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倩慧
(廣州市水務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630)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要求,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開辟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2018 年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高標準規劃建設廣東萬里碧道工程的重要部署,通過萬里碧道建設在南粵大地打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生態廊道。
在此背景下,廣州市天河區編制了《天河區碧道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5 年)》,加快推進碧道建設,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生態環境。整體規劃范圍包括天河區89km水系(河長),面積約137km2。至2035 年形成1 條沿江帶+6 條重點河涌流域的“1+6 格局”,建成都市型碧道總長67.5km。
碧道按所處區位和環境風貌特征分為都市型、城鎮型、鄉野型和自然生態型4 種類型。其中都市型碧道依托流經大城市城區的水系建設,針對大城市城區人口、經濟、文化等活動密集的特點,強化公共交通設施、文化休閑設施、公共服務功能以及親水性業態的復合,構建高質量發展的生態活力濱水經濟帶[1]。
都市型碧道的建設重點如下:①以提升防洪(潮)的安全與韌性為目標,采用新理念推動海綿城市、多級復式堤建設。②全面改善河湖水系水質,建設碧水清流的宜居環境。③以岸邊帶整治和動植物生境恢復為主,積極利用河口、河漫灘等建設濕地公園。④打造展現都市風貌和魅力的重要窗口,積極結合三舊改造建設碧道,帶動濱水地區產業和城市功能轉型。⑤建設連續貫通、配套完善、舒適可達的游憩帶,推進碧道公園建設。
天河區河流型碧道建設范圍劃分為3 個層次,包括碧道建設核心區、碧道建設拓展區和碧道建設協調區,包括6 條重點河涌流域,分別是沙河涌流域、獵德涌流域、員村片區河涌河涌、棠下涌流域、車陂涌流域和深涌流域。
沙河涌流域干流河長14.14km,其中天河段長約7.26km,自廣園快速路以南段起始于天河CBD 片區為重點建設區域,向北延伸經過居住社區組團、廣州體育學院教育組團、商業片區組團、產業園區組團等特色組團區域。沙河涌(學院示范段)是沙河涌碧道建設的重點建設區及示范段,按都市型碧道標準建設。項目南起天河北路,北至林和西橫路,長約0.747km。周邊用地以廣東省青少年競技體育學校(簡稱“體校”)、廣州體育學院(簡稱“體院”)的教學樓、教職工及學生宿舍、運動場為主。
碧道建設五大建設任務包括水資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景觀與游憩系統構建。對標上述5 項建設任務分析場地現存問題總結出沙河涌碧道(學院示范段)建設要點如表1 所示。

表1 沙河涌碧道(學院示范段)現狀及建設要點
釋放公共空間,還河于民。河道管理范圍內,停車空間完全釋放給公共綠地,重新規劃占用步行道的種植帶,確保不受阻的步行空間在3m 以上(滿足巡河通道的要求)。保證沿河兩岸步行空間安全連貫,通過入口設置路障、抬高濱水步行空間等手法,限制或者分隔車流[2]。
重新規劃車行動線,還路于民。取消非必要車行流線及侵占步行道的停車空間,對影響人行安全的車行流線作重新規劃安全引導,對必要通行的車行流線利用景觀手法進行人車分流。
疏理界面,提升品質。增加攀援、草花植物柔化圍墻、圍欄邊界,納入建筑退縮空間以及周邊公共綠地,打造濱水口袋公園,拓寬碧道游憩空間邊界。
針對岸線、慢行區域、邊緣界面3 線,以標準化、模塊化景觀策略進行整體提升。
2.4.1 岸線整治
(1)打破單一岸線。結合堤防整治,局部增加1.5m寬、10~20m 長不等,視野開闊的特色出挑平臺,設通透鋼欄桿。其余段落約間隔50m 設置一處小料石休憩平臺,打破現狀平淡單一的岸線布局。
(2)駁岸欄桿微改造。天河北節點段及新橋節點段更換不銹鋼通透欄桿,局部段欄桿增加石材防浪欄板,滿足防洪超高要求,其余段落花崗巖欄桿石柱清洗,金屬欄板統一漆深灰色氟碳漆翻新。
(3)現狀全段1.5km 管線統一整合,設沿河燈箱美化收納管線;河岸外挑花箱整飾,優化主題植栽品種。
2.4.2 慢行空間提升
(1)全段鋪裝提升。除橋梁及架空平臺外,其余步行空間采用透水鋪裝,減少地表積水;人行區域透水磚鋪裝采用深、淺灰透水磚組合,增加鋪裝活力特色。
(2)每隔50m 設置一個雨水收集單元,結合透水鋪裝減少地表徑流。
2.4.3 邊緣界面處理
(1)圍墻、建筑界面。護欄、圍墻側設置綠化隔離帶,結合攀援、地被綠化柔化邊界,納入建筑退縮空間以及現有公共綠地,拓寬公共空間邊界。
(2)綠化及廣場界面。邊界保留綠化緩沖,補植喬木增加林蔭,納入現有公共綠地,拓寬公共空間邊界。
沙河涌碧道(學院示范段)景觀總體布局為“一環雙線、兩節點、兩口袋花園”。
2.5.1 “一環雙線”聯系“一河兩岸”
沿河兩岸設置1 個慢行環,共1.5km 無障礙全貫通。結合現狀不同邊界類型,滿足大部分碧道寬度至少6m,僅保留必要車行動線,抬高濱水步行空間,實現人車分流,體現慢行優先原則;規劃整合連續濱水種植帶以保留現狀喬木,種植帶與人行步道間增設阻根板,防止樹根損壞鋪裝;結合堤岸修復局部新增外挑平臺,豐富濱河岸線立面上的節奏感,設濱水平臺打開沿河觀景空間,以小料石鋪地預留樹池位置和保留現狀喬木[3]。
2.5.2 兩個節點打造城市舞臺
城市形象節點——親水埠頭動感活力陽臺(圖1)。將廢棄橡膠壩閘改造為魚鱗堰,增加親水棧道和平臺,種植攀援、垂釣植物遮擋硬質垂直擋墻,對現有沙洲進行生態優化,種植竹節草、花葉蘆竹、風車草、美人蕉等水生、濕生植物,配以置石點綴,打造生態綠岸景觀。

圖1 親水埠頭動感活力陽臺設計效果
兩岸串聯節點——體校景觀橋(圖2)。重建體校人行橋,位置由原址向西北方向偏移約55m,與體校東側校門位置順接,在維持原有體校生活區與田徑場的交通連接功能的同時,強化校園入口儀式感。景觀橋作為天河北路上較強烈的視覺焦點,橫向線條強調橋身流線感,統一的欄桿裝飾與兩岸碧道特色元素相呼應。橋體設計滿足日常人行與非機動車行要求,緊急情況下可供消防車通行。通過帶狀種植池及座凳設置,弱化人行道與自行車道間的相互影響,確保碧道慢行空間的安全性、連續性[4]。

圖2 體校景觀橋設計效果
2.5.3 兩處口袋公園整合綠化空間
萌橫路社區口袋公園。現狀為體院社區綠地的設施陳舊廢棄和綠化雜亂。結合碧道整治拆除廢舊廊架、假山水池,翻新景觀亭,重新整合場地空間,緩坡綠帶結合坐凳布置,劃分不同的休憩空間;小料石鋪地預留樹池位置以保留現狀喬木,打造舒適的濱水社區林蔭休憩空間。
體校宿舍口袋公園。場地原狀為體校三角綠地的植被雜亂及無休憩空間。結合碧道整治重新整合場地空間,規整綠化種植遮蔭喬木,增加鋪裝場地及休憩座凳,營造濱水景觀節點。
通過廣州市沙河涌碧道(學院示范段)建設案例,探討總結都市型碧道建設的重點與經驗。
廣州市內河涌多在控源截污的基礎上采用低水位運行策略,既避免河水倒灌入污水管網,同時也利于水生及濕生植物、浮游、底棲生物、魚類微生物等河道生物群落的逐步恢復。由于防洪要求及用地限制,都市型碧道所在河段較多采用擋墻等硬質駁岸,低水位運行策略使堤岸與常水位間距離增加,可結合周邊實際于局部河段設親水棧道、平臺、臺階、汀步,結合水生植物種植營造多樣化親水空間,滿足居民休憩活動、親水、親自然的多元需求[5]。
都市型碧道多位于城市高度建成區,因其用地緊張,宜加強河道和周邊重要開放空間、城市主要通道門戶的聯動,突破藍線和周邊用地紅線的限制。例如,結合周邊社區綠地、商業廣場等開放空間打造濱水景觀節點,使濱水景觀游憩資源得以充分整合;于河涌與城市主要通道門戶間打造碧道城市形象節點,作為城市居民有效感知和進入碧道的重要界面,聯動提升碧道活力。
沙河涌碧道建設結合河道周邊的體校、體院,于碧道建設中融入體育運動主題,打造獨具體育文化主題特色碧道。此外嶺南水鄉文化、濱水商業文化、龍舟文化等均可與碧道建設相結合,在水情科普展示、設計符號表達、特色文化節點營造上體現場地獨特的水文化活力與特色。
位于城市高度建成區的都市型碧道與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其是各類碧道建設中的重點類型。廣州城區內河涌大多經過系列河道整治、黑臭水體治理,在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方面已大有改善,但在水生態、景觀游憩系統構建方面仍有待完善提升。廣州市沙河涌碧道(學院示范段)項目作為都市型碧道建設案例,在提升河道生態功能和加強生態韌性的同時著力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休憩活動需求,在有限的用地空間及資源限制下試圖解決綜合多元功能需求,為其他地區的都市型碧道規劃建設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