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翠
(甘肅省靖遠師范學校附屬小學,甘肅靖遠 730600)
孩子的第一個教育課堂是家庭,父母擔負著首任教師的職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無可取代。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來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車之兩輪和鳥之雙翼,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使學生更好更快地發展。學生的健康成長包括健康的心理狀態和正常融入社會的能力。學校和家庭必須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學生構建和形成積極心理品質。家庭、學校和社會等都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影響最為重要。家庭、學校和社會要直面學生心理的健康問題,共同創新教育理念和統一教育目標,開展多樣教育活動,促進家校師生溝通。教師要積極著眼學生心理健康,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更好實現家校共育。針對家校共育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正視和家長之間的教育理念差異,引導家長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共同采取措施,共同教育學生。
共育就是共同培育。家校共育就是著眼家校層面,家庭和學校雙方協同共育和共同培養孩子,促進其全面發展是共育目標。家校共育要落實“五育并舉、德育為主”。培養和發展核心素養是新時代教育的必然內容。家校共育的提出,說明學校和家庭的單向教育并不能有效滿足學生發展需要,只有構建教育合力,才能事半功倍。
傳統教育注重向學生機械灌輸知識,心理健康問題被邊緣化。家校共育重在改變家長和學校教育理念,引導家長、教師和社會積極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家校互通方便了解學生家校生活和遇到的問題,便于家長和教師幫助學生解決,實現有效教育的目的。
心理輔導和教育引導有效保障了學生的心理健康,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和融入發展。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具有針對性,要從學生身心特點出發,綜合考慮學生心理健康的差異和發展,從心理問題切入,提出針對性教育措施,有效推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積極心理品質培育,重視家長配合和突出家長教育作用。創新家校合作共育模式,充實家校共育內容和豐富家校教育形式,切實保障學生健康心理發展,構建積極教育環境和氛圍,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需要把家長作為學生心里最信任的榜樣,引導家長參與,擴充學生健康心理的家長教育內容。
教師和家長的相互有效溝通是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保障,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的保障。家長可通過教師對孩子在校的表現反饋,多角度了解孩子,與教師共同思考孩子的發展,從而形成針對性措施,幫助孩子提升自我。同時,借助家校共育模式,家長多角度理解學校教育,將助力教師更加積極地提升自我,催生家校共育良好成效。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學生掌握知識和擁有健康心理是相輔相成的,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更加重要。學校教育有效保障和落實了良好學習氛圍。教師助力學生成功、成才和成人,家長以自己的榜樣作用構建溫馨生活環境,全方位助力學生成長和發展。
家校共育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部分家長和學校教育理念有差異,教育目標不一致,容易導致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現分歧。教師和家長未能及時溝通學生在校表現,導致學生沉默寡言不合群。更多家長忽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傳統思想理念根深蒂固,只關注成績好壞而漠視學生發展。家校溝通的形式大于實質,學校不能及時告知家長階段性教育內容,未能有效發揮糾正家長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的積極作用。部分教師忽略學生的課堂心理需求和心理動態,導致學生出現不同心理健康問題。
當前,部分學校在形式上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只停留在課程表上。有條件的學校成立了專門的學生心理咨詢室,但并未開展有效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按照要求,學校應配備專、兼職心理教師,設立心理輔導室等配套設施,但一些客觀原因造成這些設施被閑置棄用,無法發揮真正的教育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或心理咨詢教師往往是掛名的,相關專業素養嚴重不足,無法承擔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心理咨詢的職責,致使心理課程和心理咨詢不能充分發揮針對學生心理的教育功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的象征性活動。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走近學生,探求學生的心理需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借助良好課堂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有效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在實際學校教育中,部分教師很難做到隨時關注學生心理現狀,很難跟蹤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得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單一,教育成效不足。
雖然部分學校認識到了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但還缺少開展學生心理健康課堂教育的基本標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框架未能搭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邊界相對模糊。總而言之,缺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指導,致使部分學校在組織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缺少有效的教育理論和技術支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效果。
當前,家長會是學校和家庭溝通的主要方式,電話和微信是家長與教師的主要溝通方式。正常情況下,家長一般不會主動到校或與教師主動交流學生情況,只會被動等待家長會的開會通知。家長與教師的聯系溝通,其實主要是家長和班主任的交流。班主任管理任務繁重,再加上要處理備課、批改作業等繁雜教學事務,根本沒有時間通過家訪與家長交流,造成了家校溝通的隱形障礙。
對學生的評價注重結果,學生成績是目前學校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成績優秀的學生容易得到教師的關注和優待,學困生特別容易被邊緣化,給學生成長留下不良記憶。同時,家校教育重智輕德,重結果輕過程,重短期效益輕長期堅持,教育理念亟須創新和提升。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首任和最重要的教育,當前的家庭教育經驗化和感性化現象明顯。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會產生不同的生理變化和心理需求,家長很少了解孩子的生理變化和心理需求。特別是在青春期,家長的理念和想法更易與孩子的想法發生沖突。家長教育理念和意識的落后,容易造成不和諧的家庭教育。
部分學校的教師并不具備相關心理教育專業知識和執業能力,無法有效開展專業化的心理健康教學。部分學校招聘有專業心理健康教師,但理論知識豐富而缺少實踐經驗,普及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有余而不能提供專業心理輔導。班主任或道德與法治教師負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學校的常態。在教學中,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師只能憑經驗說教,有效的專業疏導和處理無從談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幾乎為零。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單一,實效性差。教師專業能力不足,只能宣讀教材“滿堂灌”,心理教育變成了道德與法治說教課,生搬硬套,注重講解心理健康概念,師生間缺乏互動與交流,教師無法有效掌握學生真實心理狀態,很難發現學生心理問題。
1.聽孩子說話
父母要常跟孩子聊天,多聽孩子說話,引導孩子暢所欲言盡情地表達自我,不輕易對孩子作對錯評判。父親角色更加重要,要跟孩子多做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長。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最美好、最溫馨的家庭氛圍。
2.寬容與約束都重要
家長要平等對待孩子,寬容孩子和必要約束同等重要。過分的寬容容易讓孩子陷入溺愛漩渦,過分的約束則會使親子之間缺少感情聯系。孩子的快樂成長和樂觀性格需要在家長的寬容和引導中養成,訓斥只能讓孩子更加逆反。同時,寬容與約束都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手段,兩者并非矛盾。因此,家長要善于運用鼓勵與表揚奠定孩子的幸福。
3.走進自然,接觸社會生活
家庭教育要鼓勵孩子走出家門,走進自然,接觸社會和體驗生活,讓孩子在自我空間放開身心,盡情舒展和發揮自己,讓孩子多多親近大自然。家長要鼓勵孩子積極參加豐富多樣的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孩子服務他人的行為與意識,豐富孩子生活體驗,讓孩子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中體會不同角色,感悟生活的多姿多彩,培養孩子積極心理品質[1]。
1.巧妙暗示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教師要及時發現學生優點,放大學生的閃光之處,通過多樣的方式鼓勵學生。教師要善于運用真誠的微笑、關切的眼神、鼓勵的話語和看似不經意的表揚等巧妙暗示學生,讓學生感受教師的關注和關愛,促使學生自我了解,挖掘自我潛能,幫助學生積極樹立自信。
2.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既認識到自己有讓他人羨慕的長處,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確取長補短才能發展,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
3.善于疏導培養學生情感
教師要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指導和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各種心理現象,積極幫助學生分清不同心理品質的界限,不要被消極、悲觀、虛榮、自傲等負面情緒左右和影響自己,要形成樂觀、自尊、自豪的積極學習和生活心態。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合理釋放情緒、調節情感、直面生活,開展豐富多樣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減壓,引導學生緩解心理緊張,學會多方面看待問題,多角度分析成因,運用豐富情感容人容事。
綜上所述,心理教育是塑造現實品質的重要教學手段。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要確立積極心理教育理念。學校要采用正確方式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養,積極發揮學校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室)功能,重視學校、家庭、社會合作共育,豐富現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途徑,有效促進學生全面成長。家校共育是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家校共育理念希望促進家長和教師的共同提升,讓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成為關注重點。在現實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準確認識家校教育的關系,家長要樹立正確心理教育觀,相互理解、溝通和配合,共同促進家校共育目標達成。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充分發揮自身作用,讓家校共育點亮孩子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