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達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廣大群眾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媒體環境,不僅徹底改變了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方法,更打破了傳統媒體在媒體市場的壟斷地位。有競爭的壓力才會產生發展的動力,媒體領域亦是如此。在過去,由于媒體條件相對落后,整個媒體行業呈現報社、電視和廣播“三足鼎立”的狀態,媒體行業發展速度比較緩慢。
然而,新媒體的橫空出世徹底打亂了傳統媒體的發展步伐,也讓媒體環境日趨復雜化、多元化。新聞傳媒集團作為我國媒體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掌控社會輿論導向的中堅力量。但不可否認的是,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也使新聞傳媒集團遭受著一波又一波的影響與沖擊,而新聞記者作為一線員工,面臨著很大的發展困境。
正是由于新聞記者面臨著新一輪的挑戰,如何才能滿足融媒體時代發展需求成為新聞記者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當前的媒體行業變幻莫測,順應融媒體時代發展趨勢并提高新聞記者各方面的能力,不僅是新聞傳媒集團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更是提高新聞記者未來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選擇。
在新時代背景下,媒體在民眾意識形態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而新聞傳媒集團必須要發揮主流媒體的作用,避免受眾被虛假信息迷惑,保證媒體行業的純潔性。
不得不承認,由于被層出不窮的虛假信息迷惑,一些受眾在瀏覽新聞信息時首先會習慣性地“畫個問號”,也就是對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存在質疑,這意味著媒體在受眾心目中的影響力與公信力越來越小。
在傳統媒體時代,人民群眾往往是被動接受新聞媒體服務內容,幾乎沒有自主權與選擇權。但在融媒體時代,受到相對開放自由的新聞生產與傳播環境影響,傳統媒體單向的傳播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受眾的實際需要并正在逐漸地被受眾拋棄,我國媒體業態也將徹底重組。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交相融合是媒體行業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而新聞記者這一角色在這個過程中,往往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舊媒體融合并不是簡單的“1+1”,而是要通過一系列復雜的操作來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關系,從而達到對本體的升華、進化與完善。
新聞記者在新聞生產與傳播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媒體從業人員,他們除了要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基礎和一定的工作經驗以外,其思想必須具有前瞻性、前衛性,這樣才能生產出更時效、更新鮮的新聞產品。思想決定行為,落后的思想已經成為制約新聞記者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比如,很多記者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地理解媒體融合發展的含義,存在僥幸心理,因此沒有主動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致使他們的視野得不到開闊,無法滿足日趨復雜化的媒體環境下對綜合型、創新型、復合型、融合型新聞記者的新需求。可以看出,思想落后已經成為制約新聞記者在融媒體時代發展進步的原因之一。
人們常說“成功沒有捷徑可言”,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很多的技巧,掌握這些技巧不僅能大大降低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而且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聞采訪既是一門行為藝術,同時也講究技巧,那些已經掌握采訪技巧的新聞記者往往可以很輕松地采集到他們所需要的新聞素材。
在信息時代,新聞記者采集新聞素材的途徑越來越多,既包括線下實地采訪,也包括線上信息采集。盡管如此,實地采訪仍然是新聞記者獲取新聞素材的主要方式。實地采訪對新聞記者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他們通常需要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記錄并分析當事人的表述,并從當事人的表情和動作中得到某些潛在的、有價值的信息。
新聞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應該具備掌握全局的能力,這樣才能掌握主動,使新聞采訪工作能按照自己的設想順利進行,以便更好地收集信息。但是,要想達到這樣的效果,新聞記者不僅要了解當事人的心理狀態,更要掌握高超的采訪技巧,這樣才能根據采訪對象的情感與心理變化,對采訪方案做動態調整。當然,新聞采訪就像現場直播,整個過程并沒有重播和回放的機會,這無疑會使新聞記者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新聞記者掌握一定的采訪技巧。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部分新聞記者在遇到突發情況時不知所措,迫使采訪工作中斷。
新聞記者在實際工作中要不斷地與采訪對象接觸、溝通,所以要具備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的任務已經不再單單是對新聞素材的采集,很多時候他們還需要負責其他事項。由于新聞記者工作的特殊性,具備足夠的工作能力是他們能有效工作的基礎。
現場筆錄、現場提問、現場分析等都是考察新聞記者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新聞記者可以借助錄音筆、智能手機或者攝像機等把被采訪人員的語言甚至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完完全全記錄下來,但新聞記者在不同情境下產生的靈感是不同的,這可能會導致采集到的新聞素材價值也會產生差異性。因此,這就要求新聞記者要珍惜現場采集的機會,第一時間把新聞信息記錄下來,而不能依賴回放錄像、錄音等。當然,通過回放的方式采集信息還會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導致新聞時效性與新鮮性滯后。
對于新聞記者而言,最終采集到的新聞素材價值大小直接決定了最終新聞報道的價值。有價值的新聞報道才能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并為媒體“吸粉”。如果新聞傳媒集團總是喜歡發布一些不痛不癢、無關緊要的新聞報道,那么必然會失去受眾。在媒體行業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失去受眾就意味著失去媒體市場。
媒體作為掌控社會輿論導向的主要力量,必須要發揮應有的作用、盡到應盡的義務,為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努力。但由于部分新聞記者工作能力不足,不能采集到優質新聞素材,使得新聞傳媒集團掌控社會輿論導向的功能越來越小。
思想高度往往能決定行為高度,對于新聞記者而言,雖然不要求他們必須樹立宏偉的理想,但具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先進思想卻是必不可少的。故步自封、閉門造車的落后思想是制約新聞記者發展的“絆腳石”,只有當新聞記者徹底擺脫落后思想的桎梏,才能真正打破發展瓶頸,并逐漸走出發展困境。
媒體發布的新聞信息在很多時候會影響到受眾的觀念。從受眾的角度來講,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或多或少會受到新聞內容的影響。
比如,面對某些新聞事件,受眾會為受害者打抱不平,并通過在新聞評論區進行評論,用自己的語言述說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為社會傳遞正能量是媒體的主要任務之一,但傳遞正能量并不意味著只向人民群眾報道好人好事,而是要充分保證新聞內容多樣性、多元化特征,既要把社會積極陽光的一面展示給受眾,同時也要報道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這樣才有利于促進社會不斷進步。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新聞記者要始終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在為受眾傳遞社會百態新聞信息的同時,還要表達觀點,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媒體要扮演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把引導民眾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成新聞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樣才能讓新聞內容更有深度,同時延伸媒體在掌控社會輿論導向方面的深度與廣度。
新聞記者必須要轉變傳統思想,始終致力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并秉承受眾至上的服務原則,為受眾創造更多優質的新聞產品,滿足他們對現代媒體信息的需求。
俗話說“熟能生巧”,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時候并沒有足夠的時間循序漸進地掌握其中的技巧。因此,如何才能用最短的時間掌握盡可能多的采訪技巧已經成為新聞記者必須思考的問題。比如,現場記錄、現場采集、現場提問等,不僅對新聞記者專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且還要求他們有隨機應變的能力。
在實際采訪過程中,新聞記者總是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突發狀況,缺乏現場應變能力的新聞記者往往會無所適從,最終導致新聞采訪工作失敗。但是,對于那些具有超強現場應變能力的新聞記者而言,無論發生什么樣的突發狀況,他們總是能及時救場,掌控全局,保證采訪工作順利進行。當然,要想熟練掌握采訪技巧,新聞記者除了要有夯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和豐富的工作經驗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善于總結和反思,認真分析實際工作中的得與失,這樣才能在總結和反思中不斷成長。
新聞記者是新聞傳媒集團的重要成員,加強對采訪技巧的學習和應用是提升他們未來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從媒體行業發展趨勢來講,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新媒體與新媒體、傳統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海量的新聞信息讓新聞記者拓寬了獲取信息的渠道,但同時也讓他們工作越來越復雜化。這無疑會使新聞記者的工作量和工作負擔大幅增加,而要想按時完成工作任務,僅靠延長上班時間并非長久之計,更主要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在相同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工作。
一方面,新聞記者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學習當成掌握采訪技巧的關鍵;另一方面,新聞記者還應加強與受眾的交流,深入了解受眾的需求變化,這樣才能生產出更符合受眾口味的新聞產品。當然,學習和應用采訪技巧并非一日之功,新聞記者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個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機會,通過不斷地學習,掌握采訪技巧,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提高工作能力是新聞記者能更好應對未來發展挑戰的強有力保證。新聞記者在實際工作中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正確的做法是想方設法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問題。實際上,單純地學習理論知識并不能有效提升新聞記者的工作能力。實踐出真知,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是讓一個人能力顯著提升的“捷徑”。
因此,新聞記者要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除了要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實踐,在實踐中鍛煉能力。
首先,新聞記者要明白他們當前的處境,培養居安思危的意識,把能力提升當成應對挑戰的基礎。其次,新聞傳媒集團也要重視對新聞記者培養培訓工作,既要激發他們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新方法的興趣,又要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培養他們對企業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最后,要完善新聞傳媒集團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體系,提高企業“軟實力”。
總的來說,在我國各大媒體相互交融的融媒體時代背景下,中國的媒體資源越來越豐富,發展趨勢越來越多元化,在整個信息的傳遞過程中發展衍生出多種傳播路徑。大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由過去的傳統媒體逐漸轉向網絡新媒體。這給新聞傳媒集團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新聞記者在融媒體時代背景的影響下深刻感受到自身地位被嚴重削弱,從而產生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記者的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