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昱杉
(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慧谷學校,吉林長春 130000)
在推動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我們必須培明確思想政治學科一體性的概念,把教學質量作為基準,將課堂教學改革提上日程,把握學科之間層次連接,重點是在教學方面突出有效性,突出老師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終實現各階段思政課整體性發展[1]。
政治課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徑,是提升在校學生思想道德覺悟,轉變固有思想的重要環節。中小學名義上有差別的思政課有許多共同點:它們統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雖然學科階段不同,但是在政治屬性、立德樹人以及培養出全方位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思想、政治、道德、法治等方面的培養上具有共同性;在書籍、基地、網上資源等可接觸的載體方面具有相同性。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把中小學的思政課看成一個共同體來共同推進發展和建設[2]。
以往人們一般會認為思政課是大學課堂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而在中小學階段,人們一般稱之為德育課。“中小學思政課”是個新命題,是把中小學的德育課也稱之為思想政治理論課,這無疑是對中小學德育課有了新的定位、新的期許。這一新命題還強調了“中小學的思政課是基礎也是根基,在中小學思政課的基礎上實現循環式上升的重要理論”。這一新命題還要求中小學思政課在思想上、政治層面上、理論層面上都要有所提升。同時,強調“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革新,要在思想理論方面更具親和力和針對性”。這一談話對思政課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
“中小學思政課”的新命題在理論上實現了思政課向中小學的延展,同時也完善了思政課在中小學全階段的整體部署。許多文件都明確要求對新形勢下中小學思政課的課本編制、課程安排、設置及要實現的目標、教師隊伍等方面重新進行編排,已實現思政課一體化的整體布局。在課本編制方面,要綜合布局中小學思政課教材,主要目的是提升相關教材的政治科學層面、時代發展層面以及可接受等層面;在課程安排、設置及要實現的目標方面,依據“中小學思政課”這一新命題對中小學各階段分別涉及的相關內容進行更新,增加具有新時期新時代特色的課程內容,使得一系列的課程更規范更系統,也使學科建設與總體目標保持一致;在教資隊伍方面,給最為基礎的中小學設置充足的專門的思政課教師,在大學課程設置專門的教研室,這一創新性的教資力量的建設會使得中小學生在最開始接觸思政課時,就對政治在思想層面上有了一個初步的系統認識,令整體思想政治更具專業性和研討性。“中小學思政課”這一新觀念,不僅強調了中小學思政課所具有的共同特質,而且對思政課在中小學各學習階段的重要性提出了要求。這一新理念既有利于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的交流學習,也有利于完成培養合格的、全方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目標。
課程內容重新設置無疑是一場課堂的教學改革,此項改革主要是“將課程內容從知識單純的在學科中的簡單意思,向知識在中小學生中的關鍵素質培養的轉變,以此來解決內容精煉的問題”。在具體實施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中小學生年齡階段特點及身心完備程度,以愛國情懷激發、政治思想統一、法治意識加強、道德文化培養為重點,科學合理地設置課程內容。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必須在保持思政課作為必修課的基礎上,結合中小學各階段的不同特點,重新構建成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安排。
要想實現思政課一體化的循環上升,課程內容層面就必須有一個標準。課標就是課程標準,是規定中小學某一學科教材的課程性質、編寫內容的目標、實施教學建議的指導性文件,比教學大綱更具體,也更詳細,同時是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生具體學習的目標以及考試題目命名的依據,在課程設置中起著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相關部門應制定中小學思政課的具體標準來實現該學科整體化的建設,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用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課堂學習貫穿中小學階段始終。課堂的教與學是核心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是傳授教學理念、體現教學成果的關鍵途徑。教師需要根據中小學生的不同身心發展階段,以及知識邏輯的發展規律,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教師要進行教學方法改革,要以“八個統一”為根本,用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思路和想法來展示思政課的魅力所在,以實現不同學段之間教學思想的有效銜接。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需要結合理論研究打造出合適的課堂。關注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建設主要是關注德育與內容銜接的關系,學校必須規劃好教育的整體性和教學的階段性。在這一理念的基礎上,各階段教師一起培訓、一起探討,在吸收最新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構建系統的、深刻的教學模式,使各階段學生更容易吸收消化知識。除了打造深度課堂外,我們還應該打造出與實踐相結合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廣度課堂,理論結合實踐,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拓展課堂的廣度。只有這樣,思政課才更具有鮮活、長久的生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打造出適合21世紀發展的與網絡信息技術相銜接的課堂。現如今,課堂教學大都依賴于網絡,課堂的改革更離不開高速發展的信息技術支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時代發展特點,用簡練的、明晰的話語來進行教學,更容易讓創新思想被接受并扎根在學生的心中。
教師作為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要積極主動地去關心和了解學生,關注他們的情感變化以及對不同知識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將教學內容高效地傳輸給學生。作為直接與學生接觸的一線人員,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思政課教師,堅定思政課教師的擔當和使命是首要任務。學校不僅要以極高的標準要求教師,而且應通過選拔素質較好的教師作為標兵,樹立先進典型,促使各教師在師德師風方面你追我趕,最終形成作風優良、師德醇厚的校風。
學校要加強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各級教師的業務素養,建立起統一的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培訓系統,為新入職教師提供崗前培訓,為全員提供輪訓,為骨干教師提供研修等,以此來貫穿不同學習階段的思政課教師的專業發展通道。除此之外,學校還要為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提供學歷提升等渠道,探索系統化的栽培計劃,以此不斷地為中小學輸出優質師資力量。這有助于不同階段思政課教師進行深入交流,有利于促進不同階段課堂教學的連貫性。學校要專門為各階段思政課教師設立專項的思政課教師幫扶計劃,助力思政課教師成長。學科資源較為貧乏的地區可以整合資源,由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地區教育局共同設立地區性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助力思政課教師隊伍整體成長,研究出更科學的教學評價制度,進行職稱職務相結合的改革。教學的成效是教師教學好壞的最重要標準。學校要專門為思政課教師設置專門的職稱評定政策,在教師聘任時更加注重教學成效的占比。
促進中小學思政課課堂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提升學生為實現終極價值而不斷奮斗的信念。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再延續傳統的講授方法,而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啟蒙教育,為學生提供思想政治交流的平臺。教師要讓學生成為主角,讓他們將所學所想講出來與大家交流,這樣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思想成熟的大學生,教學要注意以興趣為主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政策制度可以發揮牽引作用,設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學政策,推動課堂改革的步伐,使教師逐漸探索出更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模式,使學生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通過教學改革,教師適當地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可以提高課堂的質量。此外,教師還可以改革課堂測評,通過設置一些有趣的社會調查,使學生感受到課程學習的難度和樂趣,促使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能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探索的能力。
國家之所以強調思政課的關鍵作用,是因為思政課是不可替代的關鍵課程,是由思政課在所有學科設置中的重要地位和用途所決定的[3]。
思政課承擔著鑄魂育人的重要任務,是所有課程中的核心課程。這充分體現了思政課在思想政治教育層面的重要性,也更加凸顯了思政課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青少年就像春天正要拔穗的小麥一樣需要細心地引導培育,這樣會有利于青少年的思想及心智的健全。青少年就像初升的太陽,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新世紀社會主義的接班人,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更需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這樣,青少年才能在正確思想的指引下,樹立正確的三觀。
自古以來,每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不同,政治制度不同,都會按照自己的需求來培養合適的接班人。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就要用社會主義的教育培養接班人。思政課恰好就是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人的成長是一個逐漸改進的過程。因此,在思政課中要貫穿對一個人由小到大的連續培養的過程,也就是思政課的課堂改革要貫穿中小學各個階段。
思政課對青年學生確定人生方向,推動其學習進步具有至關重要的教育作用[4]。因此,思政課是關系到政治建設的不可缺少的課程,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這突出了思政課在我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傳播渠道作用。
思政課在教育階段有著如此重要的作用,思政課一體化的建設也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課堂教學改革就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以全力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