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圓琴
(金溪縣中醫院藥劑科,江西 金溪 344800)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為我國糖尿病主要類型,其發病機制復雜,目前尚無法根治,現以控制血糖水平、改善臨床癥狀為該病主要治療原則[1,2]。研究認為[3,4],胰島素分泌不足及胰島素抵抗為T2DM 主要特征,若治療不當,可加重患者的胰島素抵抗,進而影響其血糖控制效果,最終導致惡性循環。因此,改善患者的胰島功能是提高其降糖效果的關鍵。阿卡波糖與甘精胰島素(insulin glargine,IGlar)均為T2DM 常用治療藥,前者為口服降糖藥物,可通過抑制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α-GC),阻止糖類分解、降低葡萄糖吸收,達到降糖目的[5,6];后者則屬于長效胰島素類似物,可有效模擬人胰島素的分泌,發揮持續性降糖作用[7,8]。基于此,本研究結合2019 年12 月-2021 年12 月金溪縣中醫院收治的62 例T2DM 患者臨床資料,觀察IGlar 聯合阿卡波糖在T2DM 中的治療效果及對胰島素抵抗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2 月-2021 年12 月金溪縣中醫院收治的62 例T2DM 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1 例)與觀察組(31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7 例;年齡42~76 歲,平均年齡(57.43±7.12)歲;體重指數20~35 kg/m2,平均體重指數(26.32±4.01)kg/m2;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42±0.76)年。觀察組男15 例,女16 例;年齡41~77 歲,平均年齡(57.50±7.09)歲;體重指數20~35 kg/m2,平均體重指數(26.44±4.05)kg/m2;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51±0.75)年。兩組性別、年齡、體重指數、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可對比。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T2DM 診斷標準[9];②無藥物禁忌;③具有胰島素及阿卡波糖用藥指征;④入組前2 周內無胰島素及降糖藥治療史。排除標準:①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②繼發性糖代謝異常者;③心、肝、腎功能異常者;④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者;⑤惡性腫瘤及免疫系統異常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普通胰島素聯合阿卡波糖治療,取胰島素注射液(江蘇萬邦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0614,規格:3 ml∶300 單位)皮下注射,3 次/d,于餐前15~30 min 注射,起始用量每次0.1~0.15 U/kg,后續根據患者的血糖情況進行調整;同時給予阿卡波糖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205,規格:50 mg)餐前吞服,起始劑量50 mg/次,3 次/d,后續根據患者的血糖情況進行調整。療程3 個月。
1.3.2 觀察組 采用IGlar 聯合阿卡波糖治療,取甘精胰島素注射液(賽諾菲安萬特<北京>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S20060062,規格:3ml∶300 單位]皮下注射,起始劑量每次0.2~0.3 U/kg,后續依據患者的血糖情況進行調整,1 次/d,同時給予阿卡波糖片治療,方法同對照組一致。療程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降糖效果[血糖達標標準:FPG<6.1 mmol/L,2hPG<7.8 mmol/L;降糖效果:顯效為血糖達標或下降超過30%,持續1 周;有效為血糖下降超過10%,持續1 周;無效為未達以上標準。降糖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血糖水平[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 血糖(2hPG)]、胰島功能 [胰島素分泌指數(HOMA-β)、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治療相關指標(血糖達標時間、日均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生率)、不良反應(胃腸道不適、一過性視力障礙、注射部位腫脹、瘙癢、脂肪營養不良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行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行檢驗。<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降糖效果比較[(%)]

表1 兩組降糖效果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2=5.167,=0.023
2.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后HbA1c、FPG、2hPBG 水平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HbA1c、FPG、2hPBG 水平低于對照組(<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表2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0.05
2.3 兩組胰島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后HOMA-β 高于治療前,HOMA-IR 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HOMA-β高于對照組,HOMA-IR 低于對照組(<0.05),見表3。
表3 兩組胰島功能比較()

表3 兩組胰島功能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0.05
2.4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血糖達標時間、日均胰島素用量、低血糖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表4 兩組治療相關指標比較[(%)]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表5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2=4.026,=0.045
現階段,口服降糖藥仍是T2DM 的首選治療方式,其中阿卡波糖為當前常用的新型口服降糖藥,可競爭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影響多糖及蔗糖的分解,減少葡萄糖生成,同時該藥還可延緩腸道內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進而干擾腸內葡萄糖的吸收,控制餐后血糖,發揮控糖作用[10,11]。但研究指出[12,13],T2DM患者普遍存在胰島素分泌不足及胰島素抵抗現象。因此,在口服降糖藥基礎上,給予促胰島素分泌及胰島素補充藥物,可促進其降糖效果的提升。IGlar 為臨床常用人胰島素類似物,是由轉基因大腸桿菌分泌的甘精胰島素前體經蛋白復性后制取所得,其活性與人胰島素高度相似,可通過補充體內胰島素水平,恢復骨骼肌、脂肪等周圍末梢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作用,同時抑制肝葡萄糖的生成,達到降糖目的[14,15]。另一方面,IGlar 經皮下注射后,可形成穩定的六聚體沉淀物結構,具有持久、平穩的控糖作用,有利于體內血糖穩定狀態的維持[16,17]。
綜上所述,IGlar 聯合阿卡波糖具有良好的降糖療效,可有效降低T2DM 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其胰島功能,減少胰島素抵抗,且降糖時間更短、胰島素用量更少,不良反應發生風險很低,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