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
(貴陽學院法學院,貴州貴陽 550000)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平等團結的民族關系是鄉村中小學思政課的重要工作內容。鄉村中小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和踐行在青少年成長時期十分重要。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課程,對青少年的成長成才起著價值引領的作用,在思政課教學中鑄牢中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時代發展要求,更關系到國家未來的安定團結和長治久安。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迎來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面對新形勢、新問題,黨中央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提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的“根”和“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1]鄉村教育是中國教育的相對薄弱的部分。鄉村中小學生思政課傳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為鄉村發展培養后備人才,是實現鄉村文化有效傳承,完善鄉村基層治理,扭轉“鄉村衰退”,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
當前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鄉村人口流失嚴重,大量鄉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入城市等經濟發達地區。由于城鎮化的迅速發展,大量原本居住在鄉村的兒童也隨遷到城市生活,與原本的鄉土文化產生割裂,文化傳承斷代現象嚴重。在鄉村生活的中小學生對鄉村文化有天然的親近優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內在包含著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具體到日常生活中則是對故鄉的依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還包含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農業生產生活,鄉村中小學生對于鄉村文化的體悟有豐富的載體和地理空間。因此,鑄牢鄉村中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適應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需要,也是保障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需要。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讓鄉村中小學生普遍都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現代信息技術工具瀏覽互聯網信息。一些國外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傳播危害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的信息。鄉村中小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教師在意識啟蒙階段增強鄉村中小學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使鄉村中小學生理解全國各族人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從小就立下為實現祖國繁榮和崛起的目標而奮斗的志向,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堅定,對國家發展、家鄉建設充滿信心。鄉村年輕一代樹立了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后,必然能夠成為民族復興、鄉村振興事業的接班人。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中小學生要“扣好人生第一顆扣子”。在正確價值觀的引領和帶動下,中小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都會在教育中得到培育,從而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教師開展“五個認同”的教育,讓鄉村中小學生認識到偉大祖國是各民族共同的大家庭,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教師在思政課堂上向學生介紹各民族的文化,從而形成鄉村中小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鄉村中小學生在形成基本的家國觀念后,形成對黨和國家、中華民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文化的認同,這是融入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條件,對青少年成長成才至關重要。經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洗禮,鄉村中小學生會把自身發展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
鄉村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制約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傳道授業解惑,就必須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教學素養。首先,鄉村中小學校由于辦學條件、薪資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職的鄉村中小學教師出現老齡化的現象,知識和精力都難以達到教學要求,對黨中央的會議和文件精神理解和認識不夠全面,減弱了教學的效果。其次,不同學科鄉村中小學教師對于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視程度有所不同。鄉村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是民族團結教育、意識形態教育的主抓手,其他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的教師往往不太重視挖掘本學科關于文化自信的教育內容,忽視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最后,鄉村中小學缺乏專業承擔民族團結教學任務的教師,實際承擔民族團結教育課程的教師往往是由語文、數學、體育和負責行政工作的教師兼任,鄉村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普遍存在結構失衡和專業化水平不高的現象。
鄉村中小學受場地和辦學條件限制,校園文化建設相對薄弱。鄉村中小學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宣傳活動在校園內往往采用制作宣傳橫幅、辦黑板報等形式,難以從內心深處激發學生的共鳴。鄉村中小學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大多著重于常規性的宣傳,宣傳為民族團結繁榮做出突出貢獻的人物和事跡,宣傳內容遠離學生具體生活,對于本校學生先進事跡宣傳不足。鄉村中小學生的生活環境局限于家庭和學校,身邊的同學和教師作為榜樣更富有感染力,中小學生處于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日常的態度和行為易受同伴的影響,輕視學生個體民族團結思想和行為的宣傳也會弱化校園文化的建設。
鄉村中小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能忽視家庭和鄉鎮社區的作用。家庭和鄉鎮社區形成教育合力建構協同育人模式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作用。目前,廣大鄉村地區家庭教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用發揮上還遠遠不足。鄉村家庭父母普遍文化知識水平不高,父母無法理解最新的民族知識、民族發展政策。在鄉村,很多學生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疏于對孩子的關心和照顧,鄉村中小學生在家中除了完成學校布置的學習任務,其余時間大多沉溺于手機等互聯網設備。一些鄉村中小學生缺乏分辨互聯網信息的能力,容易被網絡上的錯誤信息誘導,從而影響學校思政課的教育效果。
鄉鎮社區也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外圍陣地。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的社會氛圍對于強化鄉村中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起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鄉鎮社區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鄉鎮社區主要是通過聯絡幫扶單位走進學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活動,活動方式也多采取講座的形式開展,由于活動內容形式比較單一,難以引發學生的沉浸式思考;二是鄉村中小學受經費、交通和場地的限制,很難走出校園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面臨“走不出去”的困境;三是鄉村中小學引入社會力量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易受商業活動的影響,部分單位赴學校開展活動往往會附帶推銷商品的行為,并把企業生產的產品打上“民族品牌”的標簽,這些附帶商業性的活動甚至會對中小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起反作用。
首先,鑄牢鄉村中小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加強鄉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鄉村中小學應立足于培養本校教師全科教學的能力,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到各科教育中。音樂課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中國各少數民族的優秀音樂作品;化學課上,在學習新篇章前,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一段我國在該領域的突出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其次,要完善鄉村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定期學習交流的制度。鄉村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中,如果不走出本地培訓歷練,教學固守于本校本村鎮,教學能力和水平無法得到較大的提升。教育管理部門要定期選派鄉村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開展輪訓,擴大培訓的覆蓋面,提高培訓實效;建立鄉村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特聘制度,聘請城市或其他鄉村優秀思政課教師定期講課交流,建立傳幫帶機制,引領和樹立鄉村中小學思政課教師最新的教育理念、教學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評教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鄉村中小學教師的創造力。
最后,健全鄉村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職業發展制度,使優秀的鄉村中小學思政教師能夠實現社會價值和自身價值。學校要給思政教師提供更大的發展機會,通過開展教學競賽等多種方式表彰一批優秀的思政教師,在職稱評定、福利待遇方面予以傾斜,鼓勵其他學科的教師兼任思政課教師,讓鄉村中小學思政課成為學校的工作亮點,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金課,充分發揮一線教師的能動作用。
鄉村中小學校園文化陣地宣傳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浸潤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五個認同”教育理念融入校園生活。鄉村中小學要根據辦學實際從舉辦校園文化活動入手,營造民族團結和諧的校園氛圍。鄉村中小學組織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民族團結教育要充分激發師生的積極性,活動方案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狀況,讓學生喜聞樂見,能夠深度參與其中;在學生活動中挖掘骨干,使優秀的學生能夠在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活動中鍛煉組織宣傳能力,為學生提供展現自身能力的舞臺,表彰為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做出成績的師生,發揮榜樣的作用;同時,通過開展參與度高的校園文化活動,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直觀地傳遞給學生。
鄉村中小學校園文化還要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教師的日常言行和精神風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要正面宣傳引導,更要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中明確教育目標,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用自己的文化知識講好“五個認同”。學校要定期對校園文化活動舉辦的效果進行評估,對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況進行總結和反思,不斷加強校園文化陣地建設。
家庭和鄉鎮社區協同育人是鄉村中小學思政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模式,是新時代鄉村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家校社要協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一,要統一教育理念和目標,以學生成才為本,把家庭教育的情感性,學校教育的規范性、鄉鎮社區教育的全面性結合起來,多角度全方位宣傳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種教育方式互補互助,以學校為紐帶,家長、教師、鄉鎮社區分管教育的負責人共同合作,利用鄉村“熟人社會”的文化,定期開展溝通交流,集思廣益解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遇到的難題。
第二,打造家校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優良的網絡育人環境。鄉村中小學生普遍能夠接觸網絡,家庭娛樂生活中手機是重要媒介,家長應對學生上網瀏覽信息加以甄別,選擇適合鄉村青少年的動畫、游戲,營造適合鄉村青少年發展的正能量網絡環境。鄉村中小學要與其他學校合作,利用網絡教育平臺資源,向學生推薦關于中華民族發展史的慕課,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典故和發展史的學習興趣。鄉鎮社區可以聯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單位,利用VR全景技術,給鄉村中小學生開放“空中”瀏覽平臺,使鄉村中小學生擺脫地域的限制,直觀地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