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容 舒建中 唐 軍
重慶市中醫院腦病科,重慶 40002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可致殘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在老年患者中發病率排在第二位,僅次于阿爾茲海默癥[1-2]。其主要病理基礎是黑質、紋狀體的多巴胺能神經元缺失和神經元細胞內α-突觸共核蛋白沉積[3]。PD癥狀包括以運動遲緩、肌肉僵硬和震顫為主的運動性癥狀,和以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睡眠紊亂、認知減退、情緒障礙為主的非運動癥狀。目前PD的發病原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治療策略也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目前已知有效的治療手段多為控制臨床癥狀、延緩疾病進展,對其神經元變性的病理基礎尚無有效逆轉方法[4]。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神經系統變性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5]。本研究采用以大劑量生白術、白芍為君藥的臨床經驗方二白湯治療帕金森病患者,觀察其臨床效果,以期探究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的新思路。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就診于重慶市中醫院腦病科門診及住院治療的帕金森病患者,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選取6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51~88歲,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70.63±10.57)歲,病程(3.96±3.46)年;觀察組3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齡(69.07±8.40)歲,病程(3.51±2.7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帕金森病的病程方面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由經重慶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并通過(倫理號:2020-ky-36)。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據《中國帕金森病的診斷標準》(2016版)[5]確診為原發性帕金森病:行動遲緩,并至少具有一項下列癥狀:靜止性震顫、肌強直、姿勢不穩;排除帕金森綜合征及帕金森疊加綜合征。
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內科學》[6]辨病為顫證,辨證為脾腎陽虛,中氣下陷證:活動笨拙,肢體顫振,肢體拘攣,顏面虛浮,神疲嗜臥,氣短乏力,腹脹便秘,自汗氣喘,畏寒肢冷,少寐;尿晝少夜頻。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①根據中西醫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為原發性帕金森病,中醫診斷為顫證,脾腎陽虛、中氣下陷證;②依據改良的 Hoehn-Yahr 分級量表(hoehn &yahr scale,H-Y)[7]進行疾病嚴重程度評估,病情分級在2.0~3.0級的帕金森病患者;③無明顯認知功能障礙者;④在開始前的1個月內未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⑤按倫理學要求同意參加本課題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3.2 排除標準 ①有精神癥狀、聽力障礙、視覺障礙、理解障礙、嚴重的認知障礙者;②合并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關節疾病、消化道疾病患者;③研究者認為患者存在其他不適合參加本研究的情況;④有嚴重器官功能不全或血常規明顯異常、不愿合作者。
1.4 方法 兩組均給予抗帕金森藥物基礎治療(既往已服用抗帕金森藥物的繼續原服藥方案,首診患者予美多芭半片口服,3次/日),觀察組加服二白湯,具體處方:生白術60 g,白芍40 g,黃芪30 g,太子參30 g,生地黃30 g,牛膝20 g,升麻3 g,柴胡6 g,枳實6 g,以上藥材均購于重慶桐君閣股份有限公司。煎煮方法:生藥2250 g,溶劑2885 mL,濃度0.78 g/mL,將藥液保存于 4 ℃ 冰箱備用。兩組均連續治療 30 d。
1.5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 在治療前、治療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Hoehn-Yahr分級量表,并進行帕金森病生存質量量表和顫證中醫證候評分,各表均以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重。
1.5.1 統一帕金森病評定 量表(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8]是目前國際上針對帕金森病普遍采用的綜合評分量表,該量表包含四大部分:精神、行為及情緒;日常活動、運動功能、治療的并發癥。總分147分。
1.5.2 Hoehn-Yahr分級量表 目前臨床常用的PD病情分級量表,主要針對肢體功能障礙進行簡易評定,從0至5共6個等級,總分5分。
1.5.3 帕金森病生存質量量表 (parkinson’s questionnaire-39,PDQ-39)[9]:是帕金森病的專用評分調查問卷,包括39個具體問題,涉及8個緯度,能敏感地反映患者近期的生活質量情況。每一項分為0~4分5個等級,總分156分。
1.5.4 顫證中醫證候評定量表 參考《中醫內科學》[7]制作《顫證中醫證候評定量表》,納入11項中醫癥狀和體征,包括:活動笨拙;肢體顫振;肢體拘攣;顏面虛浮;神疲嗜臥;氣短乏力;腹脹便秘;自汗氣喘;畏寒肢冷;少寐;尿晝少夜頻。按其各個證候病情程度分為正常0分,輕度障礙1分,中度障礙2分,重度障礙3分。總分33分。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 兩組在治療前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后中醫證候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評分比較表 (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UPDRS評分比較 兩組在治療前UPD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治療前后UPD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后UPDRS評分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后UPD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UPDRS量表評分情況表 (分,
2.3 兩組治療前后PDQ-39評分比較 兩組在治療前PDQ-39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治療前后PDQ-39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PDQ-39評分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PDQ-39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DQ-39量表評分情況表 (分,
2.4 兩組治療前后H-Y評分比較 兩組在治療前H-Y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治療前后H-Y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后H-Y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H-Y量表評分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Hoehn-Yahr 分級量表評分情況表 (分,
帕金森病是作為神經系統常見的運動障礙疾病,起病隱匿,病程遷延,逐漸進展,神經病學的研究學者預測在未來十年內帕金森病患者將達到近五百萬,對患者的生存質量、家庭經濟和生活乃至國家醫保資源造成極大負擔[10-11]。美多芭等西醫一線治療藥物,治療帕金森病已有多年臨床經驗,但其存在不良反應及長期大量服用可能誘發異動癥等問題[12],因此筆者希冀通過中醫手段尋求治療帕金森病的方法。
中醫對帕金森病的描述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如《靈樞·經脈》中描述足太陰經所導致的疾病癥見“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體不能動搖,食不下……”[13]這與帕金森病中因胃腸神經紊亂而出現的食道、胃與腸道的癥狀極為相似。《素問·至真要大論》闡述了肝風內動所致“諸暴強直”“諸風掉眩”的顫證病機[14]。至明代,《醫學綱目·顫振》中,擴充了病因病機內容,指出“風熱相合”“風寒所中”“風夾濕痰”皆可導致顫的發生[15]。現代中醫各家在繼承古典的論述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臨床研究與探索,對帕金森病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國醫大師任繼學認為帕金森病以脾為根,以腎為本,以肝為標,病位累及腦[16]。熊繼柏教授將帕金森病總病機歸納為“肝風內動”,細分為虛實二者,實證為各類實邪擾動肝風,虛證為陰虛不能制約肝陽,臨證總以“平肝熄風”為總則,每有奇效[17]。李鯉教授通過總結文獻資料及實踐經驗,認為帕金森病病位在“筋”與“腦”,與脾臟密切相關,累及肝腎,提出治療中應注意顧養脾胃,寓補于消,善用通法[18]。吳菲等[19]認為顫證為本虛標實之證,肝風為發病關鍵,脾腎兩臟分屬先后天之本,皆與肝關系密切,脾腎之虧虛乃發病核心病機。綜上所述,歷代醫學家對帕金森病的認識經歷了從最開始的認識癥狀,歸納總結,到最后發展成各家成熟的理論觀點。目前論治觀點包括從肝腎論,有從氣血論,有從脾胃論和從風火痰論。
重慶市中醫院名中醫唐軍專家指出,川渝地區患顫證者,多以脾虛、陰虛、氣虛、腎虛、肝風為主要病機,創立了臨床驗方二白湯[20]。本方中以大劑量生白術、白芍共為主藥,其中白術補益脾氣,脾居中焦,主運化,脾氣充沛則運化有司,大腸傳導有力。白芍酸寒,養血斂陰,腸道陰津充沛故可行舟,亦有柔肝舒筋而止痛之功效;生黃芪性甘、溫,長于補脾益氣;太子參清補性平,入脾經,健脾補氣,養陰生津;生地歸肝、腎經,養陰生津;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引藥下行;配伍少量枳殼,下氣寬腸而助通便,并以柴胡、升麻升舉氣機,發散清陽,達到清陽升則濁陰自降之功效。
現代藥理學研究[21-23]表明,白芍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白芍總苷能減少有毒生物堿進入大腦,對大腦神經有保護作用,同時具有抗炎和抗凋亡藥理作用。研究[24]表明,細胞凋亡障礙可以導致神經退行性病變的發生,動物實驗發現誘導細胞凋亡的毒性代謝產物可被多巴胺能神經元攝取,從而導致了帕金森病的發生發展。現代藥理學已發現多種中藥可通過多途徑抑制細胞凋亡相關因子,起到保護多巴胺能神經元的作用,Zheng等[25]研究發現白芍總苷能抑制MPTP誘導的PD小鼠異常旋轉行為,而作用機制可能與激活cAMP/PKA/CREB信號通路,進而抑制小鼠酪氨酸羥化酶減少和紋狀體多巴胺以及黑質致密部多巴胺神經元凋亡有關。有研究[26]證明,細胞有氧代謝中產生多種有很高生物活性的自由基活性氧簇,既可在免疫屏障中發揮功效,亦對體內多種代謝通路具有調節作用。體內的抗氧化機制通過不斷清除自由基以達到平衡狀態,當體內自由基含量超出生理需求量時,其可通過多途徑對細胞造成損傷。因大腦黑質組織清除自由基能力欠佳,導致自由基增多,神經元受到損傷。Li等[27]研究發現黃芪提取物具有抗氧化和抗凋亡的作用。Rui等[28]研究發現太子參提取物可以抑制視網膜激光手術中的氧化應激和細胞凋亡。機體免疫功能異常也是PD病人腦脊液中抗多巴胺能神經元凋亡的主要原因[24],而通過調節機體免疫能力對PD治療可能有潛在的積極作用。最新研究發現,柴胡提取物能改善機體的免疫能力[29];動物實驗證實柴胡中的有效成分柴胡皂苷可通過抗凋亡起到神經保護的作用[30],這使得柴胡近年來被中醫學者廣泛應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療[31]。
本研究發現,臨床經驗方二白湯聯合西藥基礎治療,對帕金森病患者的療效較單純西藥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可以有效降低UPDRS、PDQ-39量表、中醫證候量表評分,提示本方對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及非運動癥狀均有較好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驗證了中醫藥對于帕金森病的重要作用,展現了較好的前景,為臨床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下一步擬通過動物實驗研究進一步探索二白湯對于帕金森病可能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