點放在師生藝術活動的“鄉村社會踐行”上,通過項目培養與校外基層傳媒機構、基層文化部門或企事業單位形成人才對接,組織師生參與更為廣泛的鄉村社會文化建設實踐,“六賽一展”走出校園,深入基層,為鄉村文化建設貢獻力量。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播音主持專業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多學科、多領域相融合的步伐勢必引起播音主持專業教學目標、內容、模式、師資等多方面的“打破”與“重塑”。相關院校需要以更加靈活、多元、開放的態度,加強對媒體環境新變化、鄉村振興新需求、課程建設新問題的了解與把握,為學生的創作能力培養和提升提供更多維度及更全面、更深入的支持和指導,才能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求,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