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勇
(宣城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宣城 242000)
自黨中央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思路以來,城市園林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生活環境的改造和居住環境的提升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1]。有生態意識、會園林設計、懂園林工程專業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成為了市場上的稀缺資源。
“園林工程技術”是園林技術專業和園林工程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課程通過搭建工程施工流程的工作框架,讓學生了解園林工程施工的工作流程,提升學生在園林工程建設中的施工技術與工程管理的專業技能[2]。它既有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有實操訓練,是涵蓋了圖紙識讀、工序安排、施工方法、施工流程、工程管理、藝術審美和植物美化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
“園林工程技術”課程的能力培養是滿足園林工程施工建設的需要。鍛煉學生實際的施工能力,最好的實訓場所就是企業的施工現場。然而,企業的施工現場因工期緊、任務重和安全問題等難以滿足學生長期施工訓練的要求。因此,平時課程教學的現場施工訓練主要是以參觀施工現場為主,學生難以得到實際動手的操作機會,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影響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長期以來,“園林工程技術”課程的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的欠缺和不完善[3],阻礙了課程專業化教學的發展。學生只能通過教材的圖片和網絡上的視頻資料來理解課程知識,無法模擬操作過程。在實操過程中,建筑材料又因其單次利用屬性,難以重復利用。每次操作完成后,材料基本上全部報廢,耗材損耗量較大,且報廢的材料難以搬運,常常堆積如山,造成污染,影響了實訓場地的環境。
“園林工程技術”課程的實訓過程和實訓結果是最能夠體現出當前大學生所倡導的勞動精神和勞動意識的課程。但由于課程實訓場地數量和面積的雙限制,該課程不能提供較多數量的實訓工位[4],導致大部分實訓只有極少數愛動手的學生主動操作,其余同學基本上都是以參觀者的姿態和簡單幫忙者的角色參與教學過程,沒有主人翁的意識。這就導致很難使每位學生產生勞動行為,也就難以培養出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
在課程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們只注意作品完成與否,沒有注意作品的標準問題,往往在成品的長度、寬度和高度等方面與圖紙要求的標準尺寸相差甚遠,遠遠低于施工要求的標準。學生多存在自我放松的現象,缺少刻苦鉆研的毅力,也沒有形成標準的意識。他們總覺得完成了操作,做出來了就可以了,完全沒有依照標準來完成工程作品。例如,在砌筑過程中,作品存在無勾縫、尺寸不對、高度不一致和前面美觀度欠缺等問題,這就嚴重影響了作品的標準度。
當前,高職教學模式多采用一次兩節課的模式,共計90分鐘[5]。學生每次實訓開始前和結束后,都需要利用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實訓準備和后期清理等工作。長此以往,實際實訓的時間被大大減短,難以滿足課程的實際教學課時需要。施工難度大、質量要求高、面積大的項目很難一次性完成,往往需要多次的實訓才能完成最后的成品。
世賽的“園藝”賽項是指在規定的時間內,施工完成預先設計好的園林工程圖紙,使用施工工具完成施工材料的制作、安裝和布置等活動的項目。其競賽的要求和標準與“園林工程技術”課程的要求是一致的。賽項的場地尺寸隨著級別的不同發生著變化:國際賽事按照標準7*7工位尺寸,國家賽事按照5*6工位尺寸,安徽省賽按照4*5工位,依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近三年的招生情況,新建園林工程技術實訓大棚,布局4*5的常用施工工位和7*7的國際賽事標準工位。這讓學生們可以直接參與競賽的環境之中,感受技能競賽的氛圍。
依據園林工程技術課程的教學目標,由園林工程教研室的園林工程技術教學課程組、學院教學指導專家組和校企合作企業專家組三方共同開發設計一套完整的施工圖紙,內容涵蓋教學目標的所有內容。我們可將施工項目按照施工的時間結合課程課時分成若干子項目,并制定出相應的課時時間安排計劃,以及相應的實訓施工技術標準和相應的成績評價標準。
我們根據最新2022年世賽“園藝”賽項發布的標準,以及其分布的項目來制定標準,將項目分成工作流程、砌筑、鋪裝、木作、水景和綠色空間布局共六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具有不同的評分要求和不同的考核要點。學生必須完成每個部分的任務,并且每個部分的長度、寬度和高度都要滿足標準的需要。
行業標準是學生走入社會對應崗位的直接依據,其行業標準的準確度將作為專業技能學生的主要鍛煉方向。然而,行業標準和競賽標準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行業重點關注的在于穩固的因素,而競賽更加注重尺寸的準確度。這就要求在實訓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將其區分開來,通過集中的訓練,讓學生懂得園林行業的行業標準、工程項目的實際做法等技能,讓學生早一步了解社會和行業,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這對學生以后選擇工作崗位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課程教學團隊通過與杭州陣列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聯合開發了園林工程虛擬仿真軟件。平臺涵蓋土方工程、景橋工程、園路工程、排水工程、駁岸工程、花木架工程、現代亭工程、塑山工程、地形改造、大樹移植、照明工程等工程內容,通過虛擬仿真和VR交互式演示操作,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感受工程的施工過程和程序,施工注意的關鍵節點。
我們通過“方寸之間”真實小游園項目的驅動,項目化分配任務,讓教師從填鴨式轉變為啟發式教育,學生獨立思考,共同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老師只引導啟發學生,不直接解決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堅定了學習信心,提升了自我認可度。學生通過不同職位,自己管理自己,既鍛煉了團隊精神,又掌握了施工進程安排和人員安排的管理技能。
我們依據世界技能大賽和企業施工項目的類別將課程劃分為七大項目:花池工程、景墻工程、鋪地工程、木質工程、水景工程、電氣工程和綠化工程,分別將課程項目與世賽項目和企業項目相互對應起來(表1)。

表1 課堂、世賽和企業項目對標表

表2 世界技能大賽標準參考點
我們按施工流程布局空間環境和設計工作情景,再現企業施工的真實場景,創建與企業文化高度融合的校內“校企合作”實訓基地,配備多個4m*5m施工工位,把企業施工現場“搬”進校園,幫助學生提前感受企業文化,體驗職場氛圍。我們采用標準制定、標準上墻等方式讓學生們從了解標準到意識標準再到依據標準,讓標準融入學生們的實際操作過程之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精細劃分工位實訓人員,按照團隊自愿分組原則,5~6人一組進行分組,將每小組設定為一個施工隊,其中組長為項目經理,組員分別為施工員、測繪員、材料員、安全員和質檢員,角色定時輪換。每班大約6組,每個組的實訓面積規定為4*5工位。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分解實訓崗位管理,使其在工位上完成項目實訓任務,突出學生主體,逐步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和合作職業素養。
人員的分解使實訓勞動任務進一步被分解,落實到個人的機會增多,任務分配更加細致化,通過實訓標準檢測,倒逼學生實際動手參與建造過程。這樣才能把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和職業精神的培養融入具體的項目教學中,通過項目的完成實現思政教育的落地和素質教育效果的提升。
落實國家勞動教育指導綱要,全程高標準完成真實項目,加強勞動教育,樹立勞動觀念,養成勞動行為。學生從一把土、一片石頭、一鍬沙、一塊磚、一粒卵石、一根木板中真正體會到勞動價值,從會勞動到愛勞動,讓勞動教育真正地入眼、入腦、入心[6]。我們可在課后組織學生開展“社區工程項目維修”公益性服務活動,發揮專業所長來服務社會。
根據課程教學需要,我們以國家級規劃教材“園林工程技術”為根本,結合項目施工需要,重構教學內容體系,和碧桂園集團(順茵園林工程公司)共同開發《園林工程細部做法標準手冊》等活頁式校本教材,突破傳統教材限制。我們在教學平臺自建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庫,自制微課視頻、教學動畫、課堂互動小游戲等,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多樣化,并積極引入中國大學慕課、職教云平臺等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和課后拓展。我們還與杭州陣列公司合作開發“園林工程技術”虛擬仿真軟件,將項目的實施過程和程序布置平臺,讓學生們可以通過模擬操作,達成快速理解知識的能力。
我們依據園林施工員崗位職業標準、世賽“園藝”賽事技術文件和實訓任務工單,基于項目施工工作流程,對每一模塊開展多樣和精細化的考核與評價,采集教學和學習過程的信息數據,形成多元有效的過程評價體系。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三段五環節”教學模式,以真實項目為載體,以施工典型任務為驅動,完成課前啟發、課中內化、課后轉化,并按照“學生試操—研究提升—教師示范—項目實操—標準檢測”五環節,分解教學內容,進階遞進,強化操作技能,實現全過程的信息采集,實現教學目標可評可測。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樹立了規范操作和安全操作的工作理念,在多輪小組合作與方案設計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精益求精、協作共進的工匠精神。我們通過標準檢測成品,合格即通過,不合格即不通過,適時重做返工,讓學生們逐步認識標準的重要性。在理論教學部分,我們著重培養學生鉆研、耐心細心的工匠精神,提高學生發現、探究問題的能力;在實訓教學部分,我們開展施工技術的各項技能操作訓練,加強勞動教育,樹立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其勞動態度,同時培養學生安全、準確、規范的工作能力和服從、合作、有責任感的職業素養。
融入世賽的“園藝”項目的先進競賽理念和先進技術標準,制定園林工程技術的課程標準、創新教學方法、重組教學內容、自編評價細則,開發一體化課程,實現一體化教學,培養高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