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祥銀 李巍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前身是會計專業,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使得會計技術、會計工作組織方式等發生了重大變化。用人單位迫切需要一批既精通會計專業知識又熟悉信息技術的高技能會計人才。會計人才的培養必須適應行業的發展變化,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地方產業實際,有效推進1+X 證書的書證融通,不斷提高人才培養中質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掌握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會計核算與管理、稅務申報與籌劃等會計專 業技術、并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019 年4 月,教育部等4 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開始了“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 證書)制度的試點工作。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以來,教育部先后于2019 年6 月、9 月和2020 年1 月、12 月公布了四批447 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作為試點,其中與財務會計類專業相關的試點證書達15 個,如表1。

表1 會計專業領域相關的“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結合自身實際,在認真分析調研的基礎上,申報了財務共享服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338 名學生參加了證書試點,已有306 學生完成了證書考核,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證書試點實現了證書與課堂教學、崗位能力三者之間實行“課證融通”,推進了“三教改革”,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提升了學生的就業質量,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現實的困境。
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目標是產教融合,國家先后出臺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等文件,都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作出了重大的戰略部署,各地也都積極踐行產教融合。但是,目前大數據與會計專業仍然存在職業教育與產業“兩張皮”的現象,校企合作育人不夠,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相對單一,校企合作育人成本相對較高,地方中小企業規模不大、層級不高,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關注不多,儲備不夠,校企合作育人意識相對較弱。
教育部先后公布的四批447 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財經商貿大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達到124 種,其中財務會計類專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達15 個。很多資格證書存在內容重疊或價值不高的現象,學校很難選擇適合本校特色的試點證書,學生很難從眾多培訓機構和資格證書中選擇合適自己學習的證書類型。加之,多年來,由人社部門和財政部組織的會計人員職稱等級證書,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組織的注冊會計師證書等深入人心,這些證書含金量高、社會認可度高,已經成為會計專業人士的首選證書。而作為新生事物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尚未被社會完全接納,特別是中小企業財務會計相關崗位尚未完全應用到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的前沿技能,而老師對1+X 證書相關內容的領會和理解不深,1+X 證書的培訓質量不高,導致部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社會認可度不高。
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數量充足、保持穩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巨大能量。目前,職業院校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雙師型”教師數量不夠、措施不力、機制不暢等問題,部分專業教師安于現狀,缺乏開闊視野和提升動手操作技能的內在動力,部分教師不愿意參加1+X 證書的培訓學習,有些教師不能主動參加企業崗位實踐活動等。導致部分教師職業素養不高,實踐動手能力不強,教學創新缺失,駕馭課堂的能力不足等問題,不能將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方法及時融入課堂,影響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大數據與會計專業實施1+X 證書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增強學生解決會計工作領域的能力,實現專業課程教學中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與技能等級證書的職業技能標準和考核內容相互融合,選擇證書時應與會計行業的崗位人才需求高度匹配,主動對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當代數智技術,提升學生對產業轉型和數智經濟發展的適應能力,確保學生獲得學歷證書和“X”證書后能從事會計領域相關的工作,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加強與會計主管部門、會計學會、會計中介機構和地方中小企業的溝通與聯系,把財會領域里的技能大師、業務骨干等作為企業實踐專家請到學校,通過召開實踐專家座談會,進行會計職業領域典型工作任務分析,構建基于地方產業實際需求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提高會計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將大數據與會計專業1+X 證書的內容融入課程內容,從而培養出企業真正需要的會計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將企業專家請進課堂,將最新行業動態和財會實用職業技能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及時掌握財會行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技能。與地方會計代理記賬公司、稅務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地方中小企業等聯合組建“訂單班”等深度的產教結合模式,將課堂搬到企業,把學生放在企業相應的工作崗位上,由企業師傅進行專門業務指導,學生通過真刀實槍的實戰演練,提升自己的會計技能水平。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開發大數據與會計專業1+X 證書是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應根據大數據與會計專業的核心技能開發相應的等級證書,統籌好證書與證書之間的關系,避免出現證書種類繁多、內容重復、技能簡單、實用性不強等問題,選擇社會發展與行業品牌效應較高的行業企業作為證書測評部門,讓證書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合理設定證書評價組織的收益,避免亂發證,嚴防第三方組織形成證書“利益圈”。嚴格證書培訓和考核,保證持證者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有效提升證書的含金量。同時,政府部門應借助新聞媒體等手段,加大1+X 證書的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1+X 證書制度的現實價值,地發政府應制定專項績效補貼制度,保障技能等級證書的有效落地。學校要定期開展1+X 證書制度的宣講和培訓,邀請教育界的權威專家和行業協會代表,對政策進行解讀,讓師生了解證書的含金量及實用性,激勵學生參與1+X 證書培訓認證的熱情。
教師、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是職業院校教學環節的綜合性改革,1+X 證書制度的實施必須與深化“三教”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首先,必須建設一支理論扎實、素質優良、技能過硬的“雙師”教學團隊。教育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教師隊伍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第一資源,是支撐新時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力量。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大數據與會計專業“雙師”素質的培養要與行業企業開展實質性合作,定期深入到行業企業開展實踐鍛煉,了解財會實際業務流程,明確企業財會崗位實際需求,密切關注行業發展變化并及時反映到課堂教學中來,實現產、教、學有效對接。在企業合作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工作站,與合作企業共同開展產學研等技術服務項目和校企橫向課題研究,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各項服務項目,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組建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引導兼職教師積極參與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共同指導職業院校學生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等,將專業理論知識與財會崗位職業能力要求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社會服務和評價等能力,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其次,打造一批以真實工作任務為驅動、基于崗位工作過程的“理實一體”化教材。組建由校企共同參與的教材開發團隊,改革教材編寫形式,廣泛收集企業的真實案例,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與職業教育相適應,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新型教材,并根據行業需求變化及時更新教材內容。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項目式教學、任務驅動教學等新型教學方法,突出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際工作過程為導向來設計學習情境,將知識學習與技能運用融為一體,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創設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參與度,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落實黨和國家關于技能人才培養總體要求,組織開展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的規范性文件,是培養學生管理的重要依據。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是其重要內容,必須基于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所在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構建“課證融通”專業課程體系。深入分析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職業資格等級證書標準,以培養職業崗位能力為主要目標,對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將職業培養目標、職業標準融入專業核心課程。對現有專業課程進行梳理、評估,認真分析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銜接關系,大幅減少重復的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根據會計行業的發展變化、工作崗位對技術技能的新要求及時優化、補充最新知識、新技能,不斷開發新課程,提升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
1+X 證書制度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大數據與會計專業1+X 證書制度試點以來推進了專業教學改革,逐步實現從知識的傳授到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的轉化,學生的技能水平在不斷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在逐年提升,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滿足社會需求的職業技能型會計專業人才,但在推進過程中仍面臨一系列困境和難題。通過校企之間的緊密聯合、證書的有效監管,“雙師型”團隊的不斷打造、人才培養的精準定位,形成大數據與會計專業書證融通課程體系,為培養地方產業發展所需的高技能會計人才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