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娟 鐘王瑜
通俗地來講,眩暈是指患者出現眼花眼黑、搖晃不穩、無法直行等現象,而就以往研究及調查統計發現,導致眩暈的疾病及因素較多,如動脈供血不足、梅尼埃病、內耳損傷、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病等,其中后循環缺血是腦血管疾病導致眩暈出現的常見疾病,通常是由于椎基底動脈系統出現梗死,多見于中老年群體[1]。但由于該疾病以中老年群體為主,常合并較多的基礎疾病,且身體抵抗力及各項機能較弱,如何提高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臨床療效,改善生活水平已成為各大專業學術會議以及論壇專家們談論的焦點。近年來,隨著中醫學技術的逐步開展及進步,在臨床上由于具有安全性高、療效顯著等優勢備受人們的喜愛及青睞,中醫認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與陰陽失衡、腦竅阻滯、痰瘀互結等因素息息相關,治療方針需要注重整體調節,從根本的病因入手,進而改善臨床癥狀[2,3]。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半夏白術天麻湯、苓桂術甘湯等,且經相關研究證實上述湯藥效果良好[4,5],但二者聯合使用在現階段的報道較為少見?;诖?筆者所在醫院門診將8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聯合半夏白術天麻湯與苓桂術甘湯,觀察其在疾病治療的優勢,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診治的80例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根據隨機數字分組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27∶13;年齡50~72歲,平均(58.39±7.05)歲;病程1~5 d;平均(3.17±1.05)d。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9∶11;年齡51~72歲,平均(58.42±6.88)歲;病程1~4 d,平均(3.15±1.08)d。2組間患者臨床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醫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此研究。
1.2 納入標準①西醫均經磁共振等相關影像學檢查并確診[6];②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發作性眩暈、嘔吐、肢體麻木等;③中醫標臨床表現為:眩暈頭暈,眩暈有旋轉感或搖晃感,伴或不伴頭痛,惡心欲嘔,嘔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膩,脈弦滑[7];④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正常;⑤能配合臨床工作;⑥患者及其家屬悉知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書。
1.3 排除標準①有精神及心理障礙;②顱腦占位、梅尼埃病等其他原因導致的眩暈;③對研究藥物過敏;④個人原因中斷研究。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給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鄭州瑞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0068,規格:5 mg×60粒)口服治療,每日10~20 mg,每日1次,治療2周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
1.4.2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苓桂術甘湯進行加減,具體組方如下:法半夏12 g,白術30 g,天麻15 g,葛根15 g,陳皮10 g,薏苡仁30 g,當歸15 g,磁石30 g,川芎15 g,黨參30 g,丹參30 g,柴胡6 g,炙甘草10 g,桂枝20 g,茯苓30 g。加減:眩暈嚴重者加全蝎、蜈蚣;惡心嘔吐頻繁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心煩口苦者加黃連、黃芩;脘悶不食、納呆者加砂仁、白蔻仁。水煎服,1劑/d,早晚溫服,15 d為1個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①血流動力學指標:于治療前后清晨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以肝素抗凝4 h內測定血漿黏度、低切黏度、高切黏度;②血流速度:于治療前后采用經顱多普勒超聲測定2組椎動脈(VA)、基底動脈(BA)血流情況;③眩暈癥狀:于治療前后采用眩暈障礙(DHI)評分對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估[8],量表內容包括軀體、情緒、功能3個方面,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其眩暈越嚴重。④以中醫證候改善情況評價臨床療效[9],包括頭重如裹、嘔吐痰涎、胸悶惡心、視物旋轉,按照嚴重程度記0分(無)、2分(輕)、4分(中)、6分(重),⑤不良反應:記錄2組治療期間疲憊嗜睡、抑郁、錐體外系癥狀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6 療效判定標準治愈:臨床證候完全消失,經顱多普勒超聲顯示動脈供血正常;有效:臨床證候減輕,且眩暈發作次數減少1/2以上,經顱多普勒超聲顯示供血明顯改善;無效:臨床證候無變化或惡化??傆行?治愈率+有效率。
1.7 統計學方法將研究所得數據經SPSS 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流動力學指標2組治療前血漿黏度、低切黏度、高切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血漿黏度、低切黏度、高切黏度均降低(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血漿黏度、低切黏度、高切黏度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血流動力學比較
2.2 血流速度2組治療后VA血流速度、BA血流速度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流速度比較
2.3 眩暈癥狀評分2組治療后DHI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眩暈癥狀評分比較 (分,
2.4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5 不良反應觀察組發生疲憊嗜睡5例、抑郁4例、錐體外系癥狀4例,共13例,總發生率為32.50%(13/40);對照組發生疲憊嗜睡5例、抑郁3例、錐體外系癥狀2例,共10例,總發生率為25.00%(10/40),2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0.549,P=0.458>0.05)。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被臨床定位為人體空間定位關系障礙或大腦皮質出現失衡性障礙[10]。據相關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具有反復發作、難根治、腦血管事件發生率高等特點[11]。就目前醫療技術而言,對于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病因機制尚未有統一的標準,所以在臨床治療上缺少明確的方向,使得現階段的治療進程存在較大困難。以往能通過鹽酸氟桂利嗪等西藥來緩解癥狀,對中樞性眩暈有較好的緩解作用[12]。隨著中醫學技術的不斷拓展及應用,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中也有了較為深刻的研究,將其納入“血濁、眩暈、頭痛”等范疇,與痰濁上蒙、邪中不足等息息相關,虛、痰、瘀相互交雜,氣血虧虛為本,痰瘀互結為標,久而久之眩暈發病,故以健脾利濕、培補中焦、活血化瘀、益氣定眩等方針對癥治療[13]。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VA血流速度、BA血流速度均略高于對照組,血漿黏度、低切黏度、高切黏度均略低于對照組,但觀察組DH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經半夏白術天麻湯合苓桂術甘湯治療后,其血流動力學及血流速度均能得到顯著改善,保證眩暈有效緩解,療效顯著。分析其原因,首先鹽酸氟桂利嗪作為一種鈣通道阻斷劑,患者服用本品后,直接與血漿蛋白結合,通過血腦屏障發揮其藥物療效。其一方面其能抑制持續性血管痙攣,改善基底動脈和頸內動脈的血流;另一方面還具有保護心肌,防止細胞損害;而半夏白術天麻湯中,以法半夏、天麻為君,發揮止咳化痰、消食化滯、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等功效;白術為輔,能補氣健脾、燥濕利水;葛根解肌退熱、升陽止瀉;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薏苡仁利水滲透濕、健脾止瀉、解毒散結;當歸補血調經、活血止痛;磁石平肝潛陽、納氣平喘;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黨參補脾益肺、生津養血;丹參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苓桂術甘湯中炙甘草益氣滋陰、通陰復脈;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白術、茯苓滲濕健脾,且茯苓利水消腫。上述藥合用,可提高健脾利濕、活血化瘀、益氣定眩的效果。此外,根據不同患者表現的癥狀給予藥物加減,對癥下藥,可更大限度提高療效?,F代藥理學證明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多因痰濁滯留血脈,而苓桂術甘湯可從根本上改善動脈硬化及血流動力學水平,緩解臨床癥狀[14];半夏白術天麻湯中的天麻還能改善細胞抗氧化能力,具有較強的抗暈眩能力[15]。另外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二者聯合用于后循環缺血性眩暈中不僅僅能改善相關癥狀及生化指標,在提高療效的同時還能保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常規西藥基礎加半夏白術天麻湯合苓桂術甘湯能顯著提高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患者的臨床療效,而且在降低血流動力學、改善腦部供血、緩解眩暈等方面能發揮較大優勢,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值得臨床推廣。