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趙猛
(重慶傳媒職業學院,重慶 402560)
“互聯網+”教育逐漸成為現代教育的大趨勢,且國家《教育信息2.0行動計劃》要求全體教育戰線工作者提高自身信息素養,充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相融合,推動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化[1]。自2010年開始,教育部就舉辦了名為“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大賽”——原名為“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的教師大賽,旨在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加速職業教育發展。而如何推進職業教育課程信息化設計與探索仍是智慧教育時代面臨的難題之一[2]。
“學前兒童環境創設”作為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呈現出理論枯燥、實踐性強的課程特點。本文從該課程中選取“幼兒園活動區環境創設概述”這一課內容,以此課教學設計為例,從內容選取、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反思五個方面進行闡述,對如何運用信息化資源實現該課程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融合展開討論與探索,為廣大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提供參考。
此次教學設計選自江蘇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學前教育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學前兒童環境創設》第四章第一節“幼兒園活動區環境創設概述”與第二節“活動區的設計與材料投放”的內容,整合為2課時的教學內容。
考慮到本單元知識內容分散,筆者根據《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崗位技能要求、省級示范性幼兒園辦園標準將單元內容進行重構,在教學過程中以單元任務為載體,以應用為導向,分為“初識幼兒園活動區”和“幼兒園班級活動區域創設”兩大模塊,在第二模塊又分別以各常規活動區的環境創設為子模塊,融入幼兒年齡階段性特點,形成高度理實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提高了對于高職學生的教學針對性。
本文涉及教學設計為第四章節模塊一“初識幼兒園活動區”的內容:幼兒園活動區創設的概述與設計。本節的目的是在學習幼兒園墻飾制作技法、幼兒園五大領域環境創設之后,使學生了解幼兒園區域活動的含義、創設意義與創設原則,掌握幼兒園活動區設計的基本要求與創設策略,初步掌握班級區域活動的材料選擇、投放與管理辦法,為后續各年齡段班級活動區環境創設學習作鋪墊。
本次教學設計的授課對象為高職二年級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筆者分別從個性特征、知識基礎、技能體驗、信息素養四個維度進行了學情分析。第一,個性特征上,對象學生群體性格活潑,好奇心重,樂意參加實訓,動手能力強,卻存在自主學習能力欠佳、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第二,知識基礎上,學生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已了解幼兒的年齡階段特點等相關學前理論知識,學過了幼兒園環境創設概述、幼兒園五大領域環繞創設課程內容,為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做好了知識儲備;第三,技能體驗上,通過高職一年級的美術手工課學習、本教材第二章“幼兒園墻飾制作技法”的學習和操作,學生已掌握了手工設計、裝飾畫的技術技巧,對幼兒園活動區環境創設的實訓學習作好了技能上的準備;第四,在信息素養上,對象學生群體在學習完高職一年級計算機課程后已經具備熟練應用電腦基礎操作的能力。
教學目標按三維目標劃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知識目標為了解幼兒園活動區的含義、創設意義與創設原則,領會班級區域活動的材料選擇、投放與管理辦法。能力目標為掌握幼兒園活動區設計的基本要求與創設策略。素質目標為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和環創作品分析,體會幼兒園活動區設計的趣味性。
教學重點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也可以稱之為學科教學的核心[3]。本次教學設計的教學重點在于掌握幼兒園活動區設計的基本要求與創設策略。教學難點是指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本次教學設計的教學難點在于理解班級區域活動的材料選擇、投放與管理辦法。
本節課以杜威“教育即經驗改造”“反省思維教學法”、陶行知“教學做合一”和“做中學、學中教”理念為指導,以任務驅動、解決問題為主線,以VR場景資源與信息化手段應用為載體展開教學,通過自主探究、參與體驗、小組合作等方式方法,讓學生深入其中去感知、討論、思考,進而提高學習與實訓成效。其課程教學過程實施的總體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圖1 幼兒園活動區環境創設
筆者根據教學設計思路確定好本次課程的教法與學法,教法主要為任務驅動、問題教學、先學后教;學法主要為理論聯系實際、體驗學習、做學合一;準備好本課所需物料與技術支持,主要有課程導學案、課件、4~6組幼兒園VR實景地圖、學習通APP。
首先,教師設計單元內容導學案,學生預習單元內容,完成導學案。其次,教師于學習通平臺公布單元學習任務(包括:①自學單元內容完成導學案;②小組采訪幼兒家長關于班級活動區的認識類視頻并上傳班級云盤;③在畫圖軟件上繪制出小組理想中的幼兒園班級活動區規劃布局圖),學生于學習通平臺查看單元學習任務并完成,注意利用課余時間采訪幼兒家長關于幼兒園班級活動區的認識,以視頻文件的形式上傳至學習途中的班級云盤。最后,教師收集并處理學生的課前采訪視頻。
這部分的設計意圖主要是部分性運用翻轉課堂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奠定課堂學習的知識基礎。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去“初識幼兒園活動區”。教師利用學習通平臺,一鍵布置與收集學生作業。學生可利用畫圖軟件繪制簡易活動區的規劃圖,在后期完成課程學習后也能對其不斷進行修改完善。
筆者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以“3+3”模式推動教學,對應為3個教學環節與3個教學任務的環環相扣,合理選擇數字化資源和手段,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深度融合,深化課堂內知識技能學習的豐富性,高效達成教學目標。
1.課前導入
教學內容為通報預習情況,導入新課。教師需簡述學生視頻拍攝情況,肯定學生作業成果并給出優化意見,這也是肯定學生自我學習成果,提高其課堂學習積極性的有效途徑之一。
2.任務與展示
(1)任務一:理解幼兒園活動區的含義、創設意義
首先,教師播放處理后的采訪視頻,引導學生解決視頻中家長對幼兒園活動區的偏差性認識等問題;學生則觀看小組采訪的視頻,分組討論如何回答解決視頻中家長關于幼兒園活動區的偏差性認識等問題。其次,教師總結知識點——幼兒園活動區的含義、創設意義;學生則整理知識點,將幼兒園活動區含義與創設意義系統化。
任務一利用實際的問題導入,讓學生在自我社會實踐認識中直接運用預習知識去解決問題,教師再加以知識點總結,深化了學生對于該部分知識點的理解。
(2)任務二:掌握幼兒園活動區設計的基本要求與創設策略
任務二作為教學重點內容部分,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可交互整合為四步依次有序進行。第一步,教師邀請小組代表展示與介紹各組的幼兒園活動區設計圖;學生小組代表上臺介紹設計圖思路。第二步,教師總結幼兒園活動設計的原則與創設策略;學生點評與建議其他小組的設計圖呈現,在教師的總結中提升活動的創設策略。第三步,教師于線上給出現有不同幼兒園的VR教室全景地圖資源,引導學生結合小組作品中的問題進行觀察;學生則自行于移動設備上觀察幼兒園的教室活動區創設實例。第四步,教師邀請學生于線上畫圖軟件中修改本組活動區設計圖;學生則分享觀看VR全景地圖后的收獲并再次修改本組設計圖。
在任務二里,不難看出,學生在探索過程中自主發現、自主總結知識點,再將知識可視化于具體作品中實踐,遞進式地加強了學生的主動學習力與知識點理解力。在此任務里,運用到的信息化手段主要有Windows系統畫圖軟件、幼兒園網絡VR資源、課件。
(3)任務三:班級區域活動的材料選擇、投放與管理辦法
任務三作為教學難點內容部分,同樣選擇了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一一對應的四步漸進過程以達到理想教學效果。第一步,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再次觀看幼兒園VR實景地圖,側重觀察、分析各區域的材料選擇、投放現象。第二步,教師分析總結各區域材料選擇、投放與管理辦法;學生學習區域材料選擇、投放管理辦法。第三步,教師下達課堂作業“學生選擇設計圖中的一個區域標注出需要投放的材料、投放圖、管理方法”;學生則進行小組合作討論,標注出本組設計圖中需要投放的材料、投放圖、管理方法。第四步,教師邀請小組代表分享小組選擇區域的投放思路;學生則與互評小組分享活動區設計圖中區域材料投放的內容、位置、管理方法。
任務三里運用線上現有VR資源打造幼兒園班級環創的沉浸式體驗,且網絡VR幼兒園全景地圖資源眾多,有力幫助學生將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二維平面認識轉為三維立體認識,在實際場景中觀察區域設計與材料投放等問題。
筆者課后同樣利用學習通平臺,一鍵收集學生作業、上傳批改意見等。利用學習通平臺,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結合本課所學再次整體優化本組幼兒園活動區設計圖”,學生完成作業并提交學習通班級平臺。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學習通平臺下發小組評分表,進行小組互評,作為課程部分平時成績。最后,基于學習通平臺上傳的各組幼兒園活動區設計圖,師生共同在評論區進行線上建議。學生則可以依此不斷修改小組的活動區域設計圖,通過這一精進的過程,最后形成較為規范的作品,將學習成果可視化且便于學習效果評測。
本教學設計以“學生中心”教學最大化為出發點,結合學科性質、學生學習習慣等綜合考量,設計解決問題—概念學習—原理學習—技能學習的四步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從本單元理論知識源頭一步一步逐漸滲透實踐操作,不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大幅提高其主動學習效果,而且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多媒體視野,將學生的學習成效可視化處理為作品呈現,有效地提升了課堂效率與學生的學習興趣,避開了現實教育工作中“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誤區,不是大量非必要高端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堆砌,而是利用電腦系統或網絡現有的工具和資源進行教學利用。例如,文中提到Windows系統電腦自帶的畫圖軟件和各大幼兒園主頁地圖的VR資源,不僅簡潔高效地為學生打造了幼兒園活動區環境創設的沉浸式體驗,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動性,最后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結合學習通平臺大數據分析以及師生、生生互評的教學評價模式,實施綜合動態多元化教學評價,回避了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形成性評價為輔的傳統教學評價方式。不過其評價標準、評價體系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真實反饋信息化教學效果還亟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