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珺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口腔內科,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牙周炎、牙列缺損發生率不斷上升,已經發展成為牙科常見的疾病[1]。牙周炎由多種因素造成,長時間會導致牙周支持組織出現慢性炎性反應,如果不及時治療,會造成牙槽骨吸收,附著點喪失,從而加重牙周炎,進一步導致牙齒松動,甚至脫落[2]。目前,臨床治療牙列缺損伴牙周炎主要采用常規修復、口腔種植牙修復,如何進行科學合理選擇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3];尤其是合并牙周炎牙列缺損患者,骨吸收情況相對于牙周健康者較高[4]。因此,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牙列缺損伴牙周炎患者的有效性備受爭議[5,6]。本研究結合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診治的76 例牙列缺損伴牙周炎患者臨床資料,觀察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牙列缺損伴牙周炎對牙周指數、種植體存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在佳木斯市中心醫院診治的76 例牙列缺損伴牙周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 例。對照組男20 例,女18 例;年齡24~63 歲,平均年齡(42.19±2.04)歲。觀察組男22例,女16 例;年齡23~65 歲,平均年齡(41.94±1.77)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均符合牙列缺損臨床診斷標準[7];②均合并牙周炎[8];③合并牙種植禁忌證[9]。
1.2.2 排除標準 ①吸煙、酗酒;②合并糖尿病、骨質疏松癥;③合并口腔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齦上潔治術和齦下刮治術。具體方法:牙周袋采用3%的過氧化氫溶液沖洗,14 d 后對菌斑、牙結石等進行復查,牙周炎痊愈后采用常規方式修復牙列缺損[10]。
1.3.1 對照組 采用固定修復以及可摘局部義齒修復。對患牙進行局部消毒,對患牙局部取模,然后進行基牙預備后,使用硅橡膠取模,取模后制作臨時冠,固定義齒制作完成后,告知患者按時復診進行固定義齒修復。可摘局部義齒修復患者,對口腔進行徹底清洗,然后采用硅橡膠對需要制作義齒的部位進行取模,取模后立即采用石膏灌模,待可摘義齒制作完成后通知患者進行局部義齒調整佩戴。對于小面積缺損患者,可清除受損呀組織,并將其休整為倒梯形,然后對缺損部位進行修復。
1.3.2 觀察組 采用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牙周炎痊愈后,拔除患牙,刮除干凈牙窩,并清理肉芽組織。然后采用口腔錐形束CT 機對需要種植牙齒區域進行檢查,依據頜骨解剖情況選擇合適的種植體長度。于無牙區牙槽頂端切一個一字形切口,有牙區溝內切口,置入種植體后,采用導向鉆調整牙槽窩,確保其于種植體齊平,然后進行縫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牙周健康指標(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牙齦出血指數)、口腔種植修復患者不同時間段種植體存留率、炎癥因子水平[白細胞(WBC)、C-反應蛋白(CRP)]、牙體表面缺損評分。
1.4.1 臨床療效[11,12]①顯效:患牙咀嚼功能恢復正常,恢復體完好無損,無脫落、松動,美觀性良好;②有效:換牙咀嚼功能基本恢復,偶爾咀嚼硬物存在不適,修復體基本完好,基牙伴有輕微刺痛感;③無效:以上指標均未達到,甚至有加重趨勢。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2 牙周健康指標[13]菌斑指數:總分0~5 分,評分越高菌斑面積越大;牙周袋深度:采用牙周探針探診測定;牙齦出血指數:0 分無出血,1 分輕度出血,2分中度出血,3 分重度出血,4 分出血極重。
1.4.3 牙體缺損評分[14]依據缺損程度分為無缺損:0分,輕度缺損1~3 分,中度缺損4~6 分,重度缺損7~10 分,分值越低,修復效果越好,缺損越輕。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檢驗。以<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2=6.293,=0.021
2.2 兩組牙周健康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牙齦出血指數均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0.05),見表2。
表2 兩組牙周健康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牙周健康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0.05
2.3 口腔種植患者不同時間段種植體存留率比較 種植6 個月后種植體存留率為97.36%(37/38),與種植1 年、種植2 年后種植體殘留率的94.74%(36/38)、92.11%(35/3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0.633、0.713,=0.327、0.386)。
2.4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WBC、CRP 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0.05
2.5 兩組牙體表面缺損評分 兩組治療后牙體表面缺損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0.05),見表4。
表4 兩組牙體表面缺損評分(,分)

表4 兩組牙體表面缺損評分(,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0.05
牙列缺損若不及時治療,隨著疾病不斷的發展,會影響咬合關系,造成咀嚼功能下降[15]。同時會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安全和正常進食[16]。牙周炎會造成慢性炎癥反應,加重病情的進展[17]。因此,對于牙列缺損合并牙周炎患者,及時給予有效的口腔修復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隨著口腔醫學的發展,種植修復技術快速發展。與常規修復比較,種植修復技術可減輕對鄰牙的損傷,相對維持良好的固定作用[18]。目前,關于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牙列缺損的研究較多,但是對于合并牙周炎患者臨床治療方面的研究存在差異,還需要臨床進一步探究證實。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74%,高于對照組的81.58%(<0.05),提示牙列缺損合并牙周炎采用口腔種植修復治療可提高臨床治療效果,與常規修復比較,具有較好的應用優勢。同時研究顯示,兩組治療后菌斑指數、牙周袋深度、牙齦出血指數均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小于對照組(<0.05),表明口腔種植修復治療方法可改善牙周健康指標,促進牙周健康恢復,利于牙列缺損的修復,該結論與謝桃美等[19]的報道相似。分析認為,口腔種植修復可對缺損患牙進行徹底修復,且以CT檢查為基礎,置入相對更科學合理,利于植入體的成活,從而牙周健康指標優于對照組。種植6 個月后種植體存留率為97.36%,與種植1 年、種植2 年后種植體殘留率的94.74%、92.11%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提示口腔種植體殘留率較高,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殘留率無顯著降低,充分表明該方法具有相對良好的遠期效果。因為,術前對種植區域解剖情況進行充分評估,并及時修復牙槽骨吸收等情況,最大化確保了種植準確性,降低損傷,從而進一步提示種植效果[20]。兩組治療后WBC、CRP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0.05),表明口腔種植修復治療可有效降低炎癥因子水平,預防種植后周圍炎性相關并發癥,具有良好的應用安全性。同時表明牙周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可促進種植效果的穩定、長久性。此外,兩組治療后牙體表面缺損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0.05),表明不同修復治療后,口腔種植修復患者缺損評分有效降低,患牙缺損恢復,進一步確保了良好的咀嚼功能。
綜上所述,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牙列缺損伴牙周炎,牙周指數及種植體存留具有積極的影響,可改善牙周健康,降低牙列缺損評分,抑制炎癥反應,提高治療總有效率,且近期和遠期種植體留存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